溫瑞 馮雪梅 岳云鵬 劉暢
[摘 要]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志”“智”不足嚴重影響農村的長遠發(fā)展?,F(xiàn)實生活中,“志”“智”缺乏主要表現(xiàn)為脫貧志氣不足、思想觀念落后、內生動力不足、文化水平低、專項技能缺乏等,改變當?shù)卮甯刹?、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相關職能部門工作方式方法是提升“志”“智”的重要途徑,加強思想教育、營造輿論環(huán)境、重視基礎教育、突出技能培訓是改進“志智雙扶”工作的努力方向,“扶志”和“扶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二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 扶志;扶智;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18-4
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內生動力的基本原則,“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fā)展能力”,這是“扶志”和“扶智”首次以文件的形式上升為國家意志。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等13個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從增強脫貧信心、改進幫扶方式、推進移風易俗、強化組織引導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扶志行動的具體措施。近年來,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東西部協(xié)作座談會議等多個會議上明確提出“扶志”和“扶智”的工作任務。例如,“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fā)貧困群眾發(fā)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1]“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1],這些更加明確地告訴大家,扶貧必扶智,扶貧先治愚。只有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使他們主動作為、勤勞肯干,通過利用國家扶貧資金,吸納社會扶貧資金,積極發(fā)展產業(yè),才能真正地脫貧致富奔小康。2020年是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xiàn)脫貧的年份,在這一關鍵時期,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進一步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志氣和信心,提高其科學文化水平,提升其生存發(fā)展能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 “志”和“智”的內涵解析
大力加強“志智雙扶”行動源于現(xiàn)實扶貧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脫貧能力不足,“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1]等。歸納起來就是,貧困地區(qū)的部分群眾缺少“志”和“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缺少“我要脫貧”的志氣和“我能脫貧”的信念
貧困地區(qū)的群眾希望自己能富起來,但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人堅信自己一定能富起來。更多的群眾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怎樣,只是日復一日地活在眼下,干眼前手里的活兒,做眼前的事,沒有思考過該如何努力讓自己富起來,沒有想過改變眼下的生產生活方式,如“走出山溝,到外邊的大城市去過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具有很強的經濟能力”等。多數(shù)人認為自己沒知識、沒文化,只能靠打工求生存。這些群眾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不夠,缺少“我一定要擺脫貧困,一定能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1.2 囿于傳統(tǒng)的“安貧樂道”和“窮自在”的落后觀念
受傳統(tǒng)觀念和固化思維的影響,一些中老年人承襲了老一輩人“窮得自在”“窮得悠閑”等錯誤觀念,并影響了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這導致貧困地區(qū)有些年輕人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有“小富即滿”的思想,缺乏改變貧困面貌的志向和與貧困做斗爭的精神,缺少“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勇氣和魄力[2]。
1.3 存在“不勞而獲”的和“坐享其成”的僥幸心理
其主要表現(xiàn)為爭當貧困戶和隱瞞實際收入問題。政府有關部門為貧困戶發(fā)放的救濟物資使非貧困戶看了“眼紅”,一部分人為了當上貧困戶而故意“裝貧”“扮貧”,有意隱瞞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故意夸大家庭困難。而建檔立卡戶同樣不吐實情,特別是每當扶貧干部到家里登記月收入的時候,他們往往不實話實說,導致扶貧干部得到的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農戶之所以隱瞞收入,其出發(fā)點是寄希望于從政府那里獲得更多的救助,說到底是脫貧內生動力不足、主動脫貧意識不夠的問題。
1.4 文化水平低,認知能力有限
農村人觀念傳統(tǒng),思想守舊,綜合素質低,很少有人主動到外面的大城市去打拼,原因在于其文化水平低,怕四處碰壁。當前,鄉(xiāng)村50歲以上的人多數(shù)是小學文化,30~50歲的人多數(shù)是初中文化,這直接導致了就業(yè)困難,特別是想進一些好的企業(yè)、大的公司困難更大。提高農村人的文化水平是當務之急,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
1.5 缺乏專業(yè)培訓,缺少專業(yè)技能
部分農村人,特別是年輕人,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如承包蘑菇大棚、建養(yǎng)豬場、承包土地種果樹、創(chuàng)辦服裝加工廠和箱包加工廠等,但由于其缺乏專業(yè)技能,往往遲遲不能付諸行動,總擔心項目失敗、經濟虧損。強化專業(yè)技能培訓,使新時代農民掌握一項專門技術,是促使其干事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增收、擺脫貧困的一種重要途徑。
2 “扶志”和“扶智”的邏輯關系
習近平強調:“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3]“志”是精神層面的要素,是擺脫貧困的內在動力,也是抵御返貧的主觀因素。習近平又強調:“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1]“智”是錦囊,是脫貧路上的助力工具,是致富路上的必備條件。
墨子云:“志不強者智不達?!庇辛藬[脫貧困的志向,才會主動地學習知識、提高智力;有了致富的志氣,才會主動想辦法,挖掘各種智慧?!胺鲋尽睅椭罕娊夥帕擞^念、樹立了信心,為“扶智”鋪平了道路,“扶志”能促進“扶智”,“扶志”能激發(fā)“扶智”?!胺鲋恰笔谷罕娫鲩L知識、提高技能、創(chuàng)造財富,進而提振精氣神兒,改變精神面貌,從而進一步提升自信、強化信心,促進“志”有更高的飛躍。“扶志”和“扶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相作用、共同提高,在推進精準扶貧的道路上二者缺一不可。
3 “志智雙扶”工作的現(xiàn)實境遇
“志”“智”雙扶的對象泛指貧困地區(qū)的群眾,但造成“志”“智”缺乏的原因絕不僅僅在于群眾自身。本文以村級層面為研究視角,重點關照直接與村民打交道的群體,如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相關扶貧職能部門,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智”的提高。
從村干部來看,由于認知能力有限,部分村干部對有些惠民政策的操作標準把控不到位,使一些“懶人”同樣得到了實惠,直接造成了“懶人更懶、原本不懶的人爭做懶人”的后果,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壞的導向,“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該懶不懶,政府不管”[4]的說法正好印證了這一點。然而,這與“幫窮不幫懶”的工作要求是相悖的。另外,部分村干部的工作作風漂浮,不愿意入戶走訪,沒有耐心向老百姓解釋具體政策,工作淺嘗輒止,未能得到全體群眾的認可和贊同,使得一些利“志”和利“智”的政策未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zhí)行。
從駐村工作隊來看,隊與隊之間、隊員與隊員之間水平是有差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工作隊通過辦講習所、開設時政講堂、組織黨員聽課等方式,在宣傳政策、啟迪民智方面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有的工作隊即使按部就班開展工作,也沒有獲得預期效果。有的工作隊定期到村里學校為學生上課,有的工作隊定期請專家給村民開展技能培訓,有的工作隊把提高群眾的思想認識作為一項重點工作,認真抓反復抓,從根本上扭轉了老百姓“一味依靠國家”“得過且過”的錯誤觀念。由此來看,駐村工作隊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程度影響著“志智雙扶”效果。
從幫扶責任人來看,所謂的結對幫扶是由上級委派的一個干部固定地、長期地幫扶一個建檔立卡農戶,即“一對一幫扶”。但在實際工作中,一個干部幫扶四五戶,這是由“干部少、貧困戶多”造成的。幫扶責任人不同于駐村工作隊,不是常年駐村,而是常年工作在遙遠的單位,只能通過定期走訪實施幫扶。幫扶方式多是“慰問式幫扶”“接濟式幫扶”,即入戶走訪時送慰問品或慰問金。這樣一種臨時救濟的幫扶方式使非貧困戶看了眼紅,激起了他們要當貧困戶的抱怨,這樣更不利于“志智雙扶”工作的開展。
從有關扶貧職能部門來看,以主管教育的教育局和主管就業(yè)的就業(yè)局為例,村里的小學師資力量較差,幾乎沒有有編制的正式教師,硬件設施相當缺乏?!胺鲋恰弊罡镜氖欠鼋逃?,主管教育的部門應從各方面給予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中有一部分人想創(chuàng)業(yè),但是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就業(yè)局應深入農村,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使這些人具備創(chuàng)業(yè)的技術條件。另外,部分人想就業(yè),就業(yè)局應深入農村,組織形式多樣的招聘會,搭建就業(yè)平臺,為這些人提供就業(yè)機會。
4 改進“志智雙扶”工作的努力方向
推進“志智雙扶”工作,必然要改變上述現(xiàn)實境遇,即村干部改進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駐村工作隊進一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幫扶責任人改變幫扶方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給予貧困地區(qū)更多的關照,但更要針對貧困地區(qū)群眾采取措施。本文以村級層面為研究視角,提出一些便于、利于村級層面執(zhí)行和操作的具體措施。
4.1 營造環(huán)境,形成提“志”和“智”的濃厚氛圍
挖掘主觀能動性,使老百姓從思想上認識到“志”和“智”的重要性,并且主動地改變自我、提升自我,這是靈魂深處的思想改造,也是提升“志”和“智”的內在原因。然而,外部輿論環(huán)境的價值引導和文化環(huán)境的浸潤滲透同等重要。只有內外聯(lián)動,形成合力,營造提升“志”和“智”的強大氣場,才能更好地推進“志智雙扶”行動的開展,從而保證獲得良好的效果。
4.1.1 用好宣傳媒介,營造輿論環(huán)境。農村的宣傳媒介主要有大喇叭、墻體標語、條幅、宣傳欄、海報、微信群、宣傳冊和明白紙等,一是要宣傳“提升脫貧信心、加強知識學習”的內容,如類似標語“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脫貧不等不靠,致富靠志靠腦”等,使人們隨處可見、隨處可聽,在不斷的被熏陶中激發(fā)要用心動腦、樹信心學知識、主動脫貧致富的強烈意識和思想觀念。二是要宣傳各項扶貧政策,使群眾知曉并能結合自身家庭情況運用好這些政策,大大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使他們在主動脫貧的道路上進一步增強信心。長期的耳濡目染必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百姓的思想認識,激發(fā)其觀念的更新,這就是輿論環(huán)境的浸潤作用。
4.1.2 強化精神引領,推進移風易俗。中共中央 國務院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盵5]這里的“精神貧困”,指的是貧困群眾因外在客觀條件和自身主觀原因導致在精神狀態(tài)、價值取向、思維觀念、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質等方面落后于社會主要物質生產方式,從深層次制約和支配貧困群眾個體行為與社會活動的內在機理和實踐圖式[6]??傊?,需要調整不健康的方面,培養(yǎng)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一是積極培育健康向上的風俗習慣,通過制定村規(guī)民約、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成立紅白理事會、樹立脫貧攻堅正面典型以及實施精神文明活動創(chuàng)建等做法,破除陳規(guī)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推動形成團結、和睦、和諧、健康的社會風尚。二是傳承好鄉(xiāng)土文化,講好村里故事。將祖輩留下的精湛技藝、故事傳說等經典文化傳承下去,弘揚吃苦耐勞、敦厚淳樸、勇敢堅強的精神品格,將此融入工作和生活實際,并做好代際傳承。三是豐富精神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文藝演出、放映勵志電影、組建舞蹈隊合唱隊等形式,改善生活品質,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生活中渲染“貧窮落后不光榮、好吃懶做很可恥”的思想認識,激發(fā)他們自力更生、奮進圖強的精神,提振脫貧信心。
4.2 加強宣教,突出人文關懷和思想引導
說教是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見效較快的教育方式,特別是一對一的說教,與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敞開心扉,直指問題,直接解決問題。一是要注意說教中的人文關懷,以說教對象為中心,從其立場上考慮問題,認真傾聽內心訴求,耐心了解問題原委,根據(jù)群眾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習慣,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打入群眾內心世界,把握語氣的親和力,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強化思想的引導性,拒絕官場的“生、冷、硬、刻板”面孔,以親民務實的態(tài)度來破除群眾的認識壁壘和情感障礙,使他們從靈魂深處認同各級干部的做法,在深受教育中感念黨恩、增強脫貧信心。二是要注意真正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再好的說教不如幫助辦一件實事,經驗告訴大家,幫助解決一個實際難題就能徹底扭轉一個人的偏見,從而使其積極配合村內各項工作的開展。解決實際問題是保證說教效果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保持群眾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
4.3 重視教育,多措并舉為發(fā)展基礎教育提供便利
發(fā)展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對于“志智雙扶”行動來說,強化教育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大計。當下,一般農村只有幼兒教育和基礎教育,多數(shù)農村沒有初中教育,小學也是非完小,只有1~3年級。在這種情況下,從村級層面來講,強化教育就必須強化貧困地區(qū)的硬件和軟件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校園內部硬件配套設施,如修筑院墻、硬化操場,配備多媒體設備、辦公電腦、空調、體育用品等,需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所涉及的經費可以由駐村工作隊的派出單位予以支援,也可以由社會企業(yè)予以贊助,或者從村委會集體收入中產生,或者向當?shù)亟逃块T申請專項資金。二是提高師資水平,村內教師一般都是民辦教師,即由村里文化水平稍高的人給孩子代課,這些教師不是科班出身,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培訓,水平有限、綜合素養(yǎng)欠佳,而且經常出現(xiàn)辭職現(xiàn)象,穩(wěn)定性得不到保證。村委會需聯(lián)合駐村工作隊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正式在編教師或特崗教師,并協(xié)調上級有關部門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給予充足的物質保障。三是打破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方式,對孩子實施形式多樣的勵志教育。例如,協(xié)調駐村工作隊開展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到外面的大城市學習參觀,開眼界、長見識,激發(fā)他們走出農村、走出大山的強烈欲望;邀請相關專家到村里開展專題講座,以啟迪心智;與縣城、市里的小學舉辦聯(lián)誼活動,使村里的孩子在對比中、在向往中改變思想認識、強化自我教育,從而激發(fā)努力學習、奮發(fā)圖強的拼搏精神,以改變受窮的命運。
4.4 培訓技能,培養(yǎng)具備一技之長的現(xiàn)代化新型農民
加強技能培訓是幫助群眾擺脫貧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這有利于激發(fā)他們依靠所學發(fā)展產業(yè)或者務工就業(yè),真正把技能當作謀生的本領,技能培訓也就起到了授人以漁的效果。一是要引進企業(yè),吸納剩余勞動力。在培訓專項技能中,既學會了技術,也掙得了薪金。如果是林果種植或者農業(yè)種植企業(yè),貧困地區(qū)群眾還可以通過流轉自家土地獲得一部分租金。二是要輸出勞務,按照計劃定期邀請相關技術專家來村里做培訓,特別是要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針對未就業(yè)的青壯年勞動力開展適合他們的專題培訓,如開展電工培訓、服裝加工培訓、插花手藝培訓,針對不同的群體開設不同的培訓班,讓他們學有所成,進一步督促其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三是要重點扶持,特別是針對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在興辦產業(yè)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專業(yè)技術方面的問題,村委會或駐村工作隊應積極協(xié)調相關專家來村指導工作,幫助他們破解難題、化解危機,幫助他們越辦越好,通過輻射效應帶動越來越多的人積極發(fā)展產業(yè)、謀求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員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柳禮泉,周盼盼.“志”“智”并服:革命老區(qū)內生性扶貧的關鍵措施[J].湖南社會科學,2018(4):84-90.
[3]霍小光.把革命老區(qū)發(fā)展時刻放在心上[N].人民日報,2015-02-17(02).
[4]楊超,王軍強.“扶貧扶志、志智雙扶”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重要作用[J].農業(yè).農村.農民(B版),2018(3):52-54.
[5]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6]柳禮泉,楊葵.精神貧困: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缺失與重塑[J].湖湘論壇,2019(1):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