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安娜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福州)
對于馬和之其人研究,主要包含的是馬和之生猝年以及身份的研究。
馬和之生,錢塘人,善于畫佛像人物,亦工山,水猝年不詳,史料中并沒有詳細的記載。而今人對馬和之的生猝年說法不同,但是時間范圍大致接近,但最后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段。關于馬和之的身份在一些史料中被記載為南宋畫苑畫家、登過進士、工部侍郎,但有的學者的對馬和之身份的考辯中發(fā)現(xiàn)馬和之登過進士和曾擔任工部侍郎其是誤傳,原因在于記載馬和之身份的人與馬和之年代相隔甚遠,并且擔任工部侍郎、登過進士與馬和之是畫院畫家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種沖突。而馬和之是南宋畫院侍詔這一身份的認定是來自于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卷中提出的當時的十位御前畫家,而馬和之首當其一。但周林先生主編,馬季戈先生撰寫的《宋代繪畫》中認為馬和之有可能只是當時的職業(yè)畫家,而非宮廷畫家,并且與李公麟那樣的畫家并列。還有其他學者對馬和之的身份進行考辯,眾說紛紜所以面對馬和之的真實的身份也不能得到最終的肯定。
馬和之的《古木流泉圖》畫幅很小,畫面表現(xiàn)的具體物象很少,主要是枯木禿枝、石頭、流泉,還有兩只鳥,畫面相當的簡潔。畫面的構圖體現(xiàn)當時南宋初期風格的變化,北宋進入南宋,山水受政治的影響,在構圖上面發(fā)生很大的改變,這幅《古木流泉圖》在構圖上主要是偏左邊,古木和石頭還有停留在枯木上的鳥都集中在在畫面左邊,右邊上空一只鳥正向左邊的枯木飛來,枯木的樹枝向右邊伸展,將左右兩邊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流泉并沒有表現(xiàn)的涓涓的形態(tài),但秀石的動勢讓人感受出泉水在樹石之間緩緩流淌。整幅圖以枯木禿枝,加上大部分留白,給認以凄涼的感覺,但是線條的描繪的靈動的旋轉又給人一種活潑的輕松感。
《古木流泉圖》中的山石、枯木、流泉主要是運用旋轉流暢富有動力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使整幅畫感覺很有活力和運動感。畫面中山石和枯木、流泉等都沒有復勾用筆,畫家一遍就很流暢的將表現(xiàn)對象描繪出來了,山石感覺是在圍著山體的結構繞圈圈,中間的一塊山石線條比較短,前后山石輪廓畫很整,不知道是年代久遠的原因,還是畫家用墨色渲染,中間的一塊山石墨色比前后兩塊山石深,使得山石更有體積感?!豆拍玖魅獔D》中的枯木,畫是從樹底到樹頂是很順暢的往上畫去,畫面沒有墨的那種干枯的復勾筆跡,但是樹的形態(tài),光禿的枝丫,以及帶點書寫性的旋轉運動的線條給人一種輕松,酣暢琉璃的感覺,將枯木的形態(tài)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而畫面中的流泉,墨色在整幅畫面中很淺,用筆細且流暢,泉水涌動感通過線條的高低和密集的關系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朦朧中帶有一番詩意感。
馬和之用筆被歷代認為“用筆飄逸”,馬和之在畫面中的用線使整幅圖的畫面效果看起來隨意輕松,非常的獨特,但是馬和之的這種風格在當時是很獨樹一幟的,當時斧劈皴流行于南宋畫院,但他并沒有跟隨當時的潮流,從馬和之作品《古木流泉圖》看,畫面中畫的的枯木、山石以至流泉都是一種運動式跳躍的寫意筆法用線來描繪的,基本都是利用墨線來表現(xiàn)枯木、山石和流泉,如樹干的枯枝的出枝的形態(tài),完全不合荊、關、董、巨以來的畫樹干的姿態(tài)風格,其中用墨也不講究大層次大關系,墨線深淺一目了然,十分明顯,這樣的風格與同時期的宮廷畫家相比,其獨特性一目了然,但是這種畫風由于太過個性化在當時并沒有得到重視和發(fā)揚,追隨者少,文人對馬和之的記錄也少,直到元代及后,馬和之的作品才被受到關注的贊揚。
元代湯垕在《畫鑒》中載:“時人目為小吳生”,指出馬和之用筆與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相似,其畫法也是出自于吳道子。對于馬和之是“小吳生”的評價陳傳席先生給出了兩個原因,其中有一點就是馬和之的線條,他的用筆。從《古木流泉圖》看,馬和之的用筆具有旋轉般的流動感,形成的線條的特征為提按分明的兩頭細中間粗的螞蟥描筆,畫出來的樹枝像在空中飛舞一樣,吳道子的線條被畫史記載為“形筆揮霍磊落如純菜條式”,線條富有氣勢和粗細曲折的變化,這種形態(tài)的線條將人物的衣著表現(xiàn)的很有動感。這種動感我覺得與馬和之的《古木流泉圖》中的線條的動感感受并不相同,《古木流泉圖》中的線條動感是線條自身在旋轉,不斷的運動,有可能吳道子的線條則是感覺是在風的作用下在飛揚。兩種線條屬于不同的動勢。馬和之的《枯木流泉圖》中圓弧扭曲的用筆與蘇軾《枯木怪石圖》中的用筆十分相似,這種線條的形態(tài)感覺有可能源自于北宋李郭畫派的“卷云皴”,但線條又比李郭的山石、樹木用的更加靈動,活潑,運動感更強。
蘇珊朗格說藝術表現(xiàn)是對情感概念的顯現(xiàn)和呈現(xiàn),這個觀念與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文人自娛觀念異曲同工,所以這種說法中西方的繪畫中都有體現(xiàn),無論任何作品,如果它是美的,就必須富有表現(xiàn)性,并且它所表現(xiàn)的是某種情感的概念。馬和之的《枯木流泉圖》是一幅具有詩意和文人氣息的一幅圖,整幅圖內容不多,但顯露出了詩情畫意的味道,意境深遠。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畫面中線條的動勢,表現(xiàn)出樹枝的扭轉彎曲,感覺是在激情的跳舞,流泉用的起伏的長短線條表現(xiàn)出泉水的流動,但這種流動表現(xiàn)的更為舒緩,像輕音樂,與樹枝強烈的動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又仿佛這種落差使得畫面異常的和諧,就如同,在音樂中,一首歌中,有激情高亢的高音部分,到一定的階段,又慢慢的變成舒緩的低音,婉轉悠長,突然寧靜,這樣對比,會帶動觀者的情緒,將觀者的心里的情感也隨著音樂帶動起來。而《古木流泉圖》中的流泉與樹之間的互動給觀眾帶來這種感覺,這種螞蟥狀。旋轉式的扭曲線條表現(xiàn)的枯木樹枝像火一般,感覺空氣都在流動,流泉線條細膩,墨線淡,能使觀眾感受到寧靜。而觀眾在這幅圖中首先看到的是樹石,最后才是樹石下面的流泉,這樣的視覺順序會使觀者的內心情感也會發(fā)生改變。圖中的枯樹給觀者帶來的熱情令我聯(lián)想到西方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作品《七月的樹》,他的畫筆觸快,也是旋轉式用筆,他畫面中的樹熱情的就像一團火,激蕩起觀者的心弦,筆者認為《枯木流泉圖》中的樹與梵高畫中的樹有著不約而同的神韻,表現(xiàn)的都極具有趣味性,第一眼看到就能抓住觀者心,引起觀者內心激動的情感。
馬和之的這種帶有強烈的流動感線條的表現(xiàn),是融入了一定的書寫趣味,提按變化大,使人感覺到“筆不周意周”,利用線條的變化增加畫面的趣味性,畫面中的造景也給觀眾帶來聯(lián)想和想象,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語言,既有畫家們的嚴謹深入,又有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意境和趣味。
山水畫真正的獨立是在隋代,當展子虔的《游春圖》的出現(xiàn),山水畫不在當做為了稱托人物的背景而存在,畫家對山水畫的線條也更講究,從展子虔到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雖為工筆,線條不僅僅只是畫出來的,而是他們的每一筆線條都很講究,用線有力度、沉穩(wěn)、成熟,再到后面皴法的形成,文人畫的出現(xiàn)和成熟,畫家也都沒有只重視追求畫面意境深遠,他在畫面中的用線的地方還是很講究的。筆者認為線條的運用和表現(xiàn)是畫面的靈魂,線條的美丑呈現(xiàn)在畫面中很明顯,線條的質感平穩(wěn)能體現(xiàn)出畫者內心的平靜,也就是中國畫所要求畫家具備的品質。在《枯木流泉圖》中,我看到了畫家馬和之線條運用的流暢,一氣呵成,但又不凌亂,線條的扭曲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第一眼我體會到畫家內心有激情,有沖動,在慢慢去欣賞這些帶有美感的扭曲的線條,我反而覺得馬和之在畫這幅圖的時候內心又是平靜的,這種將內心的意在靜的狀態(tài)下去表現(xiàn)更是體現(xiàn)畫家繪畫素養(yǎng)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