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貴孟長明陳昌福
(1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康大消毒劑有限公司,河南新鄉(xiāng)453700;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武漢430070)
凡能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統(tǒng)稱為免疫細胞。蝦類免疫細胞主要包括血細胞和固著性細胞。
(1)固著性細胞:主要包括分布在鰓和觸角腺的足細胞(podocyte)、附著在心臟和肌纖維上的吞噬性貯藏細胞(phagocytic reserve cell)以及連接肝胰腺細動脈的洞樣血管內的固著性吞噬細胞。固著性細胞具有識別、吞噬和清除外源蛋白類物質與病毒的能力。
(2)血細胞:蝦類血細胞又稱血淋巴細胞。由于蝦類種類繁多和形態(tài)多樣以及血細胞離體后易發(fā)生變形等諸多因素,血細胞分類學研究進展緩慢。近年來,人們應用電鏡技術、組織化學技術和免疫學技術等對蝦類血細胞進行研究,獲得了一些研究進展,但是,至今仍無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目前通常根據(jù)血細胞中有無顆粒及其大小將其分為透明細胞(hyaline cell)、小顆粒細胞(semigranular cell)和顆粒細胞(granular cell)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血細胞所起的作用不同(表1),其中吞噬作用是血細胞最重要的細胞免疫反應。
透明細胞 近球形,直徑10~12μ m,核質比較高,細胞質中含有少量核糖體、粗面內質網(wǎng)、滑面內質網(wǎng)和線粒體,無電子致密顆粒存在,故又稱為無顆粒細胞。除血淋巴中存在透明細胞外,在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的組織器官內,也較易見到透明細胞。透明細胞具有較強的吞噬能力,可能與它在光滑表面有極強的附著和擴散能力有關,并且透明細胞的吞噬能力可被體外活化的酚氧化酶系統(tǒng)組分所激活。
小顆粒細胞 球形或卵圓形,直徑9~11μ m,核質比較低,細胞質中含有大量體積較小的高電子密度顆粒(顆粒直徑在0.4μ m左右)和線粒體。小顆粒細胞是甲殼動物免疫防御反應中的關鍵細胞,具有很強的識別和吞噬異物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小顆粒細胞在離體條件下對外源物質非常敏感,極易脫顆粒,釋放酚氧化酶系統(tǒng)組分,并且小顆粒細胞也只有在脫顆粒后才具有吞噬活性。
顆粒細胞 球形,直徑20~30μ m,核質比較低,細胞質中含有較多體積大的高電子密度顆粒(顆粒直徑在0.8μ m左右),顆粒內含有大量酚氧化酶原。此類細胞無吞噬能力,附著和擴散力也較弱。用?-1,3-葡聚糖和脂多糖處理顆粒細胞時,通常觀察不到脫顆?,F(xiàn)象,但使用活化的酚氧化酶原系統(tǒng)組分處理時,它們迅速進行胞吐作用,釋放大量酚氧化酶,進而促進透明細胞的吞噬作用。
以上3種血細胞在蝦類免疫防御反應中表現(xiàn)出相互協(xié)同作用,小顆粒細胞對異物敏感,在異物刺激下發(fā)生胞吐作用,釋放酚氧化酶系統(tǒng)組分,活化的酚氧化酶系統(tǒng)組分一方面作用透明細胞,誘導其發(fā)揮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又可刺激顆粒細胞釋放更多的酚氧化酶系統(tǒng)組分,參與體液免疫應答。
有關蝦類血細胞的演化途徑,目前有三種觀點:一些學者認為各類血細胞均是由單一的一種干細胞分化而來(Bacuchau,1981);有些學者認為3種血細胞是由一種干細胞在造血組織中分別分化而來(Ghiretti-Magaldi,1997);另外一些學者的觀點是干細胞分化出兩種細胞系列,如顆粒細胞系列和透明細胞系列,小顆粒細胞是顆粒細胞的未成熟階段(Martin,1993),或者顆粒細胞系列和小顆粒細胞系列,透明細胞是這兩種細胞的未成熟階段(Van de Braak,2002)。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