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志鵬(湖北美術學院)
圖像敘事能跨越語言、文字的障礙,更容易吸引民眾注意力而產(chǎn)生影像,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項具有潛力和發(fā)展前景的事業(yè)。視覺傳達設計(尤其是商業(yè)設計的部分)與營銷、企劃、廣告息息相關,因此當前我國高?,F(xiàn)在一些設計專業(yè)也會要求學生輔修營銷、廣告等相關課程,使學生更好地為設計服務。
人的情感是大腦的本能反應,它可以讓我們迅速辨別好與壞、安全與危險。隨著我們進入消費時代,我們作為消費者的關注點對于商品或服務已不僅僅停留在基本功能,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使用感受,心理及精神層面是否獲得了愉悅和滿足,即愈來愈重視視覺審美層面上的需求。
視覺情感的設計需要設計師通過作品中視覺元素組合來進行傳達,如文字、造型、色彩、材質等,來向受眾傳遞設計理念和設計情感,使受眾通過視覺感知獲取理念、情感信息。特別是當一個企業(yè)為了開拓市場,刻意把自身的獨特品質和個性信息通過產(chǎn)品等外部視覺形象表達出來,傳遞給消費受眾。如化妝產(chǎn)品與展示中的個性視覺語言,這些個性視覺語言都是由富有內涵的視覺元素所組成的,同時又是極具情感表現(xiàn)力的。
行為層面的情感設計在視覺表現(xiàn)中主要是如何簡潔、精準、順暢而包含趣味地進行設計與構思,對受眾來說就是設計師要尋求一種合理的構成形式和明確的視覺指引,讓受眾能夠輕松愉悅地進行瀏覽,便是這一層面的核心。
在行為層面,不僅僅要求視覺表現(xiàn)易于理解,更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即“以人為本”,從人的本心出發(fā),為受眾提供可用、易用的設計。這就要求設計作品須從受眾如何理解作品的思維模式出發(fā),也就是設計師的思維模式需要和受眾的模式保持盡可能的一致。比如,導視或路牌的指引,亦或者地鐵線路圖的設計,設計師須滿足其功能性,美觀降為第二要素,因為站在受眾的角度,就是需要用最簡潔的線路和方位符號在短時間內滿足受眾的使用需求。
反思是最高級的大腦活動,是人們獲得聯(lián)想、回憶、思考、欣賞、創(chuàng)作能力的方式。如在視覺表現(xiàn)中,聯(lián)想的意義十分重要,有時甚至會成為決定設計是否成功的關鍵。倘若將色彩視作視覺表現(xiàn)中的通用性元素的話,除本能層面和行為層面外,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情感元素就是聯(lián)想,尤其是色彩聯(lián)想。
通俗意義上來說,在視覺表現(xiàn)中運用聯(lián)想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為讓受眾直接看到具象形態(tài)的呈現(xiàn),其二為讓受眾簡介感受到抽象的情感和理念,有了適宜的由某種色、形、構成聯(lián)想到其他事物的固定搭配,即為聯(lián)想的建立,也為視覺表現(xiàn)提供了意向表達的基礎。
點在視覺表現(xiàn)中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小的元素。點可大可小,是基于一定的空間而言的,在整體空間中最小的單位即為“點”。點雖然“簡單”,但是通過好的構成可以準確賦予“點”以情感。如看到單圓點位于空間中心時,因其有向心性,集中視線,我們會感到緊張,而看到單圓點偏向空間中的一側時,會有視線想要飛出畫面的感覺,我們會感到動感和不確定性,單的矩形點、角點可以具有方向性,而圓點則沒有。當點非單一出現(xiàn)時,大小一樣的多點組合排列給人層次感、秩序感;大小一樣的多點直線排列給人延續(xù)感、帶有方向性的動感;大小一樣的多點曲線排列給人韻律感、柔和感;大小不一的多點組合排列給人跳躍、生動的感覺;大小不一的多點隨意排列給人立體感、錯視感。因此,不同的構成形式就會有不同的情感表達。
線以長度為主要特征而存在,就線的形態(tài)而言,有長、短、直、曲、斜之分。線的特征有:長線立體形態(tài)具有連續(xù)、運動、舒暢的感覺;短線立體形態(tài)具有速度、虛線的感覺;直線立體形態(tài)具有流暢、堅硬、嚴謹?shù)母杏X;曲線立體形態(tài)則給人舒展、優(yōu)雅、活潑的感覺;斜線立體形態(tài)有前進、飛躍、沖刺的動感,可以使造型充滿活力。無論是長線、短線、直線、曲線和斜線,均可產(chǎn)生輕快、運動、擴張的視覺感受。線相較于點更能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特征,以線結構圖為主的設計給人以發(fā)射、韻律、漸變等形式的美感。
面具有長度、寬度和厚度的概念。面是介于線與體之間的視覺元素,其是由長、寬兩度空間的素材構成的立體造型。面的形態(tài)特征是平薄而且具有延展性的。觀看面的方向、角度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用面構成的空間立體造型比線有更大的靈活性,其實際功能也比線更強。面可分為平面和曲面,不同形狀的面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如平面簡潔單純、穩(wěn)定硬朗;幾何曲面飽滿圓潤、規(guī)范;自由曲面自然活潑、動感豐富。
近年來,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提高,設計已經(jīng)由功能性訴求轉向情感訴求,這種轉變也符合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除了情感性的趨勢外,美國當代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強調,可視化為未來的趨勢,視覺溝通、視覺文化都讓圖像的角色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