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鋒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00
隨著高速鐵路在我國迅速崛起和發(fā)展,進一步加速了鐵路的高速化、重載化和多式運輸的主體化,進而實現鐵路網的現代化。在特定條件下的施工過程中,整孔大體積(900噸)箱梁大量投入使用。
為了規(guī)避大體積(900噸)箱梁制運架設備和場地資金投資大的問題,盡力提高投資的有效性。移動模架制梁技術得到大力推廣。
在初次使用移動模架時,應科學嚴格的進行預壓試驗,以便將試驗數據與計算值進行對比,確定彈性變形是否與計算相符,同時取得非彈性變形數據指導后續(xù)梁跨施工預拱度設置?,F就廣深港客運專線ZH-2標xxx特大橋79#~80#墩ZQM900型移動模架堆載計算及底模線型調設進行說明。
移動模架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會使鋼箱梁等主要支撐構件發(fā)生變形下撓,為此需要預先根據移動模架整機支撐系統(tǒng)的剛度,計算在各種工況下的下撓值,以便在澆注混凝土前提前調整模架,設置反拱度以使成橋狀態(tài)接近設計線型。
移動模架實際施工前,應制定移動模架線型控制方案,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采用預壓觀測結果進行預留拱度設置。
移動模架拼裝完成后,在首孔箱梁施工前必須進行堆載預壓,以消除模架拼裝的非彈性變形。測量主梁、橫梁等不同部位的彈性變形,計算出施工荷載下的彈性變形,根據箱梁張拉后的上拱度,再計算出模架底模的預拱度值。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各部位聯結的強度、穩(wěn)定性,檢驗模架的安全性能。
首次堆載按最大施工荷載的1.1倍預壓,預拱度為箱梁設計反拱度值與模架彈性變形之代數和。模架彈性變形應根據預壓變形測量結果繪制沉降曲線,并結合模架的設計拱度和實際變形來確定。施工時,也應對首孔箱梁分別在澆注混凝土前、后測定和記錄模架的變形,以便在后續(xù)箱梁微調模架預拱值,來消除模擬狀態(tài)和實際狀態(tài)不同而帶來的預拱度偏差。
布點并初測→加載50%→觀測并記錄→加載100%(最大施工荷載的1.1倍)→觀測并記錄→持荷24小時→卸載50%→觀測并記錄→卸載100%→觀測并記錄。
堆載預壓:采用分級加在預壓的方式,分別在主箱梁、底模、翼模上布置觀測點,進行撓度測量。
為保證預壓荷載的合理分布,采用等荷載砂袋預壓。堆載過程及荷載分布模擬砼澆筑順序進行。箱梁張拉后底板反拱參照設計給定的二次拋物線,結合模架彈性變形量進行分配計算,跨中為反拱峰值,其他部位將橫坐標代入二次拋物線坐標方程計算。
根據梁型圖可知混凝土梁的總重量為819.05噸,我們在堆載試驗時按混凝土梁重的1.1倍(即900噸)進行堆載。
如圖1所示。
如圖2所示。
(1)上圖中所標注的尺寸均為毫米計;
(2)梁截面Ⅰ、Ⅱ、Ⅲ與縱向Ⅰ、Ⅱ、Ⅲ相對應;
(3)圖中堆載砂子總重為900噸,濕細砂計算密度取1.5t/m3。
觀測點位置見觀測點平面布置圖。
圖2 實際堆載載荷分布
用挖掘機向噸袋內裝砂,挖掘機每斗裝砂為一方,故噸袋每袋裝砂為一立方,重為1.5 t,且噸袋裝砂高度為1米左右??v向總長32.6m為堆碼砂袋的有效范圍,堆載砂袋的范圍為Ⅰ、Ⅱ和Ⅲ截面。故需要裝砂袋600袋。
將Ⅰ、Ⅱ和Ⅲ截面導至模板內的模型。其中Ⅰ中底板裝砂面積為 5.79m2,腹板裝砂面積為 4.69m2,翼緣板裝砂面積為 4.65m2,陰影部分面積為1.54m2。Ⅱ中底板裝砂面積為10.3m2,腹板裝砂面積為5.21m2,翼緣板裝砂面積為4.65m2,陰影部分面積為1.54m2。Ⅲ中底板裝砂面積為 13.17m2,腹板裝砂面積為 5.4m2,翼緣板裝砂面積為4.65m2,陰影部分面積為3.45m2。
①Ⅰ縱向范圍內堆載
底板堆載砂袋數:5.79×23.6=137袋
腹板堆載砂袋數:4.69×23.6=111袋
翼緣板堆載砂袋數:(4.65+1.54)×23.6 = 146 袋
②Ⅱ縱向范圍內堆載
底板堆載砂袋數:10.3×6=62袋
腹板堆載砂袋數:5.21×6=31袋
翼緣板堆載砂袋數:(4.65+1.54)×6=37袋
③Ⅲ縱向范圍內堆載
底板堆載砂袋數:13.17×3=40袋
腹板堆載砂袋數:5.4×3=16袋
翼緣板堆載砂袋數:(4.65+3.45)×3=24袋
堆載順序是模擬箱梁澆筑砼的順序。先底板,后腹板,再翼緣板;延模板縱向方向,由兩端向中間,左右對稱分三層進行。卸載順序則反之。
加載分2次觀測,即堆載50%、堆載100%。第一次(堆載50%):Ⅰ截面底板加載完畢,再加載腹板范圍60袋砂袋,并將其平均分布,即完成Ⅰ截面50%堆載;Ⅱ截面完成底板加載,即近似完成Ⅱ截面50%堆載;Ⅲ截面完成底板加載,即近似完成Ⅱ截面50%堆載。之后,持荷3小時,進行第一次觀測。第二次(堆載100%):第一次觀測完,隨后連續(xù)不斷進行均勻加載,直至加載100%,持荷一天,進行第二次觀測。按照兩次觀測變形數據作好原始記錄。
卸載分2次觀測。第一次卸載50%,第二批卸載100%,與加載順序亦反之。按照兩次觀測變形數據作好原始記錄。
(1)原始數據整理
開始加載前對觀測點(預先作好標記,便于觀測)進行初測,并作好初測高程的記錄,記錄數值記作a。再當加載至計劃堆載值的50%時,對觀測點進行觀測,并作好觀測點高程的記錄,記錄數值記作b。以后加載直至100%,作好觀測點觀測,并作好觀測點高程的記錄,記錄數值記作c。卸載至50%時,并作好觀測點高程的記錄,記錄數值記作d。直至卸載至100%,作好觀測點高程的記錄,記錄數值記作e。故而,堆載塑性形變值n=a-e; 加載直至100%形變值m=a-c。原始數據是移動模架底模線形調設的基本依據。
(2)彈性形變值(w)
由原始數據可以計算出彈性形變值w,即w=m-n。
(3)調整后彈性形變值(w1)
由移動模架結構和觀測點位置不難看出,觀測點是關于模板縱向中心線對稱的。故以關于模板縫對稱最大變形觀測點作為研究對象,以線路縱向作為x軸,以高程方向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根據計算出彈性形變值w繪制兩條曲線。再根據繪圖法求出漸近方程,即為調整后彈性形變曲線。依據該彈性形變曲線求出相應觀測點調整后彈性形變值w1。
(4)張拉反拱值(h)
根據圖紙張拉后所給的最大起拱值出現于跨中為17.4cm,及邊界起拱為0的邊界條件,切定張拉起拱方程,再根據起拱方程求出觀測點相應起拱值h。
(5)預拱值(Δh)
根據前面求出的調整后彈性形變值w1和張拉反拱值h,求解預拱值Δh=w1-h。
移動模架推進拼裝工藝在特殊地理條件下與傳統(tǒng)的支架拼裝和整體吊裝施工工藝相比,很好地解決了由于場地受限制、平面高差大、整體拼裝困難的問題,體現了很高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同時降低了施工成本、縮短了施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