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樹勛小學 季鵬
調查顯示,一個孩子在學走路不慎摔倒時,73%的家長選擇毫不猶豫地扶起孩子,只有28%家長選擇在一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父母總會在第一時間幫他們解決,甚至更有家長一味遷就孩子。正是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溺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任性妄為的心理、坐享其成的壞習慣,耐挫性差,而現(xiàn)實生活不可能滿足一個人隨心所欲的需求。這就導致當孩子走入社會時會遇到許許多多困難與挫折,從沒吃過苦頭的他們往往會覺得事事不順心,從而脾氣暴躁、憂郁,甚至產生犯罪心理。
所謂吃苦,其實是指一個人在人生成長的歷程中經歷的困難與挫折。它可以是一個人在成長中遇到的坎坷、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在生活中遇到的磨難,也可以是一個人在朝著目標奮斗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作為一名小學生,在如今這個生活條件普遍高、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shù)的社會狀況下,“吃苦”這個概念就比較容易界定了。小學生的吃苦應該是指他們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失敗、挫折、磨難。在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兒童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他們連風雨是何物都不理解,更別提經歷風雨了,這就導致他們的心理素質差、克服挫折能力差、轉化挫折能力弱等問題的增多。比如:兒童遇到問題就情緒低落、萎靡不振;和同學鬧矛盾就脾氣暴躁或鉆牛角尖,被長輩批評指責就抵抗上學;生活學習稍微遇到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只想依賴家人……這些問題都是兒童耐挫教育缺失的體現(xiàn)。如果從小學生的德育發(fā)展來看,吃苦應該是孩子在塑造自我性格、形成人格、掌握或學習某種技能時經歷的阻礙與失敗。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吃苦是鑄就卓越稟賦的階梯,因為人們只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fā)展好的稟賦,而壞的稟賦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fā)展出來了。
中國有句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古以來,一些杰出人物都特別注重磨煉對人性品質發(fā)展的影響,人在經歷困難與挫折時,所激發(fā)出來的克服困難的潛力而產生的一些經驗,將會是獲得成功的寶貴財富,同時人只有經歷了挫折與困難,才會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成功。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象,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愛吃魚,原因是想吃卻不會吃,從小吃魚都是父母將魚骨剔除干凈再給他吃。從吃魚事件中,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嬰兒時期父母幫助孩子剔除魚刺情有可原,但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只有讓孩子自己親身去摸索,去體會口腔中舌頭靈敏剔除魚刺的過程,才能學會自己吃魚的技能,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魚刺卡住喉嚨,存在一定的危險,但正是這種磨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掌握吃魚的技能。在中小學德育發(fā)展中,特別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心理產生挫折之后,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消極情況:一是孤立,從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挫折情境中退卻,盡量避免同周圍的事物接觸,逃避現(xiàn)實、沉默寡言,甚至消極厭世。二是逆反,一些學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便設法引起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如故意調皮尋事,顯示自己求得大家對他的注意。
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遇到挫折生氣時,腎上腺大量分泌出一種腎上腺素。這種腎上腺素的大量增加會使人體內的血糖血壓升高,肌肉的緊張度提高,情緒激動,自控能力減退。這時家長或旁觀者的一味責怪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反而會適得其反,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失去自信。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用溫暖入耳的善言勸慰他,用激情自信的良言鼓勵他,幫助他一起面對困難,想方設法去解決困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的“鋒”來自磨礪,但如果磨得過了,則易折,這個“寒”如果超過了梅花的承受范圍,梅花也就枯萎了。這個度需要我們教育者在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去把握,這個度的把握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要抓住學生吃苦這樣一個契機,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的同時,又不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給他們希望,尋找逆境中生存的途徑。面對學生的失敗,我們一定要控制好“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一下,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溫室中的花朵為什么在突然經歷一場大寒潮時會全數(shù)枯萎,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小寒潮的鍛煉。社會上為什么還有許多自殺的青年,大部分人就是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嬌生慣養(yǎng)下,而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踏入社會,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會使他們處處碰壁,而他們也根本沒有從失敗中再爬起來的經驗,從而產生了灰心、崩潰、自殺的念頭。
陽光總在風雨后,只有經歷過風雨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那道彩虹是那么美麗,陽光是那么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