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qū)永紅街道中心幼兒園 陳欣茹
為了更好地在幼兒課程中實施游戲建設,教師應充分了解并依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更適合幼兒的課程教學,將課程正確游戲化,利用區(qū)域活動讓幼兒健康成長。教師應保持課程游戲化的理念,積極開創(chuàng)更利于幼兒自主發(fā)揮的游戲環(huán)境,主動構建課程游戲化的資源。整個幼兒園應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兒童觀與課程觀,整合區(qū)域活動進一步做到整體提高。
在現(xiàn)下大部分的幼兒園中,教師在課堂進行游戲的時候會不自主地將教學標準代入游戲中,從而用該標準衡量或評價課堂游戲。如此一來,在組織和選擇游戲的時候,其內容會受到影響更偏向于教學效果,并不會根據幼兒自身的興趣及喜好來選擇,這樣便會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處于一個被動游戲的狀態(tài)。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自己預想中的教學目標,教師通常都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步驟進行游戲,雖然其初衷是為了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但這樣讓游戲失去了本身的意義,變成了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
幼兒由于年齡過小,教師并不好管理,許多教師為了避免出現(xiàn)事故、騷亂等課堂現(xiàn)象,甚至會放棄游戲教學,即使是在課堂上進行游戲,也都會選擇以集體游戲為主,并不會讓幼兒自由游戲。一般課堂上的游戲都會偏向于智力游戲,其他娛樂性的游戲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可以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了,教師參與過多,讓幼兒缺乏獨立完成的機會。
通常教師會用自己所理解的教學標準衡量和選擇游戲,這種不正確的游戲觀和兒童觀念會導致教師在整個游戲過程占據主體地位,經常會將與游戲本身并沒有太大關聯(lián)的內容強行塞給幼兒,而幼兒已經不再是游戲的主體,而變成了被迫的參與者。
對于幼兒來說,大自然是最好的游戲環(huán)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兒童郊游,如公園、花園等適宜參觀的地點,讓他們在游玩的同時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與好奇心。若環(huán)境條件不足,也可以組織他們在幼兒園內開展戶外活動,如一些攀爬的游戲項目,或是滑梯、蹺蹺板等,盡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幼兒充分自由的游戲環(huán)境。
除了環(huán)境自由以外,應注意讓幼兒自主的選擇玩伴,教師不宜干預過多,不宜給幼兒固定分組。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與成人不同,他們不需要固定的設定,結交玩伴是幼兒相處過程中的一種默契,可以讓幼兒自由發(fā)揮想象,讓他們自己去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自主尋找游戲玩伴,不需要成人進行過多的干預。即使在游戲的過程中與同伴發(fā)生沖突,也應讓他們自己學會互相理解和尊重,在實踐中尋找溝通與解決的方法。
課堂中的游戲過程應該是由幼兒自主選擇的,而不是教師規(guī)定時限的。在幼兒園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幼兒會很快完成教師布置的游戲,然后選擇玩自己喜歡的游戲內容。這主要是由于游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和樂趣,而是變成了一種上課,一種純粹的教學手段。玩具不應該是教學的工具,即使是在假想的過家家的游戲中,幼兒也能自娛自樂,這樣可以滿足他們的自身心理需求,更利于他們表達自我。在游戲過程中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游戲中應適當?shù)亟o予他們肯定的嘉獎,并鼓勵他們大膽去探索游戲,不做游戲的主宰者,這樣才能更好更加長遠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孩子的玩具逐漸變成了各種電子的玩具,更有許多幼兒沉迷于電腦手機游戲,或是電視動畫。為了更好地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同時做到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教師應盡量選擇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是幼兒腦與手相結合的過程,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梢赃x擇傳統(tǒng)的游戲,比如擲沙包、跳木樁等,這類游戲中的玩具制作相對簡單且趣味性十足。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制作玩具,讓孩子的自主需要得到滿足,并增強其自身的參與性。
在學前教育中,課堂游戲是主要的教育途徑,但教師應當根據兒童的自身情況合理運用,而不是一味地以教學效果為目的機械地灌輸。應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找到趣味、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并更好地將區(qū)域活動融入課堂游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