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金華小學 陳妤穎
國內(nèi)對小學生賞識教育的研究,從學者周弘開始,他不僅提出了“賞識”的教學思想,還將其運用到對自己殘疾女兒的培育上,最終讓女兒成為一名留美博士。同樣的,葉圣陶也提出,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基礎(chǔ)期,他們雖然不能明確定義“賞識”,但對教師的關(guān)心、愛護、表揚、肯定等言行,有著很強的敏感和期盼,所以說在小學階段,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賞識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得到極大重視的今日,為讓小學生從小學就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養(yǎng)成良好習慣,并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賞識教育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方法。通過賞識教育,能挖掘?qū)W生身上的那些閃光點,從小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其產(chǎn)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行為習慣,從而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經(jīng)典教育模式是將知識在40 分鐘的課堂中完全灌輸給學生,但這種灌輸是機械的、被動的、填鴨式的,完全不在乎小學生的心理和訴求。很多時候,在課堂初期,小學生還會認真聽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生就會漸漸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因為,7~12 歲的小學生,本身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5分鐘左右,且缺乏一定的意志品質(zhì),面對40分鐘超負荷的學習和之后其他學科的學習壓力,出現(xiàn)跑神是很正常的。而賞識教育就能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預習情況等進行一定賞識,就會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甚至主動學習,此時,教師只需要以一種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能讓課堂變得高效、活躍起來。
經(jīng)典教育模式是以應試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最關(guān)心的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過程。7~12歲的小學生,可能對語文有著最本真、最樸素的喜歡情感,但隨著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試,一次次被打擊的成績,對語文學習就會產(chǎn)生挫敗感;哪怕那些總能取得高分的學生,其自信與驕傲也是建立在一紙分數(shù)上的,很少會對語文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而賞識教育可以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真正自信,當然,教師的夸獎、鼓勵、贊賞,都應該依托于學生切實的學習情況,并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獲得感與信心,進而促發(fā)其主動學習、努力學習的強勁動力。
7~12 歲的小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的不僅是年齡的差距,還有思想思維、經(jīng)驗能力、知識體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如果教師僅僅站在自己——作為一個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問題,那么無疑會覺得學生是不聰慧的、難以理解的、“朽木不可雕”。而賞識教育,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想問題,當然不是喬裝成為7~12 歲的小學生,而是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并且要對本班的學生情況有一個具體詳細的了解,如此一來,教師就能把握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向,從而采取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贊賞教育,真正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而如此一來,不僅本班本校,而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領(lǐng)域,都會感受到一片光明。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賞識教育,需要教師以一個好的情緒作為開端,除了充分教育準備,還有就是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的情緒對小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小學生看來,教師是無比權(quán)威的存在,是“天使”也是“惡魔”,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較為負面的情緒,甚至因為情緒不好而體罰學生,不僅違背了賞識教育的初衷,還會讓小學生對教師心生畏懼,從而對語文這門課程產(chǎn)生抵觸心理。當然,教育小學生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一節(jié)40分鐘的語文課,讓這些注意力不集中、經(jīng)常做小動作的學生認真聽講,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此,教師需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并掌握其中的技巧性,讓小學生對課堂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
當前的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很多已經(jīng)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了,在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上,很多教師并不存在問題。但是,一旦牽涉到賞識素養(yǎng),就會暴露出巨大的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本身就是在“教不嚴,師之惰”和“愈挫愈勇”的環(huán)境下成長成才的,對他們來說,責罰與壓力就是進步的動力,挫折和挑戰(zhàn)就是成功的階梯,而賞識帶來的只能是“溫室里的花朵”;另一方面,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看來,社會的本質(zhì)就是競爭,如果只去贊揚而不責罰學生,到了社會他們就會因為缺乏競爭力而枯萎。究其原因,是這些教師對賞識教育的定義和價值存在認知問題,用自己的先見代替了客觀事實,只有真正放下心中的成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不斷摸索,才能逐漸提升自身的賞識素質(zhì)。
小學語文口語課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進行口語交流的地方,對提升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小學生本身活潑好動,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與表演欲。在小學語文口語課中,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積極“說話”,尤其是那些有發(fā)言勇氣的學生和富有文采的表現(xiàn),從而讓小學生更愿意表現(xiàn)自己。比如小學語文一年級的第一節(jié)課,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名字寫到黑板上,讓后把這節(jié)課變成學生相互介紹、教師夸獎學生的課堂,讓學生產(chǎn)生“老師是喜歡我、了解我”的感覺,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今后的語文學習中。
小學語文課堂中,閱讀占據(jù)一個很大的比例,這是因為小學生需要通過閱讀更新知識、積累詞句、提升學習能力。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應引導學生學會賞識文章,例如可以精選一些好的文章讓學生去朗讀,盡管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喜歡這樣的文章,但是他們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一些情感、感悟和想法。而教師就要讓他們把這些零星的思考用說、用寫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后去贊賞去分析,從而增進學生的感悟,提升課堂的高效性。
對很多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寫作無疑讓他們“頭疼不已”,除了知識積累的不夠,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寫什么。面對學生的“下筆無言”,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盡可能嘗試去寫,不一定非要寫出精彩句子或者催人淚下的文章,而是把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真情實感表現(xiàn)出來,很多時候小學生在遣詞造句、邏輯關(guān)系上都是不清楚的,但教師更應微笑地贊賞和肯定他們的表達,然后再教授他們一定的表達與表現(xiàn)技巧,從而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