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臨江小學 黃海紅
中華文化歷史在文學古文的傳承上一直都是現(xiàn)代文學教學的重點。面向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古文教學方面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古文知識。運用小古文五字訣教學能夠更加直觀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在語文學習中,如何學習和如何學好古文一直都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重點話題。對于小古文的教學來說,有效的興趣吸引是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當學生對小古文產(chǎn)生一定興趣時,才會逐漸被小古文所吸引,也就是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古文教學“五字訣”當中的第一訣。
教材中提及的小古文一般來說都是切合當前學生學習喜好的趣味性故事,這些小古文自身涵蓋的獨特趣味性一直是教師應該抓住的重點。例如,教師在課堂上不妨將小古文轉換成趣味故事的形式,利用講故事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教師在講解后,讓學生自己來為其他同學進行講解。以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當中的《楊氏之子》為例,教師可將文言文轉換成小故事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講解:“在梁國,楊家的孩子只有九歲,但他很聰明。一天,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楊家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端出一盤水果,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孩子說,‘楊梅是你們楊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以故事的形式,在學生講述后,教師再分階段進行細節(jié)解析,這無疑會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對小古文學習的欲望。
讀不單單是朗讀小古文,讀小古文時還要讀音準確、讀出停頓、讀出情感以及讀出特色。小古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的教學一樣,都離不開閱讀理解,這也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在一次課堂的講解過程中,讓學生有效地閱讀小古文比教師單一化的講解更利于學生的深入記憶和理解。小古文的閱讀要富有情感,在語速和停頓處做好恰當?shù)奶幚?。每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閱讀風格,在這種不同的閱讀風格下所呈現(xiàn)的小古文也就會別具特色。
以《伯牙絕弦》為例,教師讓每個學生在充分地朗讀后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在閱讀《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應該怎樣將這篇文言文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
學生甲說:“老師,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伯牙與鐘子期間的友情,鐘子期去世了,伯牙便毀了琴再也不彈,可見他們之間感情深厚,在朗讀時應該更加注重帶有感情地朗讀?!?/p>
學生乙又說:“我覺得可以在標點處作輕重緩急的停頓,這樣能夠將這篇友情深厚的文言文更加生動地朗讀出來?!?/p>
……
教師聽了學生們的回答說道:“不錯,文言文是一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在講的過程中不單單是講述,還可以富有情感地講述,為的是感同身受地理解文章的含義?!?/p>
富有情感地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習小古文的印象,在充分朗讀后,再在教師的講解下閱讀小古文,是學生自我學習和記憶的最佳方法。
將猜字學習融入學生的小古文學習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積極體驗,這也是讓學生在當前小學階段對學習和生活事物的感知和認識。猜字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感知和嘗試,但是這種學習中的“猜”不是憑空揣測的亂猜。這種“猜”更是一種通過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討論,訴說自己的見解,來增加學生在小古文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和體驗感。
在將猜字結合學生自主學習古文的基礎上,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完成小古文的學習和理解。以《司馬光》為例,學生可采用前后詞語關聯(lián)性的猜測形式,結合文章中的注釋來猜測這篇文章的含義。例如文中提到“一兒登甕”,其中這個“甕”字與“水迸”的“迸”字的含義,教師可讓學生大膽地去猜測,提升學生們的興趣和體驗感。又例如《守株待兔》當中的“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復得”的反義詞“不可復得”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種猜字的小古文教學策略當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xiàn)了更加充分的互動和交流。每個人保持自己的猜測和觀點,進行積極討論。而既然說是猜測,那么就不能夠局限,不能夠壓制,教師不要怕學生會猜錯,并且也要允許學生大膽發(fā)言,允許猜錯。
通過這樣的猜測、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擴展和深化,小古文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豐富。
在小古文的教學過程當中,語感的形式要依靠對文言文日常學習的積累。了解并學習文言文當中的一些詞匯,是整個小古文教學當中重要的品讀目標。在小古文當中有眾多的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等。在這些句式的應用上,可能很多學生不夠了解,在小古文應用表達下難以掌握這些句式的含義。在小古文中出現(xiàn)這些難以理解的句式時,學生的內(nèi)心對于小古文的學習就會出現(xiàn)陌生感和膽怯感。
對此,教師在講解小古文時,首先要合理設計一些團體性的小古文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的設計環(huán)節(jié)程序上要注重一種“品”味,慣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或是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式教學方式,從小古文的品讀和理解上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以《司馬光》為例,教師通過與學生探討和交流的形式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說為什么司馬光能救出落水的伙伴呢?為什么不是在場的其他人呢?”
經(jīng)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很快進入討論的狀態(tài),學生甲舉手發(fā)言:“文中提到‘眾人皆去’,我從這個‘皆’字就能品到,其他人都不管落水的人紛紛離去,只有司馬光沒有離開,所以司馬光會救出伙伴?!?/p>
學生乙又說:“文中說‘光持石甕破之’,從這句話當中我能看出司馬光的聰明機智,其他人沒有想到這個絕妙的好主意,只有司馬光穩(wěn)重聰慧,想到這個辦法救出了自己的伙伴?!?/p>
教師聽了兩位同學的回答說“:你們說得非常對,司馬光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穩(wěn)重的處事態(tài)度營救了自己的伙伴,這是在場其他人都不具備的特質,所以也只有司馬光能救出自己的伙伴。”
這種小古文學習的討論交流形式是一種“一課一品”的教學形式,品讀古文能夠使學生自我感悟和體會小古文中的故事結構,品句探讀,加深記憶。
在語文教材中,小古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更是象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小古文的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理解,更是對文化學習的一種提升。在這種學習提升的小古文教學模式下,想要豐富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知識結構,就需要對原有小古文話題的拓展。所謂拓展,就是對原有文章的基礎進行延伸式的資料拓展,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對小古文的學習加深記憶和文化背景。
從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能夠讓小古文呈現(xiàn)得更加具有特色。首先,對背景的文化資料補充能夠對學習起到一定的理解幫助。其次,衍生產(chǎn)物的遷移閱讀能夠鞏固學生的閱讀思維。最后,小古文的強調(diào)語用能夠更加鮮明地讓學生了解小古文的語言及文字運用。例如,學習《守株待兔》一課能夠讓學生選擇橫向的遷移閱讀形式,并結合現(xiàn)代文《守株待兔》當中的精簡語言來補充學習,再通過課堂故事匯的形式改編原文,更好地加深學對小古文的應用理解。
綜上所述,小古文五字訣教學策略的良好運用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小古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小古文的獨特魅力,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是目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