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坤
(蒙城縣國有白楊林場,安徽蒙城 233521)
在高速城市化以及“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城市的格局和肌理遭到破壞,景觀和生態(tài)的修復未能彌補城市建設的遺留問題,休閑娛樂設施破敗不堪、服務管理缺乏、公園園路嚴重破損、生態(tài)駁岸生硬、植物生長不良等,這些都是造成城市公園失去彈性的原因[1]。因此,城市舊公園改造勢在必行,將傳統(tǒng)、破舊的公園景觀結合“海綿城市”理論,利用新時代生態(tài)技術建設可持續(xù)性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用以滿足城市的審美、綠色和舒適要求,讓城市不再內澇、土地不再干旱,充分發(fā)揮植物景觀的生態(tài)作用。
1.1 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是管理城市水問題的措施,也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造成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2],并且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必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偟膩碚f,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包含3個基本內涵:(1)對城市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現有的河流、湖泊和其他對水敏感的區(qū)域。(2)生態(tài)恢復和修復;對于受損和其他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體,利用生態(tài)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3)轉變排水防澇思路,合理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的6字方針,統(tǒng)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控制、雨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tài)修復等多個目標[3]。
1.2 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城市舊公園改造目標
1.2.1 實現彈性理念與公園要素的融合 傳統(tǒng)的公園在洪澇時期多出現雨水聚集區(qū),造成雨水資源的浪費,因此改造時,應先從屋頂進行截流,截流后從屋頂流下的雨水再經過地面鋪裝的滲透,一部分流入地下;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可從地形上構建雨水花園,引導雨水流入設定區(qū)域,兩側再配以植草溝,構建雨水花園的景觀水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海綿城市彈性水循環(huán)。
1.2.2 構建城市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肌理 當前城市的環(huán)境景觀破壞嚴重、資源嚴重短缺,老城建設下的城市空間肌理破爛不堪,而基于“海綿城市”理論建設下的城市景觀構造就是要建設完整富有彈性的綠色生態(tài)系統(tǒng)網絡。通過雨水循環(huán)利用和低影響開發(fā)措施,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新秩序,探索城市舊公園的魅力,同時結合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新審美對城市基本格局進行構建,打造城市新的肌理,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公園景觀。
1.3 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城市舊公園改造措施
1.3.1 地形改造 通過對原有城市公園內的地形改造,用海綿城市的理論來把握場地地形地勢,從而控制雨水的徑流和走向[4]。對于優(yōu)質地形或改造難度大的地形,如懸崖、陡坡、緩坡林等,保留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改造,因為不僅要考慮其景觀特點,也要考慮工程成本等因素;而對于非優(yōu)質、改造難度較小的,如陡坎、土坎等地形可視情況做出調整,結合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方式進行吸收利用、涵養(yǎng)凈化。
1.3.2 水體改造 城市公園中水系是城市排水的重要組織,暴雨時可以蓄滯大量雨水,暴雨后隨著河水的退去,水岸又為人們提供了活動空間。在盡量不改變原有水體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生態(tài)修補,適當增加水生植物,把握舒展水線的貫通,豐富水體岸線層次的變化,文脈傳承,貫徹持續(xù)彈性生態(tài)理念。
1.3.3 建筑改造 在海綿城市理論的指導下,城市公園建筑的改造不僅僅局限于建筑的結構,屋頂和屋面雨水的處理在以往改造中大多被忽略,在改造時可結合場地環(huán)境布置相應的植物或水體,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海綿城市結構;對于不適用綠色屋頂的屋頂,可通過排水溝、雨水鏈等方式收集和引導雨水儲蓄或下滲,以實現建筑物的生態(tài)利用。
1.3.4 植物改造 舊城市公園中,植物生長多散亂,沒有章法,由于疏于打理,植物間競爭激烈,造成部分植物死亡。因此,海綿城市園林植物改造應充分考慮其景觀效果和生態(tài)效應,打造原有的植被環(huán)境,形成自然生態(tài)群落,將植物改造與雨水利用相結合,優(yōu)先考慮鄉(xiāng)土植物,選擇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植物,強化下沉式綠地建設,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到植物改造中。
1.3.5 道路鋪裝改造 傳統(tǒng)的城市舊公園道路鋪裝僅僅是供游人步行使用,其景觀和實用功能多被忽略[5]。由于大多數鋪裝材料的透水性差,因此可以通過使用透水性較好的鋪裝實現雨水的滲透,滲透的雨水經地下儲蓄池完成凈化,排入河道或補給地下水,減少了雨水對路面的直接沖刷。
2.1 項目背景龍河是安徽省北部宿州市蕭縣的母親河,位于蕭縣城區(qū)內,北起蕭縣城北鳳山,經龍山向南貫穿城區(qū),南流入淮北到濉河。此次改造截取自教育路與龍山路段的濱水景觀帶。龍河位于城區(qū)內,是蕭縣城區(qū)的主要排水通道,也是城市居民休閑活動的集中區(qū)域。由于居民環(huán)保意識薄弱,龍河水質逐年惡化。2014年以來,蕭縣實施了一系列的綜合整治項目,致力打造生態(tài)、人文、休閑的龍河濱水公園。
2.2 改造設計理念“漁鼓道情”是蕭縣特有的戲曲劇種,以曲藝說唱和舞蹈的形式表達情感,設計概念就來自于曲藝人的衣袖,同一唱曲的不同語調、歌詞、場合,唱曲人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與動作,從而使衣袖呈現出不同的動感。設計從空間構架的大概念著手,將場地的交通體系和景觀節(jié)點進行疊加,創(chuàng)造出道情人衣袖飄飄訴衷腸的形象?!皥@中景,景中情”是本次公園改造的總體設計概念,通過景觀構建把每一個蕭縣人的鄉(xiāng)情留在公園,留在濱水龍河。
2.3 改造措施圍繞海綿城市的“滲、蓄、滯、凈、用、排”六字方針,在公園構成要素上加以體現,規(guī)劃市政上考慮城市總體的雨水管徑、基礎設施建設;園林景觀上可充分利用彈性空間形成下凹式綠地、生態(tài)駁岸、屋頂綠化、雨水花園等形式;給排水上把控好管網建設、徑流系數;水處理則體現在植被凈化、雨水回用方面。
2.3.1 地形改造 在濱水綠地上構建景觀微地形,以此形成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形式,讓地形在限定的空間內向不同方向延伸,從而產生各種不同姿勢和層次;利用濱河流域有限的綠化帶空間,通過塑造微地形形成高差,調蓄與凈化城區(qū)居民建筑徑流的雨水,以實現河岸的生態(tài)化改造,建立宜人的親水、戲水、賞水空間;通過大量的植物圍合及觀景平臺、噴泉等娛樂設施,形成健康的河岸生態(tài)系統(tǒng)。
2.3.2 水體改造 公園區(qū)域原是龍河水系延伸的景觀水體,2條次干道交叉形成中心景區(qū),作為河流的附屬水系,但缺乏集中人流的硬質場所,且水池形式單一,沒有為行人駐足留下觀賞空間。首先,改善水體的流動性,利用水面岸線的變化營造多變的濱水景觀,與景觀要素結合,使得處于不同位置的觀景點有著不同視域和視距的觀景體驗。其次,改善水體的水質,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形成濱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改造后的公園設計成娛樂性較強的噴泉形式,為增加景觀水體的多樣性及趣味性,設計了疊水、噴泉、靜水池3個形式,構成了多層次的空間序列水體。
2.3.3 建筑改造 原場地河西岸為密集的建筑群,建筑之間均以硬質地面作為銜接,除展覽建筑、廁所、公園管理用房外,還有廢棄的廊亭,形成了冗雜的建筑集群。河東岸為廣場,面積大且形式不夠美觀。改造后的公園,河西建筑數量減少,只保留民俗展覽建筑,形成庭院式的組合布局,構建綠色屋頂形式。建筑形成的空間序列與開放式的街邊廣場之間以微地形形成的植草溝相連接。往南是由植物群落形成的雨水花園,城區(qū)內的雨水經植草溝流入雨水花園,加之建筑屋頂的水一部分流入河流,一部分導入雨水花園,不僅完成了該區(qū)域雨水的自凈化、自吸收,也形成了自然生態(tài)的景觀,一個具有生產性、容納性、低成本維護性的城市公園彈性網絡構建完成。改造后的公園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場地的現有資源,形成具有層次性、宜人性且滿足市民休閑游憩需求的公共綠地。
2.3.4 植物改造 公園內現有植物缺乏管理,生長茂密且雜亂,形成的種間競爭使得部分植物死亡;觀賞植物較少,綠色植物景觀較差。遵循韻律均衡的原則,對植物的四季景觀、樹形質感進行搭配,結合場地構建的微地形,使之與場地環(huán)境有所關聯(lián),由北至南依次形成草坪、噴泉景觀、雨水濕地3個景觀區(qū)。路兩側均增加綠色植物,以“綠”襯“水”,提升整體生態(tài)格局,使其取之自然,也用之自然。
2.3.5 道路鋪裝 首先,公園在規(guī)劃上劃分成“兩帶多點”的整體基調,“兩帶”指的是沿河兩岸的主干道,基本保留其道路位置設置,只將鋪裝材料換成滲透性的生態(tài)基礎材料;其中主干道采用透水燒結磚和透水性花崗巖配合,次干道則使用綠色透水瀝青,作為人們跑步與快走的健身步道。其次,縮小廣場硬質面積,在廣場上又新建1棟建筑與河對岸遙相呼應,入口植草坪,南側為配合庭院式建筑,種植田園植物,增加其濱水的趣味性,既保留并改造了現狀的田園肌理與風貌,讓市民在公園游覽中即可體驗田園風光,同時又使其成為包含生產性、參與性、觀賞性、科普性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地景觀。道路兩側步移景異,輔之小品雕塑,使游客在不同的角度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觀。
原改造區(qū)空間結構單一,建筑及其硬質比例過大,而改造設計方案將建筑、鋪裝與地形、植物相關聯(lián),將低影響開發(fā)理念運用到公園改造中,促進城市空間的彈性發(fā)展,一方面縮小了硬質空間比例,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全拆、全建的大規(guī)模改造。公園的最終服務對象是人,海綿城市理論下公園改造核心也是人。因此,空間視覺的聯(lián)袂是基于人的需求,就地取材,低維護、低成本重塑場地印象,使“城”和“園”形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