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鳳
(丹陽市農業(yè)農村局園藝技術指導站,江蘇 鎮(zhèn)江 212300)
赤松茸,又名大球蓋菇,它色澤艷麗、嫩滑爽脆、菌肉肥厚、營養(yǎng)美味,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也是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向發(fā)展中國家推薦栽種的食用菌之一。同時,赤松茸也是一種功能菌,其栽培原料是稻草等農作物秸稈,種植667 m2菌菇需消耗約10 t 秸稈(0.67~1 hm2稻草),能有效應對每年的秸稈焚燒問題。2019年,丹陽市園藝技術指導站承接了本地赤松茸引種試驗,擬通過其小米菌種、小麥菌種在設施大棚和露地的種植,從其植物學性狀、豐產性、商品性、抗性等方面綜合評價品種優(yōu)劣,歸納總結一套種植技術和方法,考察產量和效益,為江蘇省鎮(zhèn)江地區(qū)成功栽種赤松茸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共設2個點,一是在丹陽市訪仙鎮(zhèn)江蘇紅葉福茸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采用的栽種方式是大棚種植和露地大田同步進行,試驗面積各667 m2(實際栽培面積400 m2),大棚上扣綠白膜。試驗于2019年11月20日播菌種,大棚在2020年2月27日開始陸續(xù)出菇,露地2020年3月18日開始陸續(xù)出菇,從播到收生育期大棚95d,露地120d,5月10日采收結束。單菇重56.35 g/個(一等品),400 m2一潮菇的產量900.2 kg。
試驗設另一個點在丹陽市珥陵鎮(zhèn)明鵬家庭農場,栽種方式是大田露地,后期加設小拱棚上覆遮陽網(wǎng)。試驗面積2001 m2(實際栽培面積1200 m2)。大田于2019年11月23日播菌種,2020年3月27日開始出菇,從播到收生育期123d,5月12日采收結束。一潮菇單產2.53 kg/m2,按每667 m2實際種植面積400 m2計,折合每667 m2產量1012 kg,茬口安排合理,可采2~3 潮菇。
整個生育期每天進行溫度、濕度的定點定時測定,采菇開始后,記載當日采菇數(shù)并稱重,直至采收結束,計算單個菇重、小區(qū)產量和每天總產量。在采收前期、中期、后期,分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30個菇進行室內測評,取平均值,目測菇的顏色、形狀并品嘗其風味。
收集稻草秸稈并曬干→稻草秸稈濕水→分層鋪設秸稈同時播種→秸稈堆壟→履土→蓋稻草保濕→水分管理→搭小拱棚并覆遮陽網(wǎng)→催菇蕾→適時采摘→整理產品→銷售。
2.2.1 整地作畦
以露地為例,首先在栽培大田和栽培壟四周開好排水溝,溝深25 cm 左右,確保可灌可排。然后把地整成壟形,中間稍高,兩側稍低,壟高10~15 cm,壟寬110~120 cm。
2.2.2 栽培料處理
新料栽培的基質主要有稻草等。稻草等秸稈必須新鮮無霉變,不含農藥和其他化學成分。新鮮的稻草秸稈進行暴曬去除游離水后,進行消毒預濕,充分預濕后就地整理成畦進行種植。
稻草浸泡達36 h,浸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讓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質中的pH 值;三是使其變軟以便于操作,使稻草堆得更緊實。除直接浸泡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淋噴的方式使草料吸足水分。具體做法:把草料放在地面上,每天噴水2~3次,并連續(xù)噴水6~10d。如果數(shù)量大,還必須翻動數(shù)次,使稻草吸水均勻。
2.2.3 栽種田處理
①大棚處理。平整土地,種植前可用旋耕機將地翻一次,土層呈顆粒狀最好。在整地作床完成后尚未鋪料之前應對地面、棚頂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撒施生石灰殺菌消毒,在整地完成后可在床上潑澆1%的茶籽餅水防止蚯蚓危害,用辛硫磷防蟲害,在床上和四周噴敵敵畏,撒施鼠藥預防老鼠。
②大田處理。清理田間雜草及其他植物根莖,栽種水稻大田一般不需要消毒,注意防蟲鼠。
2.2.4 鋪料播種
播種前整個栽培區(qū)撒石灰見白。鋪一層料播一層菌,如此重復,共鋪3 層料,播2 層菌種。菌床鋪料最重要是把秸稈壓平踏實,草料厚度40~60 cm,每1 m2用干稻草25~30 kg(每667 m2栽培床約需0.67~1 hm2稻田草秸稈),用種量小米種300~400 g,麥粒種500 g。播種可采取點播或撒播的方法。點播是將菌種掰成核桃大小,采用梅花形點播,間距10~12 cm;撒播要均勻。鋪料時第一層底料厚20 cm,然后播入50%的菌種, 播在兩層草料之間并抖動料使種子下沉;第2 層料厚15 cm,再播下50%的菌種,上層料厚8~10 cm,主要是用于覆蓋菌種,起保溫保濕、促進菌種正常萌發(fā)吃料的作用。增加播種量,可使菌絲生長更快。要求分層壓緊實,形成龜背形畦床,畦與畦之間留80 cm 的人行溝道。播完菌種后,可用木棒在料面上每30 cm 打1個直徑5~6 cm的洞穴直到料底,以利通風散熱。
2.2.5 料面覆蓋
建堆播種完畢后必須在料堆面上加覆蓋物,可選用無紡布、遮陽網(wǎng)或草簾等,起保溫、保濕的作用。下雨時蓋塑料布,防止雨水淋進料里引起菌種腐爛。等菌絲長成后,除去覆蓋物,把預先殺菌消毒好的碎細土均勻撒在栽培壟上,厚度1~2 cm 為宜,也可在土層上面再蓋些散亂的草料保濕。菇床覆土一方面可促進菌絲的扭結,另一方面對保溫保濕也起積極作用,促進較快形成子實體。早秋播種時氣溫偏高,覆土期宜在播種后30d 左右當菌絲連成片時進行。若氣溫下降到10 ℃左右時,以保溫為主可在播種后即覆土。要求土壤的持水率在36%~37%。土壤持水率的簡便測試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變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為好。土層應經(jīng)常保持濕潤,防止培養(yǎng)料干燥,比較省工節(jié)本的辦法是上鋪設噴灌。
2.2.6 發(fā)菌期管理
赤松茸播種后管理上主要是控制好菇床的溫度和濕度。
生長期水分調節(jié):播后4~5d 菌絲開始萌發(fā),菌絲生長階段應適時適量的噴水。播種后20d 內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噴水,待菇床上的菌絲量已明顯增多,占據(jù)了培養(yǎng)料的1/2 以上,在菇床表面的草干燥發(fā)白時可適當噴水。噴水掌握少噴、勤噴的原則,表土有水分即可。菇床的不同部位噴水量也應有區(qū)別,菇床四周的側面應多噴,中間部位少噴、輕噴或不噴。當土層表面出現(xiàn)白色菌蕾時,每天早晚向畦床噴霧化水,出菇期每天采收后噴水。噴水量要根據(jù)場地的干濕程度、天氣的情況靈活掌握。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不能大水噴澆,噴水量過大、過多,會造成菌絲衰退或死亡;水分過少,菇體易開傘,表面龜裂,影響品質及產量。為了防止內濕外干,最好采用噴濕上層的覆蓋物。
堆溫調節(jié):要求栽培料堆溫保持在12~30 ℃,最適溫度20~28 ℃,這樣菌絲生長快且健壯。栽培溫度低于4 ℃或超過32 ℃不能出菇。氣溫低于10 ℃和雨天應蓋薄膜。氣溫低時采取增設拱棚、增厚覆蓋物、減少噴水等措施以提高料溫;溫度超過28 ℃時,要采取噴水等降溫措施,確保菇體正常生長。在鋪料播種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時觀測堆溫的變化,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料溫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光照過強時,拉遮陽網(wǎng)遮光降溫。
2.2.7 病蟲害防治
菇床上主要競爭性雜菌為鬼傘、糞碗等。由劣質草料帶入傳播,因此選料應新鮮、足干,栽培前應暴曬消毒。若栽培時發(fā)現(xiàn)鬼傘等雜菌,需及時拔除燒毀或深埋,以防止消耗料內養(yǎng)分和傳播蔓延。
常見蟲害有螨類、跳蟲、菇蚊、螞蟻、蛞蝓等,可于鋪料前在栽培床及四周噴灑對口的高效低毒殺蟲劑處理。大棚栽培的在生長管理期間無需使用農藥,可采用懸掛黃板等辦法來防治蟲害。
2.2.8 適時采收
采收管理:赤松茸長成速度快,要及時采收,否則極容易開傘,從而失去商品性。當子實體菌蓋呈鐘形,菌幕尚未破裂時,及時采收。一般從現(xiàn)蕾即露出白點到成熟大約4~6d。整個生長期可收2~3 潮菇,第一潮菇收完后及時清理床面,補平覆土,停水養(yǎng)菌3~5d,噴透水增濕、催蕾,經(jīng)10~12d 又開始出下一潮菇。
采收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體下部,輕輕扭轉,松動后再向上拔起。注意避免松動周圍小菇蕾。采菇后,菌床留下的洞口及時補平,清除殘菇,以免腐爛招引蟲害而危害健康菇。采下來的菌菇,切去其帶泥土的菇腳。
赤松茸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是集香菇、蘑菇、草菇三者于一身的健康美味食品,它利用新鮮的稻草秸稈等作為栽培原料,可變廢為寶,降低秸稈焚燒;出菇后腐爛的秸稈可以直接還田,生態(tài)循環(huán),環(huán)保效能。利用冬閑田+稻草種植赤松茸,栽種方法簡單粗放,投資小,見效快,出菇密,產量高,普通大田也可栽種,效益可觀,是帶動部分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項目之一。
赤松茸一般宜秋季9~12月栽培,氣溫在10~30 ℃均可播種,1~2月份開始出菇,5月份采收結束。所以合理安排茬口和多種栽種方式、高產高效間作套種模式。如:林下種菇、不同栽培基質對比、產品深產工、提高附加值等問題是今后需進一步探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