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馬 立
小學生的智力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有限,學生接受新知需要有一個過程,導入新課是小學數學開始新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聯系生活等方式引導學生快速認知新知識。通過良好的新課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讓學生滿懷期待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架起教師和學生間的橋梁。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單調,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征等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從始至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課堂從“頭”精彩!
例如,在教學“體積的認識”一課中,教師準備了兩杯水、一個蘋果、一個荔枝。教師先在一個杯子中放入蘋果,讓學生觀察水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然后在另一個杯子中放入一個荔枝,讓學生繼續(xù)觀察水面變化。學生發(fā)現:兩杯水的水面都上升了,放入蘋果的水面上升高于放入荔枝的水面上升。這時教師讓學生分析:這些說明了什么?蘋果和荔枝所占的空間哪個更大?學生發(fā)現蘋果比荔枝所占空間大,放入杯子后水面上升的就高,反之,荔枝所占空間要小,所以水面上升要低一些。由此,教師給學生引入了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叫作體積。為了讓學生理解“容積”的概念,教師讓學生將蘋果和荔枝放入加滿水的杯子中,學生發(fā)現蘋果和荔枝放入杯子以后,杯子中的水溢出,但是溢出的多少不相等,放入蘋果的杯子溢出的水要比放入荔枝的杯子溢出的水多,這就說明杯子的容積相等。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并觀察實驗結果,逐漸理解了容積和體積的概念,對這部分知識有了初步認識。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情境導入新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手、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生動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年齡較小,很多時候是根據自身喜好來學習,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課堂教授者變?yōu)檎n堂引導者,將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生活常識融入課堂中,從生活中提取數學知識,以生活為中心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回憶: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學生列舉出硬幣、鐘表、車輪、洗臉盆、太陽……教師讓學生在紙上隨意畫出幾個圓形,在畫圓的過程中體會畫圖的步驟并認真思考圓的特征,接著讓學生動手將圓剪下來,在圓上折幾條直線,學生發(fā)現這些直線全都經過同一個點,這個點叫圓點,這些直線叫作圓的直徑。教師問學生:車輪為什么是圓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或橢圓形?學生哈哈大笑,表示如果是長方形,那車輪就不能正常轉動了。教師給學生出示了車輪的圖片,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車輪有個中心,相當于圓的圓心,中心軸到車輪邊緣距離相等,也就是說只有當圓點到圓周邊的距離相等時才能正常運動。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使學生認識了圓的基本特征。
上述案例,教師運用生活中的案例導入新課,巧妙運用課堂實踐活動,將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活躍,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從小學數學的教材編排和內容銜接來說,各章節(jié)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教師將各章節(jié)內容孤立,單純講解本節(jié)課程內容,這讓學生很難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造成知識脫節(jié),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設計優(yōu)秀的課程導入,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問題,導入新知識,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回憶:你去超市買東西,發(fā)現鉛筆標價2.5 元,橡皮標價3.2 元,尺子標價6.3元,這些都怎么讀?表示什么?我們已經學過“1 元=10 角=100 分”,那么將這個等式反過來寫,怎么表示呢?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回答:2.5 元表示2 元5 角,3.2 元表示3 元2 角,6.3 元表示6 元3 角,1 分=0.1 角=0.01 元。這時教師提出:如果將0.1 角寫成0.10 角,小數大小發(fā)生變化了嗎?如果寫成0.100 角呢?學生經過討論發(fā)現:這些小數末尾加上0 之后,小數大小未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0.1 角=0.10 角。教師繼續(xù)問學生:小數大小未發(fā)生變化,小數的意義相同嗎?如果將小數點前加上0,小數會發(fā)生變化嗎?0.1 等于0.01 嗎?顯而易見,0.1 變成0.01,小數縮小了10 倍。通過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學生掌握了小數的基本性質。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舊知識導入新知識,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新知識,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知識,更學到了新知識。通過這種課堂導入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