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祁思遠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一味地講解,很少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反思,這就使學生重復在“題海”中,很少問“為什么”和“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為學生創(chuàng)設反思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當課堂結束時,教師立即布置作業(yè),或者對學生進行指導,缺乏讓學生進行反思的過程。在新教學模式下,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后反思學習過程,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找到課堂重點和難點知識,并根據反思結果提出自己的疑問,自覺分析并探究問題答案,改變學生“教師權威論”的思想,勇于質疑教師的講解。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反思學習過程,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利用學具,首先對平行四邊形的一邊進行裁剪,然后平移到另一邊,這時就成為一個新圖形——長方形,由于已經學過長方形面積公式,學生輕而易舉地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下課前,教師讓學生對這堂課進行總結: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什么發(fā)生了變化?什么沒發(fā)生變化?你還有其他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學生認真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為了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教師給學生出了幾道判斷題:(1)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2)平行四邊形底越長,它的面積越大;(3)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是12 平方厘米,那么它的底是3 厘米,高是3 厘米。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發(fā)現這三種說法都很不正確,只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才能相等,底和高相等,面積一定相等,但是面積相等,底和高卻不一定相等。通過練習,學生加深了對本節(jié)課程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了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看學生的結果,不分析學生的解題過程,這就造成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方法,采取多種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并探究問題,找到更加簡捷、新穎的解題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向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發(fā)展,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進行反思,讓學生了解到同一個題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拓展了學生思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具備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會出現很多種錯誤,學生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有的是解題方法不正確,還有些學生受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果教師在學生出現錯誤后簡單糾正錯誤,寫出正確答案,不引導學生反思解題結果,就會造成學生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教師在學生解題后要從結果入手進一步分析和指導,改變學生思維定式,讓學生分析原因并得出正確的結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簡易方程”一課中,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了簡易方程的解題方法,接著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75+25x=200,這道題目如果按照正確的解題方法會得出結果為x=5,但一位同學給出了x=2 的答案。教師讓學生將答案代入方程中進行驗算,學生發(fā)現方程左右不相等,教師讓學生反思計算過程:為什么等式左右不相等?錯在了哪里?教師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原來學生先計算了75+25=100,變成了100x=200,由此解出x=2。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不可以將75 和25 直接相加,學生觀察后發(fā)現這不符合運算法則。為鞏固學生知識,教師又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75+5x=200。有了剛才的經驗,學生沒有直接用75+5 計算,而是根據正確計算方法來分步驟計算,先將等式兩邊同時減去75,得出5x=125,很快算出x=25,學生通過反思解題結果掌握了簡易方程的計算方法。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讓學生反思計算結果,讓學生分析錯誤形成原因,突破學生思維定式,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反思情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知識講解,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