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zhèn)童店小學 潘雪松
英國教育家、哲學家斯賓塞曾表示,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把知識獲取的過程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由此可見,趣味教學對于“教”與“學”是多么的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真實情境、真實內容搬到課堂之中,但是也不能完全憑空捏造。如何有效處理數學教學中的“真實性”與“虛假性”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小學數學教師。而故事化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真實性”,同時也讓學生在“虛假性”的數學故事中感受到樂趣,以數學故事吸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如在《時、分、秒》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這樣一則故事:一天早上,小鬧鐘無聊就與時針、分針、秒針開起了玩笑,小鬧鐘對分針說:“分針啊,你就不能勤快點嘛,你看看秒針跑得多快啊,秒針跑一圈只需要60秒,而你跑一圈卻需要花費60分鐘,哎呀,慢死了?!狈轴樋匆娦◆[鐘滿臉的嫌棄,有些不服氣,說道:“那又怎么啦,時針跑一圈足足需要花費12個小時,跑得比我還慢呢。”還沒等小鬧鐘說話,時針搶先說道:“我啊,那是因為工作需要才跑得最慢的,要是真比起來,你們誰也沒有我跑得快?!毙◆[鐘、秒針和分針聽到時針說的話都哈哈大笑起來,認為時針在吹牛,可把時針氣壞了,于是它們商量在中午12點的時候,時針、分針、秒針在同一起點開始賽跑,小鬧鐘覺得大事不好,試圖勸阻它們,但是它們誰都沒有聽。于是,在中午12點的時候它們齊頭并進,開始了這樣比賽,跑了很久都沒有分出勝負。老爺爺午睡醒來之后想看看幾點,嚇了一跳,喊道:“天啊,鬧鐘是壞了嗎?三根針怎么跟電風扇一樣,轉得這么快?。 庇谑?,老爺爺找來了修理鐘表的人,卻沒有修好,三根針根本停不下來,老爺爺只好將其丟到垃圾桶。
以故事吸引住同學們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從這則故事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時針、分針、秒針之間存在哪種關系?”“老爺爺最后丟掉鬧鐘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在趣味故事的帶領下主動思考時針、分針、秒針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若是時鐘的運動不再符合這種固定規(guī)則意味著什么,以此增加學生對時、分、秒的了解程度。
情境教學法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需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對數學情境的接受能力,創(chuàng)設學生易于接受的、樂于接受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難度,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深度挖掘。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可以引領學生在新知學習中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在“可接受”的生活化問題思考中促進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吸收與內化。
以“比的意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如“同學們,我們班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男女生是多少人?”學生查過后給出結果:“男生是24人,女生18人?!崩蠋熣故菊n件中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通過我省、全國新生兒男女比例數據的觀察,進一步發(fā)現數據中的新生兒男女比例體現出了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讓學生發(fā)現比是通過數據之間的關系說明問題,引出比的意義。又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測量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活動,如測量得出A同學的頭部是20cm,身高是160cm,那么該名同學頭部占身高的幾分之幾、身高是頭部的多少倍、身長比頭部長多少?
以生活中常見的人、事、物作為案例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發(fā)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減少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論性知識的陌生感,使其學會從已有經驗考慮數學問題,樹立數學應用意識,以此提升數學教學的實用價值。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學習個體,有自身的學習特點,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距,所以造成了兩極分化問題嚴重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梯度式情境,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掌握針對性的教育藝術,助力小學生在梯度式的數學情境中獲得階梯性的發(fā)展。
以“圓柱與圓錐”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根據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綜合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隱形層次劃分,以科學分層為梯度式教學情境的順利實施做好鋪墊。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基礎上,設置梯度式的教學目標:(1)認識并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特征,了解圓柱的底面、側面、高,圓錐的底面、高;(2)理解并掌握圓柱體側面積與表面積的計算公式;(3)能夠靈活運用計算公式得出圓柱、圓錐的體積,學會利用計算公式解決現實問題。在明確情境創(chuàng)設目標的情況下,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梯度式情境,出示教材中圖片涉及到的物品,讓學生觀察,并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讓低層次的學生說出分類的理由,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狀的,以簡單問題的提出提高低層次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接下來教師可以設置中等難度問題,如請同學們各自選擇一個圓柱形物體,摸摸這個圓柱體的表面、兩個底面,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樣摸一下圓錐體,說出你的發(fā)現。以中等難度問題情境的設置,幫助這部分學生掌握圓柱體與圓錐體的特征,想象將其展開后的圖形,通過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過渡到圓柱體與圓錐體的計算公式,增加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到的計算公式了解程度與記憶深度。而對于相對處于高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通過較高難度情境的創(chuàng)設鍛煉學生的活學活用能力。如教師給出問題“彤彤有一張長為25.12cm,寬為6.28cm的長方形厚紙板,她想要利用這張厚紙板圍成圓柱,請問有幾種圍法?”給處于較高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運用的機會。
梯度式情境設置的方式,可以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加具備目的性與針對性,解決長期以來“一刀切”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教育本身便是一門藝術,只是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教學中因為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不當,而讓“教育”丟失了“育”的本質,只剩下了“教”的任務,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需求,因此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冷、僵硬。情境教學模式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以學生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習興趣點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充滿趣味因子的數學情境,能夠讓小學數學教師掌握教育的藝術,促進數學課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