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香檳湖小學 錢亦馨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是一種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被教師在課堂教學或課外研究中所用,是一種幫助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允許學生犯錯,鼓勵學生進行嘗試,通過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育機制將“錯誤資源”呈現(xiàn)在課堂,并有效轉(zhuǎn)化成“學習資源”。那么,該如何合理高效地巧用“錯誤資源”來助力課堂教學呢?
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與教學環(huán)境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果教師創(chuàng)造的課堂氛圍是積極輕松的,那學生學習氛圍就較為良好;相反,如果教師創(chuàng)造了消極緊張的課堂氛圍,那學生的學習會變得被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思維才會活躍,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只有允許學生出錯,進而對這一教學資源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構建數(shù)學的高效課堂。有這樣一道題:“一根木頭鋸一次要兩分鐘,現(xiàn)在鋸了10分鐘,鋸成了幾段?”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5段。教師不立即給予評價,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你們能說一說原因嗎?”此時,有的學生列算式,有的學生畫線段,有的學生剪紙條。通過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最后得出正確答案是6段。通過教育手段,將課堂上的“錯誤”轉(zhuǎn)變成開拓學生思維的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引導學生反思一下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然后讓學生針對自身錯誤自主改錯,挖掘錯誤資源的最大的價值,同時將學生的“錯誤資源”變?yōu)榻處熾y得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
葉瀾教授在《重建教學過程》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fā)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睂W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信息是多種多樣的,錯誤資源也存在著重要和次要、有效和無效之分。這就需要教師在眾多的錯誤中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選取出對教學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資源。有時候同樣的一道題,學生會呈現(xiàn)不同的錯誤狀態(tài),這時,作為教師要立刻判斷哪些是有用的錯誤,能促進課堂的生成和發(fā)展;哪些是沒用的錯誤,會阻礙課堂的順利進行。
盡管教師課上已經(jīng)教學過相關內(nèi)容,但課后布置作業(yè)練習,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通過比較,靈活選擇典型錯誤,探究錯誤背后的根本原因。
面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能回避,而是要盯住。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并找出原因,尋求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犯錯的過程,教師不要害怕學生出錯,更不要將錯誤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而應該正視學生的錯誤,深層挖掘其根本原因,對癥下藥,讓學生的學習自信得以提升。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時,教師提問“8+8+7能否改進行改寫?”多數(shù)學生說不能,有個男生與眾不同地說出:“改寫成乘法?!比嗪逄么笮Γ骸板e了,不能用乘法,因為加數(shù)不一樣?!蹦猩悬c不好意思。見此情境,教師并沒有立刻下結(jié)論,而是啟發(fā)說:“這位同學想用乘法,但加數(shù)不同,有其他改寫方法嗎?”同學們紛紛討論起來,一位學生說:“可以改寫成乘加算式2×8+7。”又有一個學生補充:“改寫成乘減算式3×8-1?!边@樣,順著學生的錯誤及時點撥、啟發(fā),把錯誤改正過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師有著較高的教育智慧,在學生答錯題時沒有訓斥,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活躍思維,使他們敢說、敢做、敢問,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既拓展了與其他知識的橫向、縱向聯(lián)系,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可謂一舉兩得。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地發(fā)展?!苯處煈撛试S學生犯錯,并鼓勵他們多嘗試,從錯誤中學習,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更加牢固。對于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錯誤,教師要及時跟進,給學生悟出錯誤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解決和反思問題,重建對問題的正確建構。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怎樣分得同樣多”時,對于“明明有29枚郵票,大力有9枚郵票,明明給大力幾枚兩人同樣多”這一問題,部分學生回答20枚。針對這一典型錯誤,教師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如果明明給了大力20枚,此時兩人分別有多少枚郵票?”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迅速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辨析錯誤的方法:明明比大力多20枚,如果把多出來的20枚全給了大力,則大力又比明明多20枚。所以要把多出來的一半分出去。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加深了對簡單加減法的實際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上述案例中,出現(xiàn)的教學情境來自于學生的真實課堂,教師巧用錯誤資源,挖掘錯誤資源中的有效用途,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思錯誤,在不斷糾錯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課程內(nèi)容應該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的?!睌?shù)學課堂不是刻板、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動態(tài)的、活靈活現(xiàn)的。學生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教師應對學生的錯誤十分敏感,不應把關注點全放在學生的正確反應上,還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錯誤資源。例如,蘇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有這樣一道題:“4×7+7可以改寫成的乘法算式是?”一學生回答“4×8”。顯然這并不是正確答案,教師對這個學生說:“你說得不對,重新思考?!苯又徒衅渌麑W生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通??吹降氖清e誤的消極方面,追求的是所謂的完美課堂。許多年輕教師在課上總是主動或被動地回避錯誤,學生由于害怕出錯也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無從獲得學生的真實信息。如果教師給這個學生解釋的機會,認真聽聽這個學生的心聲,那結(jié)果就會截然不同,不僅能保護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鼓勵其他同學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
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往往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由于很多教師只是淺薄地告訴了學生答案,沒有跟進,引導學生主動反思,導致這部分學生是在老師的帶領下被動地學習,增加了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的心理阻力,不利于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和信心,逐漸失去學習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想法,但不對這些想法做過多評判,要求學生反復推敲、分析錯誤答案的形成原因。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每兩點之間有且僅有一條線段。這時,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目: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教師提供學習單,很多學生立刻畫出四條線段,有部分學生會提出反對意見,表示可以畫出六條線段。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地畫出所有線段?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從一個點出發(fā),依次連接其他所有的點。學生再次嘗試,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繼續(xù)拋出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點呢?如果學生剛剛并沒有反思錯誤,那么這題必然得不到正確答案。教師要給他們“知錯自改”的機會,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養(yǎng)成對學習內(nèi)容自覺反思的習慣,有針對性地糾錯。
讓學生在識錯中進步,在改錯中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增強“錯誤資源”的應用意識,提高錯誤預見能力,增進學習情感的體驗。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資源,巧用“錯誤資源”,也能為進一步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助力課堂教學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