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互動管理即利用強化護士和病患、護理人員之間以及護理人員同主治醫(yī)師之間溝通效果,以便三方能夠就護理工作達成共識,為病患供應合理護理模式。骨科患者護理工作較為困難、方式多樣等特征。所以,本文討論互動管理模式這一護理模式在骨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擇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前來本院治療的340例骨折病患作為受試者,隨機分配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152例。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86例,女66例,年紀在在20歲至51歲之間,平均值為(40.2±6.5)歲,患者骨折位置如下:肱骨位置54例,股骨位置46例,其余位置骨折32例,脛腓骨位置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83例,女69例,年紀在18歲至50歲之間,平均值為(40.5±5.2)歲,患者肱骨位置48例,股骨位置54例,其余位置34例,脛腓骨位置16例。研究組與對照組病患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式。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之上接受互動管理模式,具體如下:第一,護士長同護士之間進行溝通,基于自身豐富的護理工作經驗,保證護理質量,熟悉所有患者基礎情況[1]。同時,護士長需和護理人員積極交流,協(xié)助所有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并在定期教授護士進行專業(yè)理論知識。第二,護理人員之間彼此互動,護理人員應加強彼此的交流,相互幫助與鼓勵,建立一個和諧且優(yōu)秀的護士工作氛圍[2]。而在護理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方面,護理人員應彼此監(jiān)督以與學習,豐富自身護理經驗。第三,護士同病患之間進行交流。入院患者心理均不同程度存在負面情緒,護士需要主動和病患開展交流,緩解病患負面情緒,并制定合理的恢復計劃,指導患者開展適量的身體活動,加速病患病情康復速度,借此建立優(yōu)秀的護患關系。
1.3 觀察指標
本次觀察指標主要包含護理質量與病患護理滿意程度。護理質量具體體現在患者骨痂X線評分、骨密度、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長,據此判定護理質量。同時在患者出院時要求患者表示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別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總數+基本滿意總數)/總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信息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加以計算,計數資料通過X?進行檢驗,表示為(%),計量資料則寫為()格式,進行t檢驗,若P<0.05,則證明組間數據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護士護理質量比對狀況
研究組患者骨痂X線評分、骨密度、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長分別為(2.49±0.42)分、(386.19±23.14)mg/cm?、(4.61±1.48)d以及(10.55±2.38)d,對照組則為(1.81±0.45)分、(349.37±17.41)mg/cm?、(6.25±1.75)d以及(16.18±2.68)d,可見研究組各項數據均較對照組更為優(yōu)秀,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達到(96.05%),較對照組(88.15%)更高,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骨折一般代指患者骨結構產生連續(xù)性完全或是部分斷裂的問題。一般狀況下,患者身體某一位置出現骨折,僅部分少數患者為多發(fā)性骨折。骨折患者病況復雜,所以對護理要求較高?;幼o理模式強化了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交流以及溝通,達到雙向交流的效果。該護理模式需要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即開展護理,直至患者出院。護理期間,護理人員應積極同患者進行溝通以及交流,時刻關注患者當前身體現狀,避免患者身體出現異常,進而引發(fā)風險,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如此,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雙向交流,也可使護理計劃更為合理且具有針對性,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就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患經過互動管理模式護理之后,在骨痂X線評分、骨密度、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長等方面表現均較對照組更為優(yōu)秀。且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較對照組更高,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綜上,互動管理模式運用在骨科護理工作之中,有益于加強護理質量,優(yōu)化病患各個指標,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臨床中具有理想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陳紅梅.骨科護理管理中應用互動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026(0z1):313-314.
吳愛娟,岳石星.骨科護理質量管理中問題管理模式的應用分析[J].養(yǎng)生保健指南, 2019,000(0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