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近年來我國移動新媒體領域的發(fā)展極為迅速,這種發(fā)展對新聞傳播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將簡單分析目前新聞傳播受到的移動新媒體影響,并深入探討基于移動新媒體影響的新聞傳播應對方法選擇。
【關鍵詞】新聞傳播;移動新媒體;兩微一端;交互式新聞
新聞傳播受到的移動新媒體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包括移動新聞客戶端影響力提升、新聞信息來源豐富化、新聞時效性和可信度變化、新聞用語表達及多媒體呈現方式變化。為保證新聞傳播能夠更好適應移動新媒體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目前新聞傳播受到的移動新媒體影響分析
(一)移動新聞客戶端影響力提升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各類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大量涌現,如今日頭條、ZAREK等。對于智能手機來說,移動新聞客戶端屬于新聞接收的首選,基于《2020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行業(yè)分析報告一市場深度分析與發(fā)展趨勢研究》可以了解到,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用戶規(guī)模為7.11億。社會化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為移動端新聞資訊主要發(fā)布平臺,新聞客戶端的專業(yè)權威性較強,這使得其同時具備較高影響力和競爭性,屬于現階段重要的新聞發(fā)布平臺。除今日頭條、ZAREK等平臺外,傳統(tǒng)媒介基于轉型在該領域開展的相關探索也取得了不俗成果,如澎湃新聞、《人民日報》。在種類多樣的新聞傳播媒介下,新媒體資訊和傳統(tǒng)紙質報道共存,但隨著移動新聞客戶端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其已經成為網民最主要的新聞獲取途徑[1]。
(二)新聞信息來源豐富化
除專業(yè)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外,非專業(yè)的新聞資訊移動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聞傳播市場進行了分流,微信和微博便屬于其中代表,如微博本身屬于潛在的新聞傳播平臺,人們可基于該平臺輕松獲取各類社會生活相關的信息資訊,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傳統(tǒng)新聞傳播平臺也在微博中傳播新聞信息,入駐微博的專家、明星所發(fā)出的動態(tài)在很多時候也屬于一種新聞,這使得微博得以成為新的新聞信息來源途徑。而對于擁有龐大數量用戶的微信來說,微信可基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傳播新聞信息,很多專業(yè)和非專業(yè)媒介機構通過微信公眾號傳播新聞信息,如(中國新聞周刊》《都市快報》《人民日報》等,這同樣與移動新媒體下新聞信息來源豐富化存在密切關聯。
(三)新聞時效性和可信度變化
受移動新媒體影響,新聞時效性和可信度也出現了很大變化。時效性屬于新聞傳播的優(yōu)勢之一,由于傳統(tǒng)媒體需要耗費相對較長的時間進行新聞的采編和發(fā)布,因此一些流程中耗費時間較少的移動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具備時效性優(yōu)勢,如在突發(fā)事件方面的反應速度較快并能夠做到實時跟進。網民可通過手機第一時間拍下現場情況并上傳到社交媒體,基于扁平化的互聯網,重要信息的快速傳播可由此實現,這類網民所獲取的信息可在被專業(yè)新聞客戶端采納后實現進一步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移動新媒體可有效提升新聞時效性,但新聞報道受到大量新媒體的影響也開始出現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新聞可信度因此下降。移動新媒體新聞客戶端很容易出現信息可靠性、真實性問題,發(fā)布、傳播信息便捷快速的新媒體雖然能夠滿足受眾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但傳播有誤新聞信息往往會對媒體機構帶來負面影響,受眾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提升自身的信息鑒別能力??偟膩碚f,現階段人們普遍認為電視新聞的可信度較高,而移動新媒體新聞的可信度相對較低,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新聞從業(yè)人員重視[2]。
(四)新聞用語表達及多媒體呈現方式變化
近年來,新聞受眾主體的年輕化趨勢極為明顯,這種趨勢在移動新媒體領域的表現更顯著,這是由于移動新媒體能夠滿足受眾多樣化新聞需求,多樣豐富性的新聞傳播形態(tài)也因此出現。移動新媒體新聞集多種表現方式于一身,包括圖文、廣播、直播、視頻、全景圖像、H5頁面,這類表現方式在移動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中均有著廣泛應用,這也使得移動新媒體新聞更加簡單易懂、簡易美觀,更好向新聞受眾傳遞信息。為適應當下移動新媒體的平臺屬性和新時期受眾的媒介接受習慣,移動新媒體新聞內容的表達用語和呈現方式不斷發(fā)生變化,在保證用語標準規(guī)范的同時,網絡用語也開始在移動新媒體新聞中大量應用,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3]。
二、基于移動新媒體影響的新聞傳播應對方法選擇
(一)兩微一端
為應對移動新媒體影響,新時期的新聞傳播需充分應用兩微一端,以此充分發(fā)揮兩微一端的影響力,這里的“兩微”指的是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一端”指的是獨立新聞客戶端。在兩微一端的探索中,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均屬于其中的成功典型,“澎湃新聞”在新聞客戶端領域開展的探索也具備較高借鑒價值。近幾年來,《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始終位于媒體微信公眾號閱讀數前列,這種成功不僅與《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chuàng)碛械牡谝皇中畔①Y源存在密切關聯,同時與二者實現的移動新媒體平臺靈活運用聯系緊密。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上,《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均大量發(fā)布時效性較強的新聞,同時發(fā)布的很多日常生活信息也會充分兼顧用戶使用習慣,如熱門網絡話題、高考注意事項、各類考試的時間等,有些時候還會評論和轉發(fā)區(qū)位帖子,并與各類單位、個人進行互動,這種運營理念和思路的轉變使得兩微一端的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移動新媒體沖擊下的傳統(tǒng)新聞媒體仍舊能夠保持較高的熱度和活躍,更好依托移動新媒體傳播新聞。
(二)接地氣的內容和表達
基于移動新媒體影響的新聞傳播還需要采用接地氣的內容和表達,以此重點關注輕松娛樂的移動新媒體平臺文化傾向,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社交平臺的文化傾向均需要得到重視。為更好贏得新媒體用戶的喜愛和關注,傳統(tǒng)新聞媒體可考慮采用充滿趣味、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傳播部分新聞,以此改變傳統(tǒng)媒體的嚴肅性,更多向受眾傳播趣味性、娛樂化、生活化的軟新聞,在這方面的探索中,《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同樣表現出色。圍繞《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二者涉及的新聞類型極為廣泛,并大量使用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各類網絡流行熱點也往往會與其傳播的新聞信息結合,受眾心里高高在上不可靠近的傳統(tǒng)媒體印象因此被改變,亦莊亦諧的新聞傳播能夠更好適應移動新媒體帶來的變化,更好獲得年輕人群體支持,大量新媒體用戶可由此被吸引。
(三)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
基于移動新媒體影響,新聞傳播的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應用也需要引起重視,如大數據技術、機器寫作技術、H5頁面宣傳技術?;跈C器寫作技術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該技術可用于體育報道、地震報道、股票市場簡報、公司年報等以數據為基礎的程式化報道。圍繞H5頁面宣傳技術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該技術可基于H5頁面?zhèn)鞑バ侣勑畔?,如兩會新聞便能夠直觀地通過H5頁面?zhèn)鞑?,傳統(tǒng)新聞媒體可由此更好融入移動新媒體領域的新聞傳播。在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支持下,人們可基于移動新媒體靠近和了解傳統(tǒng)新聞媒體,傳統(tǒng)新聞媒體獲得的便捷新聞傳播途徑也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以此更好基于移動新媒體傳播新聞信息。
(四)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和引導
除上述措施外,為更好適應移動新媒體影響,傳統(tǒng)新聞媒體還需要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和引導,以此營造寬松互動環(huán)境,提升受眾參與互動的熱情,具體可從親民化的互動情境營造、熱點話題的緊跟兩方面入手。在親民化的互動情境營造探索中,傳統(tǒng)新聞媒體不僅需要關注微博等平臺的評論、轉發(fā)、點贊等互動方式,還可以基于問題選項的設置,以“中立”“認同”“不認同”等選項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公眾參與互動的意愿可在這一過程中提升。仍以《人民日報》為例,其官方微博向來注重新聞傳播方式和互動方式的創(chuàng)新,由此開展的新聞直播探索便屬于其中典型,由此為受眾提供參與新聞發(fā)布和傳遞過程的渠道,“集體在場”感即可在直播過程中形成,新聞受眾對自身主體身份的認同感可由此提升,基于移動新媒體的公共性和開放性特點,傳統(tǒng)新聞媒體也能夠更好把握受眾態(tài)度趨向,以此有針對性地引導輿論和深挖新聞事件;在熱點話題的緊跟探索中,傳統(tǒng)新聞媒體需基于移動新媒體,重點考慮如何將公共問題上升為公共議題。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fā)現,在具備顯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時新性的新聞中,受眾的互動意愿往往較強,因此傳統(tǒng)新聞媒體需更多關注公眾感興趣的話題,并提供公共對話和協(xié)商的渠道,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心理連接。此外,傳統(tǒng)新聞媒體還需要結合輿論的情感特點,充分考慮受眾的情感傾向和新聞獲取需求,盡量規(guī)避對抗式解讀問題,以此逐步提升互動頻次和用戶黏性。
結語
綜上所述,移動新媒體對目前新聞傳播的影響較為深遠。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兩微一端、接地氣的內容和表達、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和引導等內容,則為移動新媒體下新聞傳播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路徑。為更好適應移動新媒體影響,新聞傳播還需要關注新聞傳播理念的創(chuàng)新、現代化傳播矩陣的搭建、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l]徐敏.探析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方式變革[J]傳媒論壇,2020,3(14):41-42.
[2]魏茹芳,滿瑞琦.5G時代網絡新媒體虛假新聞傳播及治理[J].采寫編,2020(03):14-17.
[s]孟允煌,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1):133-134.
【作者簡介】李妍,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助理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