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趙文越在指揮交通。
年輕人很難想象,這是上世紀90年代浦東南路路口的一個日常執(zhí)勤畫面——一個年輕小伙站在路口中央的三尺崗臺上,配合信號燈變化,有規(guī)律地揮動手臂,指揮來往的客車、貨車、公交車;時不時還拿起胸前的口哨,連續(xù)吹鳴,警示闖紅燈的汽車人。
“那時的交通秩序比較混亂,路口只有單一的信號燈,人車矛盾也突出,疏解交通只能靠肉眼觀察,人工調節(jié)?!庇兄?6年警齡的交通民警趙文越回憶,當時他與同崗民警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揮手勢,對于行人、非機動車違法行為,主要仰仗口頭教育,耐心溝通。
三十年過去了,11月18日,上海成功“捧杯”2020世界智慧城市獎項,智慧交通,無疑成為其中一個閃亮的加分項。
自2016年推進交通大整治以來,上海道路交通秩序、道路通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已經走出了“全國十大擁堵城市”的行列。和趙文越一樣的交警們,雖然崗位調動過多次,負責了新片區(qū)的道理交通管理,但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駐守路口,更不用費勁去想“指揮手勢”了。
這得益于智能信號燈、大數據交通研判平臺等先進科技,隨著城市不斷發(fā)展,全市機動車總量已超600萬輛,市民出行需求持續(xù)增長,而道路總里程難有大幅增長,道路資源供需矛盾日漸加劇,以人力管理、粗放式管理為主的傳統(tǒng)交通管理模式已經開始難以為繼。
城市道路空間是有限的,在相同時間和空間內,提高車輛通行率,是排堵保暢的關鍵所在。
據上海市道運局介紹,目前上海全市人員出行量仍將保持年均20萬-30萬次/日的增幅,小客車的增幅仍將維持在40萬-45萬輛。而中心城快速路擁堵方面,快速路交通已基本形成早、午、晚三個高峰時段。擁堵區(qū)域方面,2019年,68個地面道路區(qū)域中,有部分區(qū)域工作日平均擁堵指數達到50以上,工作日平均累計擁堵時間在1.4-3.7小時之間。
可見交通需求規(guī)模與道路交通設施容量的矛盾日益突顯。處于內環(huán)內圈宛平南路下匝道,一直是有名的“堵點”?!耙酝_車到這里,下匝道要排隊,下到地面后要等4個紅綠燈才能小轉彎通過?!币晃卉囍髡f,主要“病因”是地面缺少右轉車輔道,匝道以及地面右轉車流量較大,存在嚴重交織。
作為承擔城市不少于30%交通量的快速路,交警部門的做法是,對路口行人等區(qū)域的監(jiān)控分析,依據客流情況對信號燈進行調整,減少右轉車的干擾,為下匝道車流“舒筋活血”。相比宛平南路的解決方案,2018年11月,浦東公安交警支隊一大隊啟用的“五隧一橋”交通狀態(tài)研判系統(tǒng),承擔了更多的角色。
在陸家嘴人民路隧道浦東往浦西方向進口處,一輛白色小轎車竟在隧道口倒車撞上隔離墩。正在事發(fā)地附近巡邏的民警接到研判系統(tǒng)發(fā)出的指令趕到現(xiàn)場,道路秩序很快恢復。這全靠后臺的“一張大屏”,浦東交警支隊一大隊綜合指揮室,碩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各重點路口畫面,隧道流量、路段飽和度、停車位實時數量等數據盡數掌握。
從屏幕上看,延安東路隧道當天進入浦東車流量與歷史數據持平,交警可據此優(yōu)化調整晚高峰崗位。而以往車主駕車進市區(qū),往往要兜幾圈才能找到車位的尷尬,只需管理者動動鼠標,與小陸家嘴停車誘導系統(tǒng)互聯(lián)互通,實時掌握公共停車泊位情況,即可剔除“無效”流量。
如何將智慧科技與人力資源優(yōu)化組合,是破解傳統(tǒng)模式的關鍵。實際上,上海交通大整治的最初兩年,楊浦交警組建了一支七人隊伍,主要解決交通管理中的困難和短板。他們當中,從警都沒超過3年,平均年齡僅28歲,但都經歷過一線執(zhí)法的淬煉。
一開始,楊浦交警通過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現(xiàn)象:每逢“午間就餐”“交接班”“晚間就餐”的“時間差”時段,馬路上執(zhí)勤的交警會減少,管理上相對薄弱。楊浦交警青年突擊隊憑借反應快、拼勁足、靈活機動的集中優(yōu)勢,針對這一頑疾進行“疊加式”滾動執(zhí)法。
擁堵程度減緩了,擁堵時間短了,但耗費的人力成本很大。楊浦交警支隊決定將“天眼”+“鷹眼”車載電子警察系統(tǒng)試點放在楊浦交警青年突擊隊。針對軍工路附近海安路橋的違法超限車輛,采取“視頻+實兵”的方式,通過分析行車軌跡,提前巡邏布控、伏擊守候,變被動為主動。
大數據給楊浦交警青年突擊隊插上翅膀。以往交通管理中的頑疾,借助“智慧大腦”也有了新法子。比如,克隆車由于其隱蔽性強、機動性高,民警在街面巡查時,很難識別發(fā)現(xiàn)。一旦遇到交通肇事行為,真正的車主維權不僅耗費精力,還浪費時間。
延安東路隧道。攝影/陳夢澤
今年4月份,一輛克隆出租車在進入黃浦區(qū)內后,不到10分鐘就被"從天而降"民警攔截查處。原來,黃浦交警支隊依托區(qū)區(qū)交界處的多套感知系統(tǒng),但凡有套牌、假牌車以及失格、追逃駕駛員駛入轄區(qū)內,系統(tǒng)便會自動發(fā)出預警。并大致判定其行進方向,最終攔截成功。
據統(tǒng)計,今年以來,全市早晚高峰時段崗位數增加了10%,交通類“110”警情同比下降了26.3%,民警到場時間平均縮短20%,警情處置時間平均縮短35%,廣大市民可以明顯感受到街面上管交通的民警多了,交通事故接處警更快了。
智慧交通,除了在交通勤務執(zhí)法方面的支持,在行人交通便利、車主行車安全上也用了心思。“上海停車”APP正式上線,覆蓋全市4300多個公共停車場,89萬個公共泊位;交通違法處理“窗口”也在全市100多個派出所上線,實現(xiàn)了就近辦理交管業(yè)務。
近日,一款名為“行人過街自適應音響及按鈕”的新型交通信號燈組合亮相上海浦東。信號燈由行人主導,只要在通過人行橫道線前按下信號燈下的按鈕,信號就會根據綠波寬帶時長,在最短時間內跳轉為行人過街綠燈。
浦東交警支隊路設大隊高級工程師王寧鳴介紹,該組信號燈主要設置于機動車行駛速度較快、行人過街流量較小的路段中間或不規(guī)則路口過街橫道線處,解決行人過街需求與機動車通行沖突的問題。2005年,上海在部分道路進行試點按鈕式行人過街信號燈。但是由于舊式按鈕體驗感不佳,損壞率高,路口密度不同,在浦東機房使用率低,所以被逐步淘汰。
相較舊式按鈕,信號燈從視覺上,LED光帶與“請等候”字樣的顯示燈會亮起,避免重復按壓;觸覺上,按鈕觸發(fā)壓力設置為30克,更輕松易觸;按鈕箱側方專門添加了浮雕觸覺地圖,幫助視障人士了解馬路方向、路面寬度、車道類型等信息。
“以前開會講究派出多少警力,現(xiàn)在講究上了多少科技手段。”王寧鳴說,1993年參加工作時,浦東信號燈控制的路口只有74個,現(xiàn)在全區(qū)有3644個,2個民警輔助2個工作人員就可以覆蓋全區(qū)所有交通要塞的信號燈了。
對于老司機來說,高速行車時,最擔心雨雪濕滑路面和高速團霧等惡劣天氣。特別是團霧,一旦前方視線受阻,極易引發(fā)交通事故。為此,上海市首套行車安全智能保障系統(tǒng)率先在S32申嘉湖高速公路試點運行,據介紹,該系統(tǒng),通過兩側黃燈同步閃爍,為在途車輛清晰標示道路的邊界和走向,在能見度很低或強降雨天氣時,系統(tǒng)會自動開啟防撞預警工作模式。
當車輛通過時,黃燈會自動切換為紅燈,并保持3-4組點亮紅燈構成的60-80米紅色警示燈帶尾隨車輛前進,提示后方車輛降速、控距在紅色燈光警示區(qū)外,謹防追尾。除此之外,當區(qū)間發(fā)生事故時,指揮中心可一鍵啟動事故模式。全線紅色燈高頻率高亮度同步閃爍警示,避免后方車輛貿然進入事故區(qū)段,減少二次事故的發(fā)生。
城市運行“一網統(tǒng)管”,“智慧公安”建設只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市各區(qū)都在探索通過智能化的方式治理城市,一張不斷延伸擴容的智慧網絡,正在將“觸角”伸向城市的各種細微之處。
城市管理者不再是從簡單的技術層面把數據和算力賦能到城市管理當中,而是越來越像數據藝術家一樣開始學會運用數據,這讓我們可能身處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城市。目前,社區(qū)治理中的急難愁,仍是市民投訴的熱點,包括違法建筑、占綠毀綠、群租、居改非等。今年1月至8月,城管部門已接相關訴求總計達40000多件,占總投訴量的48%。
在閔行區(qū)梅隴鎮(zhèn)城運中心,智能安防系統(tǒng)對小區(qū)多次出入的“陌生面孔”啟動排查比對,疑似群租客報警234次,出入頻次過高報警16次。部分打著“合租”名義的群租點位,認定存在困難,城管執(zhí)法人員運用單兵執(zhí)法儀同時傳回現(xiàn)場情況,固定證據。
臨港滴水湖夜色。攝影/孫中欽
在浦東新區(qū)龍陽路1211弄的人行道,共享單車違法占據人行道。也可通過浦東“城市大腦”的熱力圖、藍牙嗅探、治理巡邏等高科技,實時抓拍的照片顯示了亂停放的場景。工作人員馬上“下單”。半小時后反饋來了:企業(yè)清理完成,違停共享單車全部搬離。
上海浦東臨港智慧城市發(fā)展中心主任陸肖元介紹說,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臨港顯得“地廣人稀”。315平方公里,只有20多位城管,臨港卻承載了上海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yè),還有天文臺、滴水湖、海洋世界等旅游熱門景點,城市管理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
去年10月,臨港主城區(qū)就完成了云調度無人機自動巡查管理城市。5分鐘出勤、日飛行里程到達100公里以上,智能窨井蓋破損遺失會快速報警到城區(qū)12345平臺;建筑工地周邊的垃圾污染監(jiān)測,可以精確到形狀、大小;全區(qū)一張圖數字模型可推演出未來旅游趨勢變化等。
目前,臨港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城市管理的經驗,已經寫進了上海市 AI 賦能社區(qū)五年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