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闡述最簡方案下存活式句法理論的主要內容,并對其優(yōu)勢和不足做出評價。從理論構建以及語言事實分析兩個視角來看,與語段理論相比,存活理論更加符合最簡句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其理論設計更為合理,語料應用范圍更為寬廣。除此之外,以存活理論為基礎,從核心句法操作、句法特征以及句法與其他語言模塊的接口等角度反思最簡方案下構建句法推導理論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最簡方案; 存活; 語段; 句法特征; 接口
中圖分類號:I 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20)03-0226-06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tenets of the survive syntactic theory under the Minimalist Program,and comment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the survive theory and the phase theory shows that the survive theory is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 basic ideas and requirements of minimalist syntax,which has a more reasonable theoretical design and wider area of data analysis.Furthermore,based on the survive theory,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ritic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rivational theories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from the angles of core syntactic operations,syntactic features,and the interfaces between syntax and other language modules.
Keywords:minimalist program; survive; phase; syntactic feature; interface
生成語法自20世紀50年代肇始以來,歷經數個發(fā)展時期。Chomsky的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1]一書標志著生成語法進入原則與參數(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理論的第一個階段——管轄與約束(Government and Binding)理論時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生成語法的結構模型變得越來越復雜。至20世紀90年代初,原則與參數的數量已經極為臃腫,無法有效解釋第一語言習得現象。經過深入研究,Chomsky[2]再次對生成語法理論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將生成語法帶入原則與參數理論的第二個時期,即最簡方案(Minimalist Program)時期。最簡方案是一種研究框架,它不是一個理論,無需證偽[3]。在最簡方案理念的指導下,誕生了多個句法理論,如語段(phase)理論、存活(survive)理論、反局域(anti-locality)理論以及加標(labeling)理論等。從理論探討和應用分析來看,涉及語段理論與存活理論的文獻相對較多,應用的范圍相對較廣。各種理論的出現,使得語言研究出現學派蜂起、異彩紛呈的局面[4]。本文將主要闡述存活式句法理論的內容,比較其與語段理論的異同,同時反思這一理論具有的利弊及其為最簡方案的發(fā)展所提供的借鑒作用。
一、存活式句法理論
針對現有句法推導模式的不足,Stroik以及Putnam[5-11]兩位學者提出了存活式推導理論。該理論認為,以移位來解釋位移現象屬于循環(huán)論證,經濟性條件本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并不屬于概念必要性內容,同時這一模式不能生成存在約束關系的實際語料,因而在理論和經驗上均存在不足。他們提出,只有純推導式理論模型才能符合最簡句法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存活原則:位移現象(displacement)來源于移位成分與相關成分合并時特征的不匹配(incompatibility),從而使得移位成分在算式庫(numeration)中得以存活,以再合并(remerge)的方式參與下一步的推導,進而形成句法位移現象。句法操作不是為了核查詞匯特征的接口可讀性(legibility),而是為了核查推導式是否存在特征的匹配和存活。這樣的理論無需特征刪除、復本刪除等操作,也無需顯性句法操作和隱性句法分類,更能符合最簡方案所追求的概念必要性原則。
存活原則下句法生成的具體過程為,以X為中心語的XP投射中包含句法成分Y,如果Y有一個尚未核查的特征與X的特征不相匹配,那么Y將從算式庫中得以存活并以再合并(Remerge)的方式參與XP上一層投射ZP的推導;Y將持續(xù)進行再合并操作直至所有特征全部得以核查。這樣的設計摒棄了驅逐操作(Repel),引入了再合并和算式庫內容,從而完全符合概念必要性的要求,屬于較優(yōu)的推導模式。
根據存活理論的內容,可以看出Chomsky[12]提出的內部合并(internal merge)和外部合并(external merge)操作在理論上和經驗上的不足。存活原則可以在運算過程中監(jiān)測生成的句法成分的合格性,而無需生成眾多不合格的句法結構表征移交(transfer)至接口加以解讀,因而減輕了語言處理的負擔,對于兒童的語言習得具有較好的印證。存活原則下的推導可以保證生成的句法結構都是合格的,因而屬于崩潰預防型(crash-proof)句法,有效地減少了接口需要處理的句法表達式的數量,體現了最簡方案中經濟性的要求。
最簡方案認為最簡句法的理論模型設計需要遵循概念必要性(conceptual necessity),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內容包括如下五點:1)運算系統(tǒng)負責生成語音式和邏輯式以供兩個接口識解;2)句法表達式以詞匯為基本材料推導生成;3)詞匯項所有的句法形態(tài)特征必須得以核查;4)運算系統(tǒng)包括合并(外部合并)和移位(內部合并)兩個操作;5)經濟性條件限制運算系統(tǒng)的過度生成。前三條內容說明句法結構是通過一個最優(yōu)的運算系統(tǒng)生成以便核查詞匯特征在接口處的可讀性,內部合并操作可能產生沒有約束條件限制的長距離移位,從而過度生成不合格的語法結構。為了約束移位操作,多種經濟性條件被引入以決定生成的句法結構的合語法性。這些經濟性條件很難有一個明確的限定,同時在運用到具體的推導過程中也會產生問題。另外,用移位操作解釋句法位移現象存在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謬誤。因此,移位操作和經濟性條件均非概念必要性內容,不應該包含在最簡方案下理論構建的范疇之內。
存活原則選用詞庫/算式庫、(再)合并操作以及兩個接口這幾個具有概念必要性的模塊,設計了全新的推導模式。算式庫處于接口中,從而解釋人們使用語音和語義信息習得詞匯的語言現實。詞匯的特征不具有解釋性和非解釋性之分,運算系統(tǒng)的任務不是為了核查刪除詞匯項的不可解釋性特征,而是核查句法成分在進行合并操作之時的匹配性。如果存在不匹配的特征,擁有這個尚未核查特征的詞匯項就會在算式庫中存活下來,通過再合并的方式參與下一個最大投射的推導,直至所有特征的核查。最后生成的句法結構被移交至兩個接口,獲得語音和語義識解。再合并具有兩大特征,其一為再合并的自動性,只要存在特征的存活,擁有這個特征的詞匯項將再合并到后面生成的每一個最大投射的指定語位置,直至最后實現此特征的成功核查。再合并的特征之二為結構性,即所有存活的句法成分的特征都要得以核查,且需要按照它們在句法結構中合并的順序逐一進行。也就是說如果A先于B合并到某句法成分中,在最后生成的表層表達式上A將低于B的位置。這一模式可以解釋諸多語言中的配對問句現象以及多種語言中多重wh-疑問詞和雙賓成分排列的線性順序問題。從研究成果來看,存活原則可以分析控制結構、賓語前置結構以及重動結構等多種句法現象[13-14],體現出較好的應用價值。
存活推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對于移位成分的語音實現問題,這一理論沒有清晰的交代,也沒有確立一個合理的拼讀機制。對于某些移位成分在多個位置都得到語音拼讀的句法現象較難給出理據說明。其次,句法位移的激發(fā)機制來源于移位成分的特征核查,照顧到多樣化的現實語料,存活理論設計了多種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在詞匯中的存在勢必會加重詞庫的負擔,這對于兒童的詞匯習得會產生何種影響,作者也沒有加以說明。最后,根據這一理論,算式庫位于接口之中,但沒有明確算式庫與兩個接口具體的互動關系和運作模式,畢竟這一設計與主流的句法模式具有較大的差異。
二、存活理論與語段理論的比較
(一)語段理論
在最簡方案中,句法操作涉及探針(probe)和目標(goal)之間的一致關系。語言機制一次只能處理有限的內容,并將生成的句法結構放置于活躍記憶(active memory)[15]。為減輕句法運算的負擔,Chomsky提出了句法推導的語段理論。語段理論保證了句法表達式的推導以盡可能小的單位進行,在進入到下一個語段的推導時,前一個語段中的內容可以忘記,從而減輕記憶的負擔,提高信息處理的效能。
語段理論認為句法從詞庫抽取適當的詞存放到詞匯序列當中,每一個語段只會選擇部分內容,即從詞匯序列的子序列(subarray)中抽取。句法推導以語段為單位,逐次進行。在語義上,語段為命題性(propositional)內容,包括完整的小句和具有完整論元結構的動詞短語。完整的小句包含時態(tài)和語力信息,在句法上體現為標句詞短語CP。完整的論元結構必須擁有外部論元(如施事或者歷事),在句法上體現為及物性輕動詞短語vP。在句法上,語段的中心語具有一致特征(agreement feature)和邊界特征(edge feature),從而誘發(fā)句法成分移位,保證句法操作的連續(xù)循環(huán)性。除此之外,語段具有獨立性,可以自由移位,從而形成分裂句、話題化、焦點化、外置等句法現象[16]。
為體現句法操作的局部性,Chomsky提出了語段不可滲透性條件PIC(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即只有位于邊界位置(語段中心語、語段標志語和附加語)的成分才能參與下一個語段的操作,而語段的子域(complement domain)則無法參與下一個語段的句法操作。例如,為了滿足PIC的要求,“This book,John hates very much”一句須采用如下推導模式:
[CP this book[TP John[vP this book John[VP hates this book very much]]]]
名詞短語this book必須要發(fā)生從VP到vP中的移位,然后再移位到CP中,從而滿足語段推導的要求。如果vP中的this book復本不出現,this book只能從VP到CP進行移位。這樣的移位跨越了vP語段,違反了PIC的要求,因而不合法。語段理論保證了語法操作采取局域的方式進行,使得句法操作形成短距離移位,從而體現句法操作的連續(xù)循環(huán)性。
(二)兩種理論的比較
存活理論和語段理論中的哪一個更能符合最簡方案的理念和要求,這需要從語言事實分析以及理論構建兩個視角來衡量。
從語言事實分析的角度來看,以英語中的量化詞浮游(quantifier floating)和副詞浮游(adverb floating)為例,語料如下:
a.They (both) were (both) expected (both) to (both) have (both) been (both) promoted to managers.
b.What (exactly) have you (exactly) been (exactly) doing (exactly)?
語段理論認為及物性vP和CP為語段,DP可能為語段[17]。句法移位可以發(fā)生在語段邊緣位置,但是不可在語段內部進行。因此,語段理論下的局域單位應該為vP、CP和DP。根據存活理論,只要存在特征尚未核查,擁有該特征的句法成分就會存活,采取再合并的方式附加到后面生成的每一個最大投射的邊緣位置,直至最后實現該特征的成功核查。這樣來看,存活理論下的局域單位該是最大投射。
上例說明,浮游的量化詞和副詞可以出現在句中任何一個最大投射之中,因此句法成分的移位應該以最大投射為單位,這與存活理論所預測的局域單位保持一致。語段理論認為只有vP和CP等部分投射為局域單位,而非所有最大投射,因而無法涵蓋上述語料。從語料分析來看,存活理論應該更為合理。
其次是理論建構方面。第一,生成語言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為位移現象,如果采用移位操作來解釋位移現象,存在循環(huán)論證之嫌疑。因此,一個好的句法理論應該避免使用移位操作來解釋位移現象。同時,根據經濟性原則,使用兩個機制而非一個機制來解釋同一個句法現象,容易產生冗余的缺陷。語段理論直接采用移位操作來解釋位移現象,句法操作有內部合并和外部合并兩種機制。相較而言,存活理論則明確指出不使用移位操作,而只使用合并操作這一種機制,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了循環(huán)論證和冗余特征。
第二,移位操作需要關注三個具體問題:1)從哪兒開始移位;2)移位到哪里;3)為何移位[18]。語段理論回答了前兩個問題,移位從輕動詞短語vP開始,至標句詞短語CP結束,問題是語段理論沒有回答好移位的動機問題。以特征核查為基礎的存活理論可以回答上述三個問題:移位從題元特征核查的位置開始,以話語-轄域特征核查的位置結束。同時所有特征的核查都是通過合并操作完成,體現了高度的一致性。存活理論也回答了第三個問題,即移位的理據問題。根據存活理論,移位的動機來自移位成分的特征不匹配以及特征核查。
第三,最簡方案下的理論構建要具有最簡性,只能包括概念必要性的內容[19]。Müller [20]指出具有概念必要性的句法理論應該符合以下四個元要求(meta-requirements):首先,句法理論要具有簡單性和概括性,不能過于復雜;其次,句法理論要體現有效運算以及接口條件;再次,句法理論中處理的單位不能過大;最后,句法理論中不能出現冗余。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段理論具有較好的概括性,同時涉及句法的有效運算,處理的單位也較小,但是該理論所預測的局域單位與現實語料不符,句法理論中存在冗余的可能。存活理論具有簡單性和概括性,涉及了有效運算,處理的單位更小,為最大投射,同時預測的局域單位符合現實語料,理論模型更為精簡。
從語言事實分析和理論構建兩個方面的討論來看,存活理論能夠分析量化詞浮游和副詞浮游等句法結構,而語段理論則較難做到。存活原則能夠規(guī)避循環(huán)論證和冗余特征,全面回答移位中的三個問題,同時滿足句法理論的元要求,而語段理論則有可能在這些方面出現不足。上述內容說明,與語段理論相比,存活理論更加具有合理性。
四、存活句法的理論反思
(一)最簡方案的基本思想
在最簡方案下,D-結構和S-結構作為理論內部的組件被刪除,其功能通過接口表達式加以實現。管轄和約束的概念也不再是原始操作,而是通過合并或者移位加以實現。X-界標(X-bar)被摒棄,而采用了簡明短語結構(Bare Phrase Structure)加以重新表述。句法表達式從詞庫中提取詞匯項,并在狹義句法模塊中通過合并、移位以及一致等操作進行運算,之后在接口處進行語音和語義上的識別操作。只有可解釋性特征在接口處是可識別的,因而句法操作的一大重要任務就是在到達接口前核查并刪除句法成分的非解釋性特征。而非解釋性特征成為了很多句法操作,特別是位移操作的動因。
最簡方案擺脫了管約論時期所具有的冗余特征,句法操作更為精簡,但是同樣保持了管約論時期的解釋力度,因而更加符合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21]的要求,體現笛卡爾的科學思想。早期的生成語法研究不斷豐富普遍語法UG所承載的內容,最簡方案則提出研究的重心應該發(fā)生轉向,重點討論UG和人類其他認知系統(tǒng)所共同擁有的特征,從而為UG減負。為了達到解釋性的高度,語言研究應該關注不同影響元素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語言系統(tǒng)進化至今的過程,也就是要超越解釋的充分性(beyond explanatory adequacy)[22]。
標符(label)是最簡方案研究最新關注的熱點。Chomsky[23]探討了投射(標符)性,提出了加標法則(labeling algorithm),并分析了句法對象的兩種加標情形及其具體應用。Chomsky[24]修正并完善了標符理論和加標操作方式,并提出生成語法事業(yè)一直致力于追求強式最簡命題,已經實現對標符、位移、合成性以及語序這些核心句法特性的深入分析和合理解釋,當前的最簡方案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合并所產生的語類是如何合法獲得標符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生成語法理論中存在爭議的某些核心句法概念,如外在化、加標、合并等,需要重新進行解讀和闡釋。Chomsky 的上述新作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標符理論以及加標操作方式,推進了最簡方案下句法理論的構建。
(二)存活句法的最簡反思
最簡方案的基本思想對于這一框架下的理論構建有著明確的要求,反過來說,存活理論的提出及其本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也會為最簡方案的設計提供反思的空間。就其優(yōu)勢而言,根據存活理論的基本思想,最簡方案下的句法操作可在以下方面得到優(yōu)化,以更好地體現最簡方案的核心思想。
第一,存活理論認為核心句法操作只有合并,而不能包括移位。Zhang[25]和de Vries[26]曾明確指出移位操作具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而不能作為語言運算系統(tǒng)中的核心操作,因而必須將移位從語言的運算系統(tǒng)中加以剔除。另外,再合并操作指的是某個句法成分在算式庫中進行存活并再次進行合并操作。再合并操作需要考慮之前的操作,因而具有回顧(look-back)之嫌。因此完全可以取消再合并操作,只保留詞庫到句法結構中的合并操作。這樣的改變可以在精簡理論系統(tǒng)內容的同時維持存活理論的解釋力,因而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第二,存活理論認為句法操作的動因是為了解決特征之間的不匹配性問題,移位操作的動因涉及特征的核查和允準。由此可見,句法特征和特征的匹配性在句法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作用。本文不認同Boeckx[27]提出摒棄句法特征的設計,不可解特征的核查以及詞匯范疇特征的功能性允準才是位移現象的根本動因,因此特征作為一個重要句法概念,應該予以保留。另外,對于不同特征的設定要符合最簡句法中理論構建的要求,同時也要得到自然語言事實的印證。
第三,在存活理論中,特征矩陣的內容和特征的變化在句法操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移位的動機來自特征核查,同時,移位中的阻隔效應也來自這些特征內容的變化。因此要解釋位移現象的限制和阻隔效應,就要考察各種句法成分之間的具體特征內容和特征匹配情況。也就是說,要解釋句法中的阻隔現象就必須要從句法形態(tài)特征入手。另外,具體特征內容的設定應該具有合理的理據支持。
當然,存活理論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不足對于最簡句法理論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啟示。首先,存活理論認為詞庫和接口是句法理論中符合概念必要性的內容,在理論構建中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當句法操作的內容只能包括合并操作時,詞庫和接口的功能必須加以突出。從而體現“小句法、大詞庫、重接口”的新型格局。同時,詞庫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句法單位,而存活理論則認為詞庫位于PF和LF這兩個接口層面。這樣的理論使得整個句法運算呈現“從接口到接口”的循環(huán)過程,因而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句法操作應該仍然保持“詞庫句法接口”的線性應用程序。
其次,存活原則沒有明確說明拼讀的機制問題。生成的句法結構中進行再合并的位置一般就是句法成分拼讀的位置,但是跨語言的句法對比說明句子的線性化過程并非如此簡單。以控制結構為例,一般而言,被控成分(controllee)受到控制成分(controller)語義指稱的限制,同時被控成分無顯性語音拼讀。但是某些語言中存在控制成分無語音拼讀,而被控成分出現語音拼讀的后向控制現象(backward control)。另外,在很多語言中,進行再合并的多個復本也可能都出現語音拼讀[28]。如果不確定一個線性化的運作機制,存活原則也是無法對上述語言現象做出解釋的。因此,本文認為復制(copy)不能作為一種句法操作,多個復本的語音實現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課題。
五、結束語
最簡方案并不假設存在某種最優(yōu)理論,而是通過各種最簡思想的滲透探討語言模型的最優(yōu)設計,從而最終解決“喬姆斯基五問”[29]所提出的問題。無論具體的技術細節(jié)有何變化,對于最簡思想的遵循和探索將是推進句法理論構建的重要依據。從目前存在的語段式推導理論和存活式推導理論來看,兩者皆可以提供語言分析所需要的工具,并揭示語言的結構和規(guī)律。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視角來看,與語段理論比較而言,存活式推導模式應該更為理想。相信隨著更多研究的開展,句法推導理論的構建會更加成熟,從而進一步深化最簡思想,推動生成語法理論研究進入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2] 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3] CHOMSKY N.Language and M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陳平.引進·結合·創(chuàng)新: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語言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 STROIK T.The SURVIVE principle[J].Linguistic Analysis,1999,29:278-303.
[6] STROIK T.Locality in Minimalist Sy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2009.
[7] STROIK T,PUTNAM M.Surviving reconstruction[C]∥GROHMANN K.Explorations of Phase Theory:Interpretation at the Interface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161-180.
[8] STROIK T,PUTNAM M T.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9] PUTNAM M.Scrambling and the Survive Principl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
[10] PUTNAM M.Towards a Derivational Syntax:Survive-Minimalis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11] PUTNAM M.Exploring Crash-proof Grammar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12] CHOMSKY N.Three factors in language design[J].Linguistic Inquiry,2005,36(1):1-22.
[13] 張孝榮.控制的合并式分析法[J].外國語,2014,37(2):14-23.
[14] 張孝榮.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5] 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C]∥KENSTOWICZ M.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2001:1-52.
[16] RADFORD A.Colloquial English:Structure and Vari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
[17] 何曉煒.語段及語段的句法推導——Chomsky近期思想述解[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9(5):345-351.
[18] 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標準理論到最簡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9] 陸志軍,何曉煒.Chomsky標符理論及其原則解釋力分析[J].外國語,2017,40(2):2-10.
[20] MLLER G.Constraints on Displacement:A Phase-Bas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1.
[21] 鄧思穎.形式漢語句法學[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2] VAN GELDEREN E.Syntax:An Introduction to Minimalis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7.
[23] CHOMSKY N.Problems of projection[J].Lingua,2013,130:33-49.
[24] CHOMSKY N.Some core contested concept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15,44(1):91-104.
[25] ZHANG N.Move is remerge[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4,5(1):189-209.
[26] DE VRIES M.On multidominance and linearization[J].Biolinguistics,2009,3(4):344-403.
[27] BOECKX C.Elementary Syntactic Structures:Prospects of a Feature-free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28] LANDAU I.Control in Generative Grammar:A Research Compan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29] JENKINS L.Biolinguistics:Exploring the Biolog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編輯: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