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雷
內(nèi)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傅惟慈和李繼宏漢譯本《月亮和六便士》進(jìn)行對比,分析譯者在顯化和隱化翻譯策略方面的運(yùn)用,探討譯者的主體性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顯化 隱化 譯者主體性
1.顯化隱化策略與譯者主體性
許鈞(2013:7)在談到莫言獲獎及其作品翻譯時認(rèn)為:“要求譯者在語言上做到與原作的同一是不可能的,原作的語言在翻譯中是非變形不可的”。而“變形”是由譯者主導(dǎo)的,如何采取顯化隱化翻譯策略進(jìn)行“變形”,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譯文效果,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Vinay和Darbelneter認(rèn)為顯化策略是指譯者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推斷出原文中隱含的信息,并在目標(biāo)語中加以說明。Perego(2003: 63-88)指出顯化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增加;二是具體化。而隱化是與顯化相對應(yīng)的一種策略,指譯者出于各方面的考慮,隱藏了源語中明顯存在的信息,這種“隱”一般是通過刪除的手段實現(xiàn)的,因而隱化策略的使用會減少譯文的長度。顯化和隱化策略各有利弊,顯化會讓譯文更加具體化;相反,隱化會讓譯文變得簡潔地道,但會影響譯者的忠實度。
譯者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特性,即翻譯主題能動地操縱原文(客體)、轉(zhuǎn)換文本、使其本質(zhì)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征。文學(xué)翻譯是一種特殊的領(lǐng)域,本身具有藝術(shù)性,因此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對譯文的藝術(shù)性至關(guān)重要。而譯者主體性發(fā)揮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chǔ)。
2.傅譯與李譯版中采取的顯化和隱化策略
筆者通過對《月亮和六便士》不同譯本的對比,甄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別從外貌信息的翻譯和心理信息的翻譯分析作者對隱化和顯化策略的運(yùn)用,并闡釋譯文中呈現(xiàn)出來的譯者主體性。
2.1外貌信息的翻譯
案例1A:
源文本:I have a collection of large, unbending women with great nose and rapacious eyes, who wore their clothes as though they were armor; and of little mouse-like spinster, with soft voices and a shrewd glance.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2017:15)
傅譯:我記得我遇見過不少身材壯碩、腰板挺得筆直的女人。這些女人生著大鼻頭,目光炯炯,衣服穿在她們身上好像披著一層甲胄;我也看到許多像小老鼠似的瘦小枯干的老處女,說話柔聲細(xì)氣,眼睛滴溜溜亂轉(zhuǎn)。(傅惟慈,2012:17)
李譯:我記得當(dāng)年有幾個個子高大、神態(tài)孤傲的女士,她們有著高聳的鼻孔和饑餓的眼睛,衣服穿在她們身上就像是士兵的鎧甲;也有幾個身材嬌小,獐頭鼠目的老處女,她們有著輕柔的聲音和溜滑的眼神。(李繼宏,2017:13)
評析:傅譯中將“unbending”譯為“腰板挺得筆直”,將“mouse-like”譯為“像小老鼠”,只翻譯出了字面含義,而李譯則采用了強(qiáng)制性顯化,將這兩個詞語要表達(dá)的信息具體化,譯為“神態(tài)孤傲”和“獐頭鼠目”,讓那些女士們的形態(tài)躍然紙上。譯者對語義的闡釋和措辭的選擇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表達(dá)效果,李繼宏運(yùn)用了顯化的策略,在語義和措辭方面更符合原文的表達(dá),也更符合上下文的語境。
案例1B:
源文本:He was a man of forty, not good looking, and yet not ugly, for his features were rather good; but they were all a little larger than life-size,and the effect was ungainly.(William Somerset Maugham,2017:32-33)
傅譯:他年紀(jì)約四十歲,相貌談不上漂亮,但也不難看,因為他的五官很端正,只不過都不一般人大了一號,所以顯得有些粗笨。(傅惟慈,2012:30)
李譯:他當(dāng)時四十歲,長得不算英俊,但也不丑陋,因為他的五官都很端正,但它們比普通人的五官要大一些,所以有些五大三粗的感覺。(李繼宏,2012:24)
這是毛姆第一次見到斯特里克蘭的時對他的描寫,句子中運(yùn)用了較多的連接詞。韓孟奇(2016:74)認(rèn)為:“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不注重形式,句子通常少用或不用語言銜接手段,也就是沒有明確的外在編碼顯示句子成分間的關(guān)系,更注重的是隱性連貫和邏輯內(nèi)在的順序。而英文句子之間特別注重形式上的銜接以避免模糊性,即顯性銜接,連接詞使用較頻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在這個例子中,兩位譯者都采用了選擇性顯化策略,翻譯出了所有的連接詞,彰顯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提高了譯文的流暢性。
2.2 心理信息的翻譯
案例2A:
I know her capable of temper, for all the calmness of her manner; and if Stroeve still refused, she might easily have flung out of the studio with vow never to return.(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2017:154)
傅譯:我知道博朗什表面端莊沉靜,但是脾氣如果上來,卻執(zhí)拗的可以,假如斯特略夫仍然拒絕她的請求,她很可能離開家庭,發(fā)誓再不回來。(傅惟慈,2012:128)
李譯:我知道她平素雖然溫良賢淑,但發(fā)起脾氣來也很不可理喻,假如斯特羅夫拒絕她的想法,她很可能會怒形于色地沖出畫室,發(fā)誓從此不再回來。(李繼宏,2012:122)
傅譯中隱化了源語中劃線部分的信息,但李譯中卻完成地傳達(dá)了出來。作者用“flung out of”在心里刻畫了一個怒火中燒的人物形象,具有明顯的態(tài)度色彩,將這句隱化做隱化處理,那么前文描寫關(guān)于博朗什脾氣的成分則顯得不足為重,不利于表達(dá)出人物的形象。
案例2B:
There is in love a sense of weakness,a desire to protect, an eagerness to do good and to give pleasure-if not unselfishness,at all events a selfishness which marvelously conceals itself;it has in it a certain certain difference.(William Somerset Maugham,2017:169)
傅譯:愛情中需要一種軟弱無力的感覺,要有體貼愛護(hù)的要求,有幫助別人、取悅別人的熱情——如果不是無私,起碼是巧妙地遮掩起來的自私;愛情包括某種程度的靦腆怯懦。(傅惟慈,2012:140)
李譯:愛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態(tài),有保護(hù)對方的愿望,有樂于奉獻(xiàn)的精神,有取悅別人的心理——總而言之,愛需要無私忘我,或者至少需要把自私隱藏得不露痕跡,而且愛也需要矜持。(李繼宏,2017:134)
很明顯,傅譯基本是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李譯則調(diào)整了源文本結(jié)構(gòu),將倒裝句變成主謂句:“愛需要有……,有……,有……”,并且采用顯化策略,在銜接上將分號改為逗號,并增加了連接詞“而且”,使譯文的邏輯比較清楚,讀者讀起來感覺一氣呵成,符合中文的行文習(xí)慣。
3.譯者對顯化與隱化策略的實現(xiàn)方式比較
柯飛認(rèn)為(2005:307)翻譯中的隱和顯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其中譯者因素是其中之一。他認(rèn)為負(fù)責(zé)的譯者在穿梭于兩種語言之間協(xié)調(diào)時,總會盡量減少信息信息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和丟失,便于讀者理解和吸收。這一點(diǎn)在傅譯本和李譯本中均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譯者大都采用了顯化策略,盡量避免源語文本信息的丟失。
對外貌信息、心理信息的翻譯中,傅譯關(guān)注的是源語文本信息的顯化,而李譯本則關(guān)注的是源語文本整體效果的顯化,即依照整個文本的語境推測作者的態(tài)度,對作者的情感進(jìn)行顯化;因而在例1A、2A,李繼宏采用具有帶有明顯貶義色彩的表達(dá),以此來表達(dá)作者的態(tài)度立場,并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例1B中,兩位譯者都比較側(cè)重源語與譯語的對等,忽略了漢語行文特征,將所有銜接詞做顯化處理,譯文顯得累贅;而在例2B中,李繼宏又不拘泥于源文本的格式,增加銜接詞,讓譯文的邏輯性更強(qiáng)。因此對于銜接詞的顯化或隱化,譯者需要根據(jù)譯文的需要進(jìn)行處理。
4.結(jié)語
傅譯是最早的譯本,多側(cè)重源語信息的顯化,李譯本在此基礎(chǔ)上,更加注重文本整體效果的顯化,讓譯文的表達(dá)效果更加完整,這也是譯本不斷優(yōu)化,不斷更新的結(jié)果。因此,隱化和顯化策略是譯者基于源文本信息,充分考慮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結(jié)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盡最大可能按照譯入語表達(dá)方式做出的選擇,當(dāng)然也要參考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文本的篇幅、出版社的要求等等。譯者主體性不同,選擇的策略也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講,顯化和隱化需要相互平衡,不可因為過多的顯化造成信息冗余,也不可因為過多隱化引起信息缺失,從而影響譯文效果。
參考文獻(xiàn)
1.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M].Beijing: Dolphin Books.2017.
2.Perego,Elisa. Evidence of Explicitation in Subtitling: Towards a Categorisation[J]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2003 (4):63-86.
3.傅惟慈.月亮和六便士(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韓孟奇.漢英典籍英譯的語境補(bǔ)缺與明晰化[J].上海翻譯,2016(4):74.
5.柯飛.翻譯中的隱和顯[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5(4):307.
6.李繼宏.月亮和六便士(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7.許方,許鈞.翻譯與創(chuàng)作——許鈞教授談莫言獲獎及其作品的翻譯[J].小說譯介與傳播研究,2013(2).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