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洋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中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均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眾多領域都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以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發(fā)展模式。高校的教學領域同樣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本文重點著眼于高校藝術教學的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一個以學期為最小單元的,合理利用高校資源與互聯網將藝術教學平鋪至整個學期的藝術教學新模式,為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新方向。在分析了高校藝術教學領域的現狀與問題后,本文又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可能面對的困難與挑戰(zhàn)進行了探討。以此來不斷推動高校藝術教學的不斷進步。
關鍵詞: 互聯網+;藝術教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0.09.060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has produc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society. Many areas are actively combining with the Internet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The teaching field of universities also has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art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a new model of art teaching that uses semesters as the smallest unit and rationally uses college resources and the Internet to spread art teaching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it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art teaching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ar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art teaching may f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n this way,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ollege art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Ar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0 ?引言
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1]。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與相關領域的不斷發(fā)展,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各類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甚至于正在逐漸改變各行業(yè)的運行模式、發(fā)展理念、體制構架等。其中“互聯網+”是我國當前各個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目前“互聯網+”的發(fā)展理念已經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并且逐步成為行業(yè)的重點發(fā)展方向。
“互聯網+教育”是當前教育教學領域重點發(fā)展且進展迅速的一個探索方向。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發(fā)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yōu)質資源共享[2]。其旨在充分利用教育領域的各類資源,以互聯網作為依托,擴大教學領域、改變教學方法、均衡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水平。目前,我國各層次的教育教學主體都在大力發(fā)展“互聯網+教育”,極力拓寬“互聯網+教育”的涉及領域,探索符合自身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方法。以求讓教育資源能夠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發(fā)揮出更加高效的作用。
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包括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美術鑒賞、藝術導論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關注學生的身心素質成長[3]。目前我國眾多高校都在大力推進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發(fā)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使得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科技載體的幫助下,藝術教育具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與融合模式。但是由于“互聯網+教育”在高校中屬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許多領域還處在探索期。同時藝術教育還受到學生傳統(tǒng)認識的不足、高校體制存在漏洞、高校資金到位不及時等各方面因素,導致高校的藝術教育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各類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其與高校的教育教學融合越發(fā)緊密。其中對于高校藝術教學的發(fā)展具有革新性的作用。高??梢岳没ヂ摼W手段,將高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模式轉變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以此來消除高校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傳統(tǒng)偏見與輕視的問題。另外,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對高校藝術教育進行革新能夠幫助高校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課程結構,使教學目的與教學方式產生巨大變化,以此來構建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并為其他學科提供經驗。
1 ?現行情況下高校藝術教育現狀
1.1 ?藝術教育邊緣化嚴重
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4]。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教學方式長時間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我國的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以文化課為主要學習方向而其余課程如:藝術教育、體育教育等類似課程的重要性偏低的現象。所以學生從小學、初中和高中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比例就存在不足,因此當學生進入到大學學習階段,針對高校的藝術教育的認識依然會延續(xù)之前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即:不重視、以完成課時與拿到學分為目的等。
由上述情況可知,由于學生對藝術教育長時間的固定思維影響,使得學生對高校的藝術教育的態(tài)度與認識存在諸多不足。同樣由于這種現象的長時間存在,高校的教師團隊與教學方式也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高校藝術類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簡化教學內容、弱化實踐過程等的教學現象。以此在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不足和高校教師教學模式存在缺陷的問題,導致高校在藝術教育方面發(fā)展緩慢,使藝術教育逐漸邊緣化[5]。
1.2 ?學生缺乏實踐機會
藝術教育不僅為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藝術享受,還提升了人的精神氣質,讓人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會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藝術教育還能夠培養(yǎng)人的哲學思維[6]。但是根據上述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高校在藝術教育教學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課程比例以及對待方式上存在諸多問題。在同等情況下,高校對學生在藝術教學方面的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師資配置上同樣存在不足之處?;趯W生與教學雙方存在的問題,高校的藝術教育在學生與老師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即:學生對待藝術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僅以完成課時與獲得學分為目的使高校藝術教師積極性不高。故而使得高校在藝術教育方面的資源配置逐漸減弱,反之影響到學生的藝術教學質量下降。
由于上述惡性循環(huán)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藝術教育逐漸形成了過于重視格式化、任務化的教學模式。由此還導致高校藝術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越發(fā)突出,學生普遍缺乏實踐機會[7]。在目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隨著互聯網與教育過程的結合,使得藝術教育擁有了一個新的教學平臺。但是由于藝術教育固有問題的存在,導致高校藝術教學僅僅是將原本在實體課堂中進行的教學內容轉移到了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之中,而且由于減少了實體課堂的課程比例,藝術教學的實踐課程也隨之減少。所以,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藝術教學模式就成為當前高校藝術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2 ?互聯網+背景下藝術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
基于當前的高校藝術教育現狀可知,目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需要在大力結合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前提下,更加深入的探索“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體系,以此來改變當前藝術教育的種種不足。而在構建新型教育模式的時候,高校需要進行全方面的思考與整合,使得高校資源、學生課時、教師能力等借助互聯網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本文所述的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就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終端,通過整合高校資源,將學生課時進行合理的分配,并要求教師逐步實現個性化培養(yǎng)的逆向課堂,即:藝術教育以學期為基本單位,將教學過程劃分為通識教學,個性化培養(yǎng),逆向課堂,綜合能力測試等部分,以此類方式把既定的藝術教學課時合理展開至整個學期,逐步推進。最終讓學生對藝術教育產生興趣,學有所得。
2.1 ?互聯網+通識教學
“互聯網+”在信息交換方面具有高度的自由性、開放性和廣博性[8]。這就給高校的藝術教育提供了更加契合自身教學體系的教學陣地。由于目前高校的藝術教育存在邊緣化嚴重、學生實踐機會短缺、高校資源配置不足等問題,故要想改變上述現狀,就需要調整高校藝術教學體系,構建一個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藝術教學模式。當然,構建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通識教學是任何一門學科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藝術教育的通識教學基本上包括藝術鑒賞理論、藝術發(fā)展歷史、藝術基本認知等課程。傳統(tǒng)的藝術通識教學是由教師通過課堂按照課程要求與內容進行傳授,這不僅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功底,還需要擁有廣泛的藝術理論知識。這就導致不同高?;蚴遣煌處煹慕虒W水品參差不齊,故而影響到藝術教學。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能夠將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資源統(tǒng)一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高校藝術教師的工作量,從而使相關教師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進行學期后期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與逆向課堂的準備工作中。另外,在互聯網+通識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還能夠利用互聯網建立教學資源庫,將各藝術類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存貯在教學資源庫中,這樣就使得高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自身理論知識不清晰的部分有所補充與學習,并逐漸形成學生與教師共同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
特別是在互聯網+通識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能夠通過移動終端與互聯網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興趣的部分與學習內容不足的部分,通過信息化的整理與分析,高校教師在通識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雖然在該階段教師的工作任務并不是以與學生交流為重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此階段教師的工作任務較為輕松。相反,此階段教師的工作任務相對于學生來說是更為繁重的。在此階段,教師需要通過互聯網+通識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反映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與熟悉,以此來制定后續(xù)階段的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與逆向課堂講義。圖1為互聯網+通識教學階段教學模式。
2.2 ?互聯網+個性化培養(yǎng)
在互聯網+通識教學階段完成的前提下,高校藝術教學在新的時代被授予了新的使命。個性化培養(yǎng)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方向。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程度與跨域度也呈現出種類繁多、跨越大的態(tài)勢。而在藝術教學領域,個性化培養(yǎng)更是由于藝術種類繁多、師資力量不足等各類因素導致個性化培養(yǎng)難以高質量實現。所以在保證藝術教學的通識課程完成的前提下,高校探索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互聯網+通識教學可知,教師在通識教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合適的教學資源庫,通過移動終端所反饋的信息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準備相對應的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與逆向課堂教學講義等。故而在通識教學階段,教師的工作量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計劃相對減少了一部分。這就為個性化培養(yǎng)階段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準備時間。而在互聯網+個性化培養(yǎng)階段,高校教師需要以通識教學階段學生所反饋的相關信息為基礎,并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與發(fā)展趨勢,將教學內容融入到生活中來進行個性化培養(yǎng)的任務。目前高校的藝術教學基本上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通過網絡選課的方式最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這就幫助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相關領域的培養(yǎng)方案與發(fā)展方向,同時還通過學生選課將學生分流,以此將教師的工作量劃分在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區(qū)域。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在互聯網+個性化培養(yǎng)階段,高校教師在通識教學學生反饋信息、學生選課、相關領域發(fā)展潮流與趨勢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為學生進行更加詳細的個性化培養(yǎng)教學,即:把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專業(yè)知識相融合,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思維,感性思維與藝術品質,為素質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圖2為互聯網+個性化培養(yǎng)階段教學模式。
2.3 ?互聯網+藝術教育的逆向課堂
綜上所述,高校的藝術教學在以學期的周期的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幫助,使得高校藝術教學的通識教學與個性化培養(yǎng)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領域,并且構建起了新的教學方法。但是高校的教育教學終究離不開課堂,實體課堂依舊是實現高校教學任務、為學生傳授知識的最佳陣地。所以,在高校藝術教學領域,探索實體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的任務與作用同樣是高校教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在上述論述中,我們得知,高校的藝術教育能夠使前期的通識教學以及中期的個性化培養(yǎng)與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起互聯網+通識教學階段與互聯網+個性化培養(yǎng)教學階段。但是在經歷了上述階段后,高校需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進行成果轉化,即: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否掌握、教師在個性化培養(yǎng)方面的是否到位等均需要通過學生的反饋以及教學內容的考核來體現。所以在高校藝術教學過程中,逆向課堂將成為成果轉化的主要陣地。
互聯網+藝術教學的逆向課堂旨在通過通識教學與個性化培養(yǎng)后,利用實體課堂將教學成果轉化。根據藝術教學自身特性,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通識教學和個性化培養(yǎng)所學到的知識將學習成果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如:電影、短視頻、音樂、文章、詩集等各類藝術形式。在成果轉化過程中,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而在逆向課堂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生做好成果轉化工作,另一面也需要對學生所轉化的成果進行審核和評價。畢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任務中,學習成果的轉化和內容的考查均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方式。圖3為互聯網+藝術教學的逆向課堂模式。
2.4 ?小結
由上述三個部分,我們不難發(fā)現,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同樣具有新的活力。在通識教學、個性化培養(yǎng)以及逆向課堂三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下,高校的藝術教學能夠實現貫穿學期始終,改變當前藝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時間不均勻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將教師的教學任務延長至整個學期,使得教師的備課工作與教學精力能夠合理的分配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特別是在逆向課堂的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的藝術教學能夠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合理布局、長期學習的目的。通過互聯網+藝術教學的教育模式,學生能夠長時間的接觸到藝術學習,培養(yǎng)自身的修養(yǎng),增長自己的能力與文化。教師也能夠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將自身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靈活運用于教學過程中,以此來減少與學生之間的認識與意識差距,拉近自身與學生的距離,使藝術教育成為快樂豐富的教學內容。
3 ?對于互聯網+背景下藝術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3.1 ?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關鍵
隨著高校藝術教學的教學模式的改變,高校藝術類教師的師資隊伍也面臨著挑戰(zhàn)。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需要教師擁有足夠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來應對在教學過程中的個性化培養(yǎng)。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通過選課將學生興趣進行了分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相關專業(yè)知識與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而產生的新事物、新說法、新領域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教邊學。另外,傳統(tǒng)的藝術教學過程是由教師擔任通識教學,還要求教師注重個性化培養(yǎng),在最終的考核階段還需要教師負責考查,這使得藝術類教師的壓力過于集中。所以在互聯網+藝術教學的領域中,高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需要著重關注。一方面是需要培養(yǎng)教師邊教邊學的教學習慣,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需要高校整合教學資源,將教師的工作戰(zhàn)線延長至整個學期,以求把教師的教學壓力分化到各個階段,以此來實現藝術類教師隊伍的良性發(fā)展。
3.2 ?合理利用高校資源與資金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推進教育改革更多的需要互聯網來進行,而大多數普通高校存在著資金困難的問題[9]。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由于其所依靠的眾多是資源是來自網絡,高校在相關資源配置方面則需要較為龐大的資金投入。同時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以及教學用品的采購等方面,同樣需要持續(xù)的資金支持。所以在高校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高校資源與資金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而且根據互聯網+藝術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fā)現,在通識教學過程中,由于高校需要具有優(yōu)質的網絡教學課程,且藝術教學具有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特點,
這就需要高校利用較多的資金和資源對優(yōu)質課程進行維護和運營。另外在整個教學周期里,對于互聯網領域的維護則需要專業(yè)的技術人員進行該項工作。綜合整體情況來看,目前高?;ヂ摼W+藝術教學的發(fā)展,資金困難成為制約高校藝術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10]。
4 ?結語
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各類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高校的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正面臨著變革,同時也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發(fā)展領域。在利用互聯網為高校教育教學提供新動力的同時,高校也急需對教學領域的教學模式做出改變。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意識培養(yǎng)方面以及感性思維鍛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的探索還能夠為其他學科及其他領域提供豐富的經驗,所以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目前高校對藝術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情況來看,高校在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仍存在學生重視程度不足、實踐機會過少、教師隊伍不完備、高校相關資源與資金短缺等問題。而本文旨在搭建一個以學期為基本單元的藝術教學體系,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將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合理延展至整個學期,使藝術教學貫串學生學習生活始終。而且還利用該教學模式把教學資源整合,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教邊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學邊運用,從而構建起一個良好的學習與教學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寧家駿.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 電子政務, 2015(6): 32-38.
[2]馬青蘭. “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J]. 戲劇之家, 2019(34): 196.
[3]李嘉妮. 互聯網技術在高校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途徑[J].藝海, 2019(6): 120-121.
[4]楊建武.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的新對策[J]. 職業(yè), 2018(5): 124-125.
[5]潘魯生. 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現狀與策略[J]. 裝飾, 2003(3): 44-45.
[6]周瑩瑩. 互聯網+科學與藝術養(yǎng)成教育[A]. 2018年(第五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18.
[7]康燕. 大數據時代高校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J]. 藝術科技, 2017(8): 389.
[8]唐乙茜. 論“互聯網+”時代藝術教育之發(fā)展[J]. 文化教育, 2017(19): 202-203.
[9]鄭丹.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多元發(fā)展路徑[J]. 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8, 31(8): 86-87.
[10]張曉翠.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7, 34(1):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