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醫(yī)院(300000)倪姍姍
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由橋靜脈出血所致,好發(fā)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獨立危險因素的患者。CSDH呈慢性病程,臨床癥狀、體征易被患者忽視,可能在出現腦疝后才送至醫(yī)院就診,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遺留多種并發(fā)癥。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方法主要手術治療,但是術后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有文獻指出,約有8%~12%的患者在術后1個月~3年出現復發(fā)[1]。不僅手術后的復發(fā)率高,且術后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體位,有利于患者引流后恢復尚無統一指導意見。國外也曾有文獻認為術后體位會對CSDH術后復發(fā)產生影響。不同術后體位是否會對患者復發(fā)、手術療效造成影響臨床仍未得到一致結論。本次研究中選取了2018年2月~2020年2月78例醫(yī)院收治的患者對術后不同體位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8例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觀察組39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齡為61~86歲,平均為(69.8±8.1)歲。對照組39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齡為62~88歲,平均為(69.1±9.4)歲。此次研究獲得了全部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的比較差異具有可比性。
附表1 兩組干預前后Kolcaba舒適度評分與ADL評分比較(±s)
附表1 兩組干預前后Kolcaba舒適度評分與ADL評分比較(±s)
項目 ADL評分 Kolcaba舒適度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生理舒適 精神舒適 社會舒適 環(huán)境舒適觀察組 31.34±5.22 88.59±5.33 3.56±0.78 3.43±0.25 3.35±0.59 3.39±1.12對照組 32.35±5.19 67.46±5.31 3.26±0.75 3.32±0.28 3.24±0.58 3.28±1.13 t 0.857 17.539 1.731 1.830 0.830 0.432 P 0.394 0.000 0.087 0.071 0.409 0.667
附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鉆孔引流術治療,均使用相同的術式以及術后處理措施。
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去枕平臥,護理人員術后常規(guī)監(jiān)控患者的生命指征,若出現異常波動情況需要立即告知醫(yī)生,避免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同時要遵醫(yī)囑給藥,確?;颊叩挠盟幇踩?/p>
觀察組術后采取頭低足高位,具體措施為:頭低腳高位主要是通過重力作用的方式來確保引流效果,減少腦組織水腫的情況,同時有助于腦組織復位。因此需要將頭部偏向患側并低于水平線10°~15°。但是由于該體位對患者來說容易感到不適,因此需要做好與患者的溝通,了解該體位的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加強溝通與宣教,需要獲取患者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Kolcaba舒適度評分、ADL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差異采用X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Kolcaba舒適度評分與ADL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ADL評分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體位Kolcaba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術后1個月內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慢性硬膜下血腫通常指外傷出現三周之后發(fā)生的硬腦膜下腔出血。由于該病為慢性病,疾病的進展較慢,不容易被患者所發(fā)現,多數患者都是在出現了腦疝之后才重視起來,到醫(yī)院就診,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腫易遺留多種并發(fā)癥[2]。慢性硬膜下血腫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腦在外力沖擊下顱骨碰撞造成血管損傷,血液聚集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腫,血腫中新生的毛細血管產生了炎性因子并促進凝血機制的激活,導致血腫持續(xù)增長。慢性硬膜下血腫需及時手術治療,才能夠獲得理想預后效果。目前,主要治療措施為鉆孔引流術,通過鉆孔引流積血積液從而改善顱內壓,避免血腫持續(xù)增大引起占位效應,有助于緩解患者不適,減輕病癥。但是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文獻指出一部分患者在術后出現多種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情況。術后出現并發(fā)癥,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3]。因此,如何降低術后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
去枕平臥體位鉆孔引流術的常用的體位,該體位有助于加速患者腦組織恢復正常的生理形態(tài),降低血腫的復發(fā)率,而頭低腳高位則能有效改善腦組織灌注量,并且通過重力作用的方式加速積液的排出,減少血腫復發(fā)。這兩種體位相比之下,去枕平臥位的舒適性稍低[4]。本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老年患者對頭低腳高位的耐受度較低,容易出現不適感,因此采用此體位時,護士要加強患者與家屬的健康宣教,從該病的發(fā)生機制著手,告知患者該體位的優(yōu)勢與缺點,獲取患者與家屬的理解;在護理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病情觀察,若實在不能忍受可以改為平臥位休息一段時間之后再改為頭高腳底位[5]。在護理過程中需要盡可能滿足患者的要求,提高患者滿意度。
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兩組ADL評分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頭高腳底位在術后復發(fā)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有利于腦組織恢復,使血腫不易復發(fā);進而改善遠期生存質量。本研究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亦充分論證頭低足高位對患者遠期生存質量改善具有一定優(yōu)勢。
綜上所述,慢性硬膜下血腫常見于老年人群,不同體位對于術后的預后情況有不同的影響,對于手術的體位選擇來說,去枕平臥位與頭低足高的體位相比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頭低足高位比去枕平臥位更能讓患者感受到舒適。因此,針對本文所提到的疾病護理來說,需要加強術后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以及家屬對術后體位護理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配合臨床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