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 要:增強對初中生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找到語文教學的前進道路,使學生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和感染,豐富自己的情感,傳承古典文化。初中古詩詞教學要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進而提高其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學會運用古詩詞來表達自己。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文化素養(yǎng)
初中生學習古詩詞,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是學生探索語文知識道路上必須經(jīng)過的路途。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獲得心靈的共鳴,發(fā)現(xiàn)文學的寶藏;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修筑情境的“園地”,使意境有“棲息”的地方,刺激學生勇敢攀登古詩詞的山峰,探尋能夠打動自己的風景;教師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不再盲目求索,而是有燈光的指引,走出迷惑的地帶;通過語文實踐,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了提升的可能,進而能夠結合語境來理解古詩詞、運用古詩詞。
一、聯(lián)系生活,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情感世界
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可以立足于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突破口。學生沉浸于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可以保持鮮活的“語文生命力”。
如在講授《天凈沙·秋思》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理解作者,讓學生學會根據(jù)曲中描寫的場景來領悟詩人的感情,豐富對詩詞的感悟,為學生介紹了作者馬致遠的生平。學生了解了馬致遠是元代散曲大家,而“天凈沙”則是曲牌名。接著,筆者組織學生對曲詞進行朗讀,體會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筆者先進行范讀,用緩慢、沉悶的聲音讀出。學生在聆聽中,知道了作者是怎樣對身邊的景物進行描寫的。隨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明確作品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景物的情感色彩。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感受作者筆下蒼涼的深秋景象,并將自己想象的場景畫下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描繪馬致遠眼中的畫卷。學生描繪出羈旅之人眼中的秋景,用景物突出了游子內(nèi)心的痛苦,進而理解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深化了對作品情感的把握。
二、通過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意境
詩詞情境,帶著神秘的面紗,吸引學生不斷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可以立足為學生營造情景,突出情境在古詩詞中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品味古詩詞的意境,找出詩人寓情于景的痕跡。
在學習杜牧的《赤壁》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的意境,產(chǎn)生感悟詩詞的興趣,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這首詩的朗誦音頻,使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感受作品。學生聆聽后,對赤壁之戰(zhàn)產(chǎn)生了興趣。筆者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有關赤壁之戰(zhàn)的視頻,視頻中出現(xiàn)了周瑜、大喬、小喬等人。學生觀看視頻片段后,熟悉了詩歌描繪的時代背景。接著更進一步,筆者還讓學生把詩歌描繪的歷史與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由赤壁之戰(zhàn)想到國家存亡,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筆者還組織學生圍繞詩歌寫下對意境的分析,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在分享和創(chuàng)作中,認為詩人以小見大地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緒,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三、借助問題帶領學生領悟詩詞的內(nèi)涵
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問題,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學會品味詩詞的語言,從字里行間把握詩詞的內(nèi)涵。
在講授《賣炭翁》時,筆者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讓學生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旨,在教學中先為學生介紹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風格特點:詩歌多為反映現(xiàn)實而作。接著,筆者結合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提問:“賣炭翁在哪里伐薪燒炭?詩人為什么要這么寫?賣炭翁的形象是怎樣的?賣炭翁有著怎樣的心理活動?”學生圍繞問題對作品進行了分析,得出:詩人在詩的開頭交代賣炭翁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伐薪燒炭,突出了山路的遙遠、下雪天更是難行的困難;詩人通過描寫賣炭翁的外貌,點出了賣炭翁滿面灰塵、頭發(fā)灰白等的樣子,突出了賣炭翁生活的悲慘和燒炭的艱辛;通過描寫賣炭翁憂愁自己身上衣服單薄,又憂愁炭價便宜的矛盾心理,詩人揭示了賣炭翁的貧窮處境。像這樣,借助問題,學生理解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旨,感受到了詩人對賣炭翁的同情。
四、通過語文實踐帶領學生把握詩詞的藝術技巧
除了上面所論,語文教師要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讓他們不斷應用自己所掌握的古詩詞技巧,走出古詩詞學習的康莊大道。
在教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筆者組織學生合作,讓學生就詞中描寫的場景進行舞臺表演。學生分組后,與小伙伴一起,對詞的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挑選了自己喜愛的場景,設計了人物形象、語言、動作等,重點描繪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彰顯了詞人希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其中一組學生表演了將士們分吃烤熟的牛肉、傾聽樂器奏出渾厚的聲音的場景,展示了將士的意氣風發(fā),獲得了大家的好評。這樣,通過語文實踐,筆者讓學生掌握了詩詞的藝術技巧。
總之,通過聯(lián)系生活、建構情境、提出問題和進
行語文實踐,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情感,領悟詩詞的意境,把握詩詞的內(nèi)涵,掌握詩詞的藝術技巧。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能突破時間和語言的限制,傳遞美的意境。只有把握了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才能實現(xiàn)對古詩詞的掌握。
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觀察古詩詞對生活現(xiàn)象的描寫,跨過千年的歲月,眼前仿佛出現(xiàn)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看到詩人眼中的風景,理解詩人的詠嘆;讓學生感悟情景,對古詩詞的語言進行揣摩,知道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感濃縮為精煉的文字,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寫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運用自己的思維對古詩詞進行多方位探索,找出問題的答案,分析古詩詞的結構和內(nèi)容,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伸出雙手觸碰古詩詞,感知古詩詞的溫度,甚至嘗試在現(xiàn)實中結合語境來運用古詩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學生的語文世界更具色彩性和文化性,提高學生的整體
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李春梅《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性教學策略》,《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chuàng)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 。
[2] 王燕玉《基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古詩詞鑒賞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0期。
[3] 胡迎娣《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誦讀教學意義及策略研究》,《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年第11期。
[4] 黃紫青《創(chuàng)設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高效課堂》,《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