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君潔
(華北理工大學 人文法律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高空拋物,是指行為人故意的從高處向下拋擲物品,造成或有可能造成對他人的人身安全等權益的損害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一類行為。高空拋物構成要件有:(1)行為人實施了高空拋擲的行為;(2)該行為有可能或者已侵害到他人人身財產(chǎn)及安全;(3)行為人可能是完全、限制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4)有主觀上的故意。隨著高空拋物案件的增多,本文以高空拋物侵權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于確定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承擔,以及從《侵權法》到《民法典》的演進,針對高空拋物所完善的規(guī)定,更好的研究健全此類行為的治理機制。
首先,此規(guī)定更偏向受害人,但一人拋物導致全樓買單的分擔損失機制就格外嚴苛不公正不夠合理,并且違背了法律本身的基本原則,顯然偏向人情的弱勢一方是有失公正的。其次,侵權相關法律問題不應該局限在如何分配受害人與行為人甚至疑似行為人之間的正義,而應致力于處理社會上的該類侵權問題,去擺正公平正義,做出正確的價值評判[1]。
加害行為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高空拋物屬于行為人作為的侵權,其他沒有加害行為的人則不須承擔責任。而《侵權責任法》第87條提到無過錯責任及適用上的公平原則,是出于維護弱勢受害人一方,令本沒有過錯不用賠償?shù)男袨槿瞬坏貌唤o出部分補償,用以顯示“公平”[2]。
由于加害人不明確,難以認定是誰真正造成了他人損害,所以在追責上該法要求的是建筑物的使用人來均攤風險,這不利于鄰里關系和損害的防范。
法律并未明文規(guī)定,如果建筑物使用人沒有幫助尋找拋物人、作證等就要去賠償受害者的損失,發(fā)現(xiàn)真正行為人以及維護公共安全這些是公安機關的工作,該條規(guī)定夸大了建筑物使用人的義務與責任,踏足公法的領地。
明確“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民法典》這個禁止性規(guī)定,是對高空拋物這種危險行為的定性。它非常危害公共安全,且社會層面上是不道德的、有違公序良俗的惡劣行為,必須受到嚴格禁止[3]。
有具體侵權人則由該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當加害人不明時,《民法典》有進一步妥善處理的規(guī)定:無具體侵權人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責任后,有權向實際侵權人追償。這是一種暫時的責任墊付處理方式,促進公平正義的裁定,具備合理性。
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上層建筑也在不斷更新與完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法律的演進,增加了物業(yè)公司等建筑物管理人的義務以及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要承擔的相應責任。物業(yè)公司有義務安裝必要的監(jiān)控設施,用以記錄和保存資料,查清責任人,便于追責[4]。
完善高空拋物相關法律制度,嚴懲此類行為。要完善民事立法,通過法律完善明確舉證責任、保護合法權益、使侵權人積極提供證據(jù),盡快查明案件,有利于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基層組織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宣傳欄等方式,提高人們對于高空拋物危害性以及法律責任的認識,從“拋”的源頭上防范。同時提高人們安全意識,努力規(guī)避風險,有利于提高業(yè)主的安全防范意識與道德素養(yǎng)。
物業(yè)公司要加強物業(yè)業(yè)主的安全教育培訓活動,考慮購買公眾責任險,安裝攝像頭等監(jiān)控設備實時監(jiān)控高空拋物違法行為,封閉樓頂或安裝需要的安全防護網(wǎng),組織學習高空拋物的緊急救治技能,嚴格的落實日常公共部位的維護。
有利于準確歸責,提高業(yè)主積極性,推進加害人的調(diào)查進程,配合公安機關的調(diào)查取證。在加害人不明的情況下,建筑物使用人有權追償,其此前的“墊付”損失有返還的可能,更加合理公平,合乎法律也合乎情理,有利于建筑物使用人權利義務的明確[5]。
高空拋物行為不僅侵犯他人民事權益,也嚴重危害了社會公共安全,不利于和諧穩(wěn)定安全社會的構建,而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具有復雜性、社會性,需要公安機關、物業(yè)公司、建筑物使用人等多部分的力量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治理的,明確從《侵權責任法》到《民法典》有關規(guī)定的不足與完善,更加堅定構建一個針對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