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妮塔·布魯克納是一位當代杰出的英國女作家,出生于1928年。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杜蘭葛山莊》在1984年榮獲布克獎,這是文學界的一項重要獎項,該作品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這部作品主要描述了單身女性的內心世界,小說中有很多女性角色,故事主要講述了女主角伊迪斯來到杜蘭葛山莊逃避自己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為理論框架,從本我、自我、超我三個角度詳細分析小說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問題,進一步分析人物的生活軌跡及行為。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中人物面臨的困擾,同時可以呼吁現(xiàn)代社會更多的人關注女性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杜蘭葛山莊》 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一、引言
《杜蘭葛山莊》是安妮塔·布魯克納的第四部小說,并于1984年榮獲布克獎,一直受到讀者及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伊迪斯是一位主要寫言情小說的女作家,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未成家,最后還和有婦之夫大衛(wèi)一直保持著戀愛關系,在這段戀情之前,她曾有過兩位男友,甚至和其中一位差點兒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最終她還是選擇和大衛(wèi)保持這種關系,原本她很渴望擁有一個家庭,但她選擇在閨蜜的幫助下逃離,最終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感情該如何收場。逃進杜蘭葛山莊的她碰到了許多像她一樣的女性。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杜蘭葛山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義、浪漫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研究,很少有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去解讀這部作品。精神分析法又可以被稱為心理分析法,它興起于1895年,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在《關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中正式創(chuàng)立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主要提出兩大理論,首先是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選擇從這兩大理論入手去分析文學作品,相關論文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發(fā)展。由此可見,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下去分析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本文主要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結構理論去分析《杜蘭葛山莊》中的不同人物,深度剖析她們的內心世界,研究人物的行為及產(chǎn)生這種行為的原因。
二、本我
本我象征著人的欲望來源,一個人若想實現(xiàn)本能的快樂需求,可以不計任何后果,也可以不受法律或道德準則的約束。自我有邏輯、有理性,具有組織和批判的能力,它遵循快樂原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伊迪斯是一位獨立的女作家,幼年時期,伊迪斯的母親常常對她的父親表示不滿,經(jīng)常吵架,事后把脾氣帶到幼年的伊迪斯身上,伊迪斯從小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經(jīng)常選擇放低姿態(tài)去討好母親,而母親卻時常嘲弄她,連半分情面也不留,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可,也為了自己可以過得舒服,她養(yǎng)成了經(jīng)常去迎合他人的性格。伊迪斯來到杜蘭葛山莊后,碰到普西太太母女,與她們相處后,她就開始自卑,但為了尋求認同,就開始迎合普西太太。在人際交往中,伊迪斯不愿意表現(xiàn)自己真實的個性,竭盡全力地去迎合他人,時刻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為了讓自己過得舒適,她選擇這樣與人們相處,此時,伊迪斯的自我就遵循了快樂原則,她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她認為這種方式是最適合自己的。
此外,伊迪斯時常有焦慮心理,在擇偶問題上,她始終搖擺不定。她一共交往過三個男人,第一個男友是大家口中十分適合結婚的優(yōu)質男人,但在閨蜜彭尼洛佩的幫助下,她逃離了婚禮現(xiàn)場,來到山莊度假,男友喬佛里是大家公認的好男人,他成熟穩(wěn)重、家庭條件好、溫柔細膩,大家都覺伊迪斯能夠碰到這樣的男人很幸運,閨蜜彭尼洛佩也勸她再冷靜地思考一下。之所以逃婚,是因為伊迪斯對愛情有自己的幻想,她想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愛情,本我驅使著她追求一份完美的愛情,也因為幼年的她看到父親與母親的爭吵,而對另一半有著很高的要求,父母親給她帶來了巨大的陰影,讓她不敢相信此刻陪伴她身邊的喬佛里是適合自己的好男人。于是伊迪斯選擇逃婚,選擇去尋求更高質量的愛情,本我的欲望在此時控制著她,讓她想去追求更快樂的生活。
三、自我
自我,顧名思義,以自身為中心,有保護自己的心理機能,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自我是一種理智和謹慎,自我?guī)椭苏{節(jié)外部環(huán)境和內心世界,自我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自我保護著本我,讓本我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改變。它遵循現(xiàn)實原則。小說中除了女主人公伊迪斯外,還有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詹妮弗,詹妮弗是一位單身大齡的女性,39歲仍未成家,她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時時跟在母親的身后,事事聽從母親的安排。她的母親普西太太結婚多年沒有懷孕,后來終于有了詹妮弗,因此她格外珍惜這個寶貝女兒,女兒似乎成了她與丈夫保持聯(lián)系的紐帶。普西太太十分疼愛女兒,長期的過度疼愛使詹妮弗成長為一個乖乖女,普西太太總是衣著華麗,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女兒詹妮弗總是小心翼翼地跟在母親身后,與母親的關系過于密切,在公共場合下,她會用自己的臉頰在母親的臉頰上蹭來蹭去,像個小女孩一樣去討母親的歡心,她覺得討好母親是在保護自己。小說中有多次詹妮弗和母親共同出現(xiàn)的場景,但每一次詹妮弗都在母親的光芒之下,看著母親談笑風生,她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會微笑著對母親的言語做出回應,她以為這樣表現(xiàn)就是社交活動了。詹妮弗保持謹慎,習慣性依賴母親,將自己保護得很好。伊迪斯發(fā)現(xiàn)在社交場合中,雖然詹妮弗表現(xiàn)出乖乖女的形象,人在母親旁邊,但是心早就飛到別處了,她以一種無聲的方式抗拒這份沉重的母愛。其實詹妮弗的自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但她的自我保護著她的本我,詹妮弗是能看清現(xiàn)實的人,普西太太只不過是把結婚后多年未孕的情緒帶給了詹妮弗,使詹妮弗不夠成熟,沒有自己的人際關系,無法過獨立的生活。
伊迪斯的母親是維也納人,父親是英國人,兩個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難免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兩個人經(jīng)常吵架,婚后生活產(chǎn)生隔閡,影響了彼此的感情,母親常?;貞浤贻p貌美時的自己,她認為與伊迪斯父親結婚后,失去了原來的光彩,逐漸產(chǎn)生了焦慮和困惑的情緒,幼年時的伊迪斯主動站出來,利用自己去調和父親與母親的關系。小小年紀的伊迪斯就懂得如何在父母親面前表現(xiàn)來保護自己。幼時的經(jīng)歷也與她后來悔婚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她總是在理想的愛情和現(xiàn)實的婚姻之間徘徊不定,最終她選擇和已婚的大衛(wèi)進行地下戀情。
四、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次,是指道義方面對人的要求,人物表現(xiàn)為嚴格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標準。目標是實現(xiàn)完美,超我代表社會道德倫理的約束,象征著人的良心和自豪感,有著維護社會利益的心理機能,它提倡生活中一切美好而又崇高的道德情操,提倡舍己為人,它遵循道德原則。小說中還有一個女性角色莫妮卡因婚后沒能給貴族的丈夫生兒育女,來到杜蘭葛山莊調理身體,她就像年輕時的普西太太,因婚后長時間未孕感到焦慮,莫妮卡時刻謹記著要幫丈夫傳宗接代,給丈夫生個一男半女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能生下孩子,就能在家中有立足之地,就不用擔心會被丈夫趕出家門,就可以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為了丈夫,她愿意來到山莊調理身體,她愿意理解作為貴族的丈夫急需子嗣的心情,丈夫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她的超我體現(xiàn)在這一點。
普西太太的女兒詹妮弗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的舉止行為和談吐都表現(xiàn)為一個淑女,她的臉上時刻都有著甜美的微笑,例如在與母親一起吃飯時,在女傭向她們走來時,她就會沖著女傭們微笑,并用十分優(yōu)雅的語言請女傭上茶,當女傭再次走來時,她又會微笑,時刻都彬彬有禮。這是母親從小教育她的,她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詹妮弗的超我控制著她,讓她模仿母親,成為母親所認為的淑女。如此乖巧聽話的詹妮弗也曾與母親有過矛盾。某天早晨,普西太太覺得詹妮弗房間里有其他人,直接大叫著沖了進去,完全不顧及女兒的隱私,杜蘭葛山莊的人們都前來圍觀,讓詹妮弗感到十分尷尬,雖然詹妮弗一直順從母親、討好母親,但其實她的內心深處也想擺脫母親的過分關愛。在這件事后,詹妮弗和母親發(fā)生了冷戰(zhàn),冷戰(zhàn)期間,是伊迪斯幫助詹妮弗去關心普西太太。伊迪斯的超我?guī)椭材莞ザ虝旱財[脫了母親的溺愛,其實詹妮弗內心也是渴望獨立的生活。
五、結語
《杜蘭葛山莊》聚焦幾位女性角色的心理世界,本我、自我、超我控制著不同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飽滿,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女性的內心,有些角色在本我和超我間掙扎。安妮塔·布魯克納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20多部小說,大多描寫了中產(chǎn)階級女性的情感經(jīng)歷和生活困境,敘事結構多變,語言細膩,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也啟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我們要懂得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改變不了外部環(huán)境,那就試著改變自己的內心,認清現(xiàn)實,不輕易放棄,勇敢面對挫折,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英]安妮塔·布魯克納.杜蘭葛山莊[M].葉肖,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2]林業(yè)艷.探尋單身知識女性本真的自我——評安妮塔·布魯克納的《欺騙》[J].當代外國文學,2012(4):12
1-128.
[3][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篇[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4][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孟馨鑫,女,碩士研究生,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