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盛迎濤
(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杭州310002)
突發(fā)性耳聾是指72 h內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內耳供血循環(huán)障礙是主要原因之一[1]。迷路動脈基本是供應內耳血液的唯一動脈,內耳小動脈迂回盤繞行走,在正常情況下,此處的血流速度比較緩慢,若血液的黏滯度增高,則形成血栓的機會較大,如果堵塞迷路動脈的某一終末支,導致耳蝸細胞受損,即可發(fā)生聽力改變?;谏鲜隼碚摶A,筆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通竅活血湯治療突發(fā)性耳聾患者80例,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6年至2019年期間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共16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齡(40.6±11.2)歲;平 均 病 程(47.7±15.6) h;聽 力曲線圖類型為平坦型46例,低頻型25例,高頻型9例;平均聽力閾值(68.41±16.12) dB。對照組80例: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齡(40.5±11.7)歲;平均病程(47.7±14.7) h;聽力曲線圖類型為平坦型46例,低頻型25例,高頻型9例;平均聽力閾值(68.38±16.65) dB。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2]制定。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3]中相關內容擬定氣滯血瘀證候標準:耳聾突然發(fā)生,常伴耳鳴,呈“呼呼”風聲樣,或伴眩暈,舌質暗紅有瘀點,脈細澀。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突發(fā)性耳聾西醫(yī)診斷標準及氣滯血瘀證中醫(yī)辨證標準;(2)年齡20~60歲;(3)發(fā)病時間3~72 h;(4)聽力曲線圖類型為低頻型、平坦型和高頻型3種;(5)聽閾位于40 dB~100 dB,聲導抗圖型為A型。
1.4 排除標準 (1)外傷患者;(2)中耳疾病及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3)內聽道MR檢查提示聽神經瘤患者;(4)合并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方案。具體方案為:甲鈷胺針(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1 mL∶0.5 mg)0.5 mg,靜脈推注,隔日1次;地塞米松(遂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5 mg/支)10 mg,每日1次,靜脈滴注3 d后改為5 mg,每日1次,繼續(xù)滴注3 d;銀杏內酯注射液(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每支裝2 mL)1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為避免對治療前血黏度指標有影響,入院后翌日清晨抽血后使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通竅活血湯。藥物組成: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老蔥10 g,路路通15 g,赤芍10 g,大棗4枚,干姜5 g。由醫(yī)院中藥制劑室統(tǒng)一煎煮制作為袋裝湯劑,于入院后翌日上午開始服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200 mL。
2組均于治療10 d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純音聽閾:分別于治療前后在同一檢查條件下由同一檢查醫(yī)師進行純音聽閾數(shù)值檢測,并對2組患者純音聽閾值進行比較。(2)血黏度:包括全血黏度、低切血黏度、中切血黏度、高切血黏度。分別于入院后次日及治療后空腹在同一檢查條件下檢測,并對2組患者血黏度值進行比較。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觀察數(shù)據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純音聽閾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聽閾值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聽閾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比較(±s) 單位:dB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比較(±s) 單位:dB
?
3.3.2 2組血黏度值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全血黏度、低切血黏度、中切血黏度、高切血黏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說明治療組對血黏度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黏度值比較(±s) 單位:mPa.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黏度值比較(±s) 單位:mPa.s
?
通竅活血湯出自《醫(yī)林改錯》,方中麝香為君,芳香走竄,通行十二經,開通諸竅,和血通絡;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為臣,活血消瘀,推陳致新;姜、棗為佐,調和營衛(wèi),通利血脈;老蔥為使,通陽入絡。臨床使用中,因麝香無貨源,而中藥路路通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治療耳竅瘀血阻滯證效果較好,故改用路路通。全方共奏通絡開竅、活血行氣之效,臨床常用來治療顱腦、頭面部瘀血阻滯之證,療效頗佳。動物實驗證實,通竅活血湯可以保護腦組織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減輕自由基對腦組織損傷,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4]。臨床中亦發(fā)現(xiàn),通竅活血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可穩(wěn)定或消退頸動脈斑塊,促進血管神經功能恢復[5]。其用于腦梗死的治療,能夠改善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提高腦梗死急性期的臨床療效[6]。由于腦梗死與突發(fā)性耳聾具有相似的病理環(huán)節(jié),均為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缺血缺氧導致神經病變,因而通竅活血湯亦可用于改善內耳缺血引起的神經病變。本臨床觀察表明,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加用通竅活血湯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可以顯著改善血黏度,促進內耳微循環(huán),降低聽閾值,從而改善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并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