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
課堂討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同時也是基于推進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教學手段。課堂討論凸顯學生在課堂充當主人公的地位,明確師生之間的角色,培養(yǎng)學生合作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習成績跨越式提升。本文主要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作用與實施策略,打造高質量、高參與度的課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一、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的作用
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提出的學習金字塔,該研究用數字形式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學習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小組討論、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那么為什么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討論法,接下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課堂討論的作用。
(一)課堂討論可以建構學生的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討論法,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自己的思想。當兩個學生、一組學生或者全班學生坐在一起討論某個話題時,他們要參與知識創(chuàng)建的過程,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無中生有,相反,他們將一系列小的、事先存在他們腦子里的東西聚集起來,這些想法之和大于簡單的相加,即1+1>2。課堂討論讓參與者構建新的知識,參與者做出貢獻。參與者根據他們現有的知識及理解力提出建議,討論引發(fā)思考,因此,理解力進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觀點的組合引發(fā)觀點的合成,即使參與者沒有完成觀點的合成,但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參與者所擁有觀點的視野比討論初始大了許多。
(二)課堂討論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
課堂討論可以有雙人組討論、多人組討論和全班討論。雙人組討論,通過兩兩配對的方式給學生機會討論,教師能夠讓盡量多的學生表達思想或者闡述自己的理解。雙人組討論是一個完全可以獨立進行的技巧,教師可以用它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誘發(fā)其他知識或者導向其他活動。在全班討論中,學生可能會聽到更多不同的觀點,讓學生處于持有大量不同觀點的氛圍中,可以拓展學生的理解力范圍(以前對問題的理解可能是黑的或者是白的,而現在的理解力范圍則可能拓展到灰的),也可以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討論過程中,將不同的看似廢話的觀點集合在一起,有可能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這是因為,較大數量的討論意味著較大數量的觀點的組合,創(chuàng)新性建議或者不同尋常的建議常常產生于數量的增加。
(三)課堂討論有助于打造高效又濃厚的課堂氛圍
在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討論能有效提升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他們在老師的指引下,積極參與課堂,闡述自己的理解,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
課堂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其優(yōu)勢,采取創(chuàng)新、合理的策略來組織,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課堂討論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確定討論的目的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有根據地進行問題指導,判斷活動成功與否。要確定討論的目的并不復雜,教師需要考慮討論在課堂中的用途,以及它對于學生學習的好處。在統編教材中,語文課本的每個單元都是主題式學習,例如,通過學習祖國大好河山,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辯論討論,讓學生了解關于主題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發(fā)表想法的空間,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積極參與討論,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只有在確定課堂中使用討論的目的之后,教師才可以更好地決定使用哪種類型的討論(一般的雙人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或是基于討論的特定活動),以及如何組織討論。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辯論。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小組內任選一個感興趣的辯題,然后每個人抽簽決定做正方還是反方。也可以全班選擇一個話題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對一個主題既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又要耐心聽取別人的發(fā)言,在交流中善于捕捉重要的信息,了解別人對這個主題的不同見解,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明確課堂討論目的,可以更好的促進討論,并最終會使學生學得更好,收獲更多。但在明確討論目的之后,教師要避免過度的干涉討論,以免導致課堂討論缺乏靈活性。
(二)合理分配組內角色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發(fā)現許多老師也用課堂討論的方法,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學生熱情高漲,貌似是在激烈地討論著學習內容,但當你仔細一聽,發(fā)現許多學生不清楚討論的目的和內容,也不知道自己在組內充當什么角色,甚至是在老師要求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時,整個教室鴉雀無聲,組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推脫。
在課堂討論中,如何分配角色呢?首先,教師在參與討論之初就給學生分配好角色,給每個或者選定的幾個成員分配一個角色。角色的分配為討論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結構,并且有助于將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將至最低,也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積極的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能培養(yǎng)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盡可能分配各種可能的角色及角色的輪換。分配各種角色時,教師要控制好角色的數量,讓學生能夠非常熟悉這些角色并且明白他們該怎么做。角色的輪換避免學生總是扮演一個角色而感到乏味無趣。
教師可以制作一組角色卡片,卡片內詳細解釋角色的職責,并在小組討論任務開始前發(fā)給學生,使之明確自己的行為方式。例如,記錄員:記錄小組內討論的內容,并要求其只記錄討論的大意及要點即可。發(fā)言人:根據記錄員的記錄進行闡述及解說。計時員:記錄時間,必須確保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工作。激勵者:激勵小組成員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確保人人參與。小組內的角色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討論話題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讓學生分工明確,積極的參與到課堂討論中。
(三)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討論氛圍
積極的情緒促進多巴胺的釋放,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認知持久性,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教師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激勵學生參與度,鼓舞學生的士氣,讓課堂充滿樂趣。當然,要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討論氛圍,首先,教師需要有較高的教育素養(yǎng),幽默詼諧,組織能力強,洞察力強,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其次,教師要正確的認識自身在課堂討論中的角色,是引導者、組織者、協調者,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占主體地位,起到主導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討論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最后,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構建新穎有趣的討論情境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例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大草原的美景風光及草原人民的生活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組織學生討論:草原有什么特點?草原的人民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展開討論。
(四)實施科學的課堂討論評估
課堂討論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要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也能保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的評估。在進行課堂討論評估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注重學習性評估。教師在評估學生課堂討論現有水平的同時,也要評估他們的討論結果與學習目標的“最佳差距”,即“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對學生進行學習導向,讓學生對評估結果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其次,采用學習化評估。學習化評估旨在追求“評估即學習”,促進學習與評估一體化,讓學生成為評估活動的主體,對討論活動展開自我評估和同伴互評,隨時反思、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自己的討論過程。在評估過程中獲取有效的反饋信息,豐富評估活動經驗,增長評估技能.養(yǎng)成可持續(xù)的評估素養(yǎng),成長為優(yōu)秀的自我評估者和自主的終身學習。
綜上,課堂討論符合當下“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理念,是小學語文課改中的重要教學手段,既可以激活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建構學生自己的思想,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力,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又能讓學生之間更懂得尊重、合作、傾聽與互助。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討論實施中,要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開拓自己的思維力,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