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段廣斌,董勇勇,楊磊波,鐘進軍
(晉城市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城 048000)
全膝關節(jié)置換技術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對嚴重骨關節(jié)炎患者手術效果滿意。老年僵硬膝患者行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對臨床醫(yī)生面臨著挑戰(zhàn),一方面老年患者有多種內科疾患,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病史長、關節(jié)嚴重變形,給手術治療增加了難度。本院2008年8月—2018年8月共收治35 例(40 膝)老年僵硬膝關節(jié)患者,行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療效滿意,分析如下。
選取2008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5 例(40 膝)老年僵硬膝關節(jié)行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其中男5 例,女30 例,年齡60~83 歲。術前膝關節(jié)活動度15~50°,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HSS)18~56分。假體類型:國產AK公司假體28 例(30 膝),Smith&Nephew公司GⅡ假體7 例(10 膝)。
1.2.1 手術方法
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進行。采用常規(guī)的膝前正中入路,可以適當上下延長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向兩側游離并牽開皮瓣,延髕骨內側緣保留0.5 cm切開,髕骨上方在腱性部分切開,髕骨下方脛骨結節(jié)內側緣保留0.5 cm,切除髕股關節(jié)之間粘連攣縮的組織,向外翻轉髕骨,松解脛骨結節(jié)內側攣縮的組織,屈曲膝關節(jié),髕骨上方的股直肌的腱性組織用小尖刀或粗針頭做拉花樣松解,邊松解邊屈膝,同時切斷前交叉韌帶、內外側半月板、后交叉韌帶,切除增生的滑膜組織和骨贅。在髁間窩后交叉韌帶止點上方0.5~1 cm鉆孔插入T形導向桿,安裝遠端截骨導向器,截骨時遵循寧少勿多的原則。接著用髓外定位器抱踝行脛骨平臺截骨,測量伸膝間隙。股骨遠端四合一截骨,如果屈伸間隙不等寬,可進行二次截骨,當伸直間隙較小,可以增加股骨遠端截骨;當單純屈曲間隙小,可減少假體型號或加大脛骨后傾;當屈伸間隙均小,可增加脛骨截骨[1]。但要防止脛骨平臺截骨發(fā)生過度前傾或后傾,截骨時應該垂直脛骨縱軸。在屈膝位強直的膝關節(jié),可以通過該步驟截骨矯正30~45°屈膝畸形[2]。另要注意軟組織平衡,伸直受限時要松解內側副韌帶后束,必要時松解后關節(jié)囊,屈曲受限時要注意股骨后髁的截骨和脛骨平臺的后傾角,同時松解內側副韌帶前束的淺層和深層結構,注意保持其附著點與鵝足、骨膜等的連續(xù)性,并保持內側副韌帶后束纖維和鵝足止點的完整性,把握等量截骨和軟組織平衡的原則,使之有良好的伸屈間隙。后關節(jié)囊及伸膝裝置注入雞尾酒,植入假體用骨水泥可靠固定。
1.2.2 術后處理及康復鍛煉
術后觀察引流量的多少,如果引流量多進行正壓引流。一般應用抗生素24 h預防感染,有糖尿病的患者適當延長抗生素使用時間。術前口服塞來昔布,麻醉時加用股神經阻滯,術中注入雞尾酒,術后多模式鎮(zhèn)痛,靜脈點滴帕瑞昔布3 d,后改為口服塞來昔布。應用低分子肝素3 周、足底靜脈泵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2天采用肢體被動持續(xù)活動練習器(CPM)逐漸增大角度鍛煉,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主動伸膝背屈踝關節(jié)抬腿練習,伸展滯缺的患者間斷用小腿皮牽引治療,或足跟墊枕髕骨上方壓2.5 kg重的沙袋緩慢加壓,每天堅持冰袋冷敷減輕腫脹,術后第2天開始適當下地活動等。
采用膝關節(jié)活動度、HSS評分系統對術前、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所有患者分別在術后6 周、3個月、6個月和1 年定期隨訪,以后每年隨訪1次。每次記錄患者的膝關節(jié)活動度,臨床查體等情況,并復查X線片和炎癥指標;觀察假體位置、有無松動、透亮線等,進行HSS評分。HSS評分評定如下[3]:評分≥85 分為優(yōu),70~84 分為良,60~69 分為中等,≤59 分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例數×100%。
35 例40膝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07min,術中出血量平均100mL,術后隨訪6~40 個月。35 例僵硬膝患者得到糾正,疼痛感消失,3個月后即可獨立行走。膝關節(jié)活動度由術前的(37.5±4.8)°提高至末次隨訪時的(92.5±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213,P<0.05)。HSS評分由術前的(31.56±13.28) 分提高至末次隨訪的(82.30±12.56) 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368,P<0.05)。本組優(yōu)13 例、良17 例、中等5 例、差0 例,優(yōu)良率為85.7%。3 例(8.6%)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1 例發(fā)生腓總神經麻痹,保守治療6個月好轉,2 例發(fā)生肌間靜脈血栓,經抗凝治療后隨訪痊愈。典型病例見圖1。
研究表明[4-6],膝關節(jié)活動度小于50°即為僵硬膝。老年僵硬膝關節(jié)患者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據研究[7]膝關節(jié)屈曲達90°才能滿足正常上下樓,膝關節(jié)屈曲達105°才能坐低矮凳。老年患者病史長,膝關節(jié)嚴重疼痛、畸形,通過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使老年患者恢復了日常生活,重新回歸社會,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老年僵硬膝患者常有多種內科疾患,術前需全面評估一般狀況,重點評價患者心、肺、腦等重要臟器功能,進行必要的術前準備及糾正,為麻醉和手術創(chuàng)造更多安全條件。高血壓病患者,若全身情況尚可,無高血壓腦病及心腎功能不全,不建議大幅降壓,術前應將血壓維持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盡可能選擇腰麻或腰硬聯合麻醉,以降低并發(fā)癥及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肺功能障礙患者,術前應戒煙2 周,適當霧化吸入,口服祛痰藥物,行痰培養(yǎng),據藥敏試驗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哮喘患者應定期吸氧,用β受體興奮藥解除氣管痙攣,也可用小劑量激素。糖尿病患者,術前常規(guī)檢查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尿糖,全面了解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情況。飲食調控及口服降糖藥不佳的患者,臨時加用胰島素治療,術前血糖控制在9 mmol/L以下,預防低血糖,糾正酮癥酸中毒;手術當時測量空腹血糖,術中每小時測血糖1次,術后繼續(xù)監(jiān)測血糖。急性腦梗死患者3個月內不能手術,陳舊性腦梗死患者術前查頭顱CT或MRI,術中術后防止低灌注,及時擴容,必要時輸血治療。老年患者輸血要積極,對于血紅蛋白小于70 g/L,立刻輸血;血紅蛋白70~100 g/L視患者的病情由醫(yī)生決定是否輸血治療。
a:術前雙下肢全長正位片示雙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明顯,關節(jié)間隙消失,膝關節(jié)內翻畸形10°;b:術后雙下肢全長正位片示雙下肢力線正常,假體位置良好,關節(jié)間隙對稱;c:術前雙下肢站立外觀像,雙膝屈曲攣縮內翻畸形;d:術后半年隨訪雙下肢站立外觀像,雙膝關節(jié)伸膝0°,無內翻畸形;e:術后半年隨訪雙膝屈曲達95°,功能良好
對于老年僵硬膝患者,術前拍患膝負重位正側位片和雙下肢全長正位片,制訂詳細的術前計劃,手術切口除了和普通的人工全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相同外,還需要適當上下延長切口,邊屈膝邊松解,切除粘連攣縮的組織,咬除增生突起的骨贅,股直肌腱性攣縮部分用小尖刀或粗針頭行多部位戳孔即拉花樣松解,此時膝關節(jié)被動屈膝滿足使用常規(guī)切骨導向工具進行操作,完成股骨、脛骨的截骨后,測試伸膝屈膝間隙是否平衡,進一步進行軟組織松解,軟組織松解后若還達不到要求,伸直位緊張可進行股骨遠端截骨,增加2 mm后重新測試,若屈膝間隙緊張可進行股骨后髁的骨皮質切除和骨贅的清理,適當增加脛骨平臺后傾,松解后關節(jié)囊等。安裝假體試模后測試關節(jié)的屈曲度數、髕骨軌跡和髕腱的張力等。為了獲得更好的屈曲度數和穩(wěn)定性,需要進行必要的軟組織松解,包括內、外側副韌帶及髕骨周圍的瘢痕組織、股四頭肌與股骨之間的粘連組織、鵝足區(qū)域的松解等[8]。老年患者骨質疏松嚴重,術中操作時要輕柔,防止出現骨折,造成不良后果。
入院后積極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直腿抬高訓練,以便術后會用力。術前口服塞來昔布,麻醉時加用股神經阻滯,術中關節(jié)周圍注入雞尾酒,術后多模式鎮(zhèn)痛等,為術后的康復訓練提供保證。股直肌的等長收縮,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伸展滯缺的患者行小腿皮牽引治療,足跟墊枕髕骨上方壓沙袋,術后患膝行冰袋冷敷,CPM的應用,術后適當下地活動等,增加了術后膝關節(jié)的活動度,獲得了較滿意的膝關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