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第三中學,廣東 云浮 527245)
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的形式,結合我校的具體實際情況,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陶行知先生說:“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新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問題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直接牽動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興趣。如:在教學《等式的性質》時,就可以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法,利用實物天平,在天平的兩端增加或減少相同的砝碼,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天平的兩端為什么會平衡呢?”,為后面研究等式的性質奠定堅實的基礎。又如:教學《打折銷售》,首先用多媒體展示收集的商場打折銷售情景,讓學生談參加市場調查所了解的打折銷售活動,接著設疑:“根據以上了解的這些情況,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出嗎?”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提出了很多與打折銷售有關的問題,然后,老師從中選取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問題“打折銷售后商家一定會虧本嗎?每件商品所賺的錢怎樣計算?”讓學生研究,通過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引導學生得到:利潤=售價-成本價。教師通過導課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而且刺激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教學事半功倍,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在具體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師話語霸權”的慣性,把“課堂”變“學堂”。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fā)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shù)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不是為了表面熱熱鬧鬧,而是以“高效”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以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為目的。教師隨時進行引導、點撥、強調、提升,以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好比是在駕駛汽車,而教師好比是“路標”,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高效課堂遵循“三講、三不講”原則,即三講:講易混點,講易錯點,講易漏點;三不講:學生自己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不講。在這種指導原則下,課前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課型選擇不同的自學指導方法,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學能理解掌握的知識,教師不講,可選擇“先學后教”,通過自主探究來學習,如《直線、射線、線段》教學中有關直線公理的內容學習,課前我用一個釘子把一根木條釘在黑板上,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木條可以繞釘子轉動,再釘一個釘子發(fā)現(xiàn)木條被固定了。我邊操作邊說:一點晃悠悠,兩點定終身。讓學生結合現(xiàn)象探討其中的道理,學生通過反復實踐、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經過一點有無數(shù)條直線;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當學生通過自學不能理解的,可選擇“邊導邊學”,教師通過層層設疑,逐步引導,結合小組合作探究,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直線、射線、線段》一節(jié)中,平面上有三點,過兩點畫一條直線,一共可以畫幾條?有的同學說可以畫三條,有的同學說可以畫一條,此時我并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說出各自原因,再用直線的性質和表示法慢慢引導思維有偏差的學生,最終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情況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幾何的學習中,由于幾何問題的全面性和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情況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概括,完成新知識的建構。要鼓勵學生個體進行能動的思維、富有特色的理解與加工,并把新知識納入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找出新知識與新方法的難點、疑點、關鍵點,能動地幫助學生建構完整、清晰、正確的新知識。當學生思維遇到困惑,偏差時,教師的作用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通過啟發(fā)、引導,進行“二次備課”,讓學生的認識駛向正確的軌道上來,如在“等式的性質”一課中,有一道練習題:如果ma=mb,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ma+1=mb+1 ?.ma-3=mb-3 ?.0.5ma=0.5mb ④.a=b很多學生認為④也是對的,其實他們忽略了m=0的條件,這時我沒有馬上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循循善誘,從等式的性質入手,引導學生分析 ④.a=b的變形過程,讓學生感悟a=b不符合等式的性質。又如在逆水行船與順水行船問題中。有很多學生都沒有坐過船,對順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學生難以弄清。為了讓學生明白,我以大風天行走為例,學生有親身體驗,順風行走比無風行走輕松,逆風行走比無風行走困難,這是受風速的影響。并讓學生知道,行船與行走是一回事,只是所產生的影響因素不同,一個是水流速度,一個是風的速度。學生通過類比,最后得到: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靜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減去水流的速度。
總之,教無定法,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個數(shù)學教師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在新課標和高效課堂的方向指引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精彩展示,使學生真正得到發(fā)展,相信數(shù)學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能全面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