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新橋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6)
體育教學的策略,即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根據(jù)所預想的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設計體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根據(jù)實際發(fā)生的教學情境調整教學程序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耙詫W論教” 是依據(jù)學生是否學得輕松、是否學得自主,是否會學,是否學會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以學論教”下的教學評價要求把以往只注重教師的“教”轉移至學生的“學”,即情緒、交往、思維、目標達成的四大狀態(tài)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理論觀點,筆者結合實踐研究,對優(yōu)化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出了相應的有效策略。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活躍思維,放松心情,釋放由繁重學業(yè)壓力帶來的壓抑情緒。構建師生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有利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為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币粋€受學生親近、尊敬的教師,才能讓學生信奉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教師和學生處于教與被教的上下關系,教師必須主動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走進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態(tài)及需求。用一顆寬容、理解的愛心去幫助學生克服各種思想困惑,并給與正確的指導。體育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深入交流和展示的舞臺,我們不妨從記住班上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做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展示獨特的專項技能和人格魅力。一個精彩、華麗的技能展示、一技精妙絕倫的運球突破都能給學生帶來征服感,親近感。
“以學論教”中“學”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下的“學”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與“以學論教”之間的“學”之間相比顯得狹隘。顯然而后者具有更多的內涵。體育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與“以學論教”的評價理念是相契合的。
自主學習是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灌輸、注入式的學習方式仍占主導,學生不善于主動去思考如何學習,而是習慣在一種惰性思維的支配下被動學習。因此,自主學習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在武術操教學中,筆者改變了傳統(tǒng)的集體展示性評價方式,而是要求每一個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并且在教學中采用了學生相互背面站立的隊伍陣形。此方法徹底根除了學生惰性依賴思想,只能依靠自己主動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被充分激發(fā),課堂學習氣氛變得異常濃厚,熱烈,展現(xiàn)了全新的學習狀態(tài)。
互動,尤其強調教師要與學生結成學習的共同體。所謂共同體,由小組成員形成一個團體,各自肩負共同的目標和任務,每一個成員的學習表現(xiàn)會影響小組學習的整體評價。以武術操教學為例,筆者把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由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和管理,分配給組員相應的任務。如選擇動作技能出色的組員為“領操員“;任命聲音洪亮的組員為“口令指揮員”;對于學習能力差的組員由組長輔導;由解說能力強的組員負責圖片材料的解析等。學生對自己的目標和任務相當明確,各施其職,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提升了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水平,學會相互溝通與協(xié)作,與同學間建立友愛,合作的人際關系。
學習動機是尋求學習活動的意義并努力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益處的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中一種本能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主要成分,是求知欲的外在體現(xiàn)。初中學生開始對事物形成獨立的認知和判斷,學習動機和興趣上相互存在較大差異。以體育課為例,有些學習動機是學習和掌握運動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提升健康水平;他們的學習興趣比較關注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有些動機是想擺脫教師的約束,獲得自由活動的空間;其興趣并不在課堂的本身,而在課堂之外。
由于受傳統(tǒng)重智輕體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初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存在偏差,潛意識地認為體育課就等同于活動課,就是玩玩鬧鬧,習慣于不受教師的教學約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包括與體育課無關的事)。因此,體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灌輸體育課的教育理念,功能價值,糾正學生對體育課錯誤的認知。言傳是一種良好的教育途徑,其效更在于身教。教師要做到精心設計、組織好每一堂體育課的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體育課的教育價值,形成正確的課程認知和價值觀,引領學生產(chǎn)生合理的學習動機。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多層次的學習目標非常重要。
目前,學習目標存在目標籠統(tǒng)不明確,抽象和難以評價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主要歸咎于教師在傳統(tǒng)思維的慣性下,難以把學習目標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特別是對學生能“學到什么程度”難以把握。
依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只有設立最接近學生認知發(fā)展區(qū)的目標才是最有效的。在教學中善于分析、判斷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目標上的達成情況,并適時加以調整。例如,正面雙手墊球第一課時的技能目標為:學生能完成連續(xù)完成自拋自墊球20 次。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都能輕松達成,開始自娛娛樂起來。相對而言,“在直徑 1 米的圓圈內完成自墊球 20 次以上,每增加 5 次,增加一個評價等第?!钡哪繕岁P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fā)了不同層次的學習欲望,在教學中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以學論教”評價觀下的體育教學策略要立足于學生的學,即情緒、交往、思維、目標達成的四大狀態(tài)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經(jīng)過筆者的實踐探索認為,以上闡述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優(yōu)化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實現(xiàn)以學論教,以評促教的有效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