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豆村鄉(xiāng)明德小學,河北 衡水 053300)
作文是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運用文字表達事物的統(tǒng)一體,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就必須以作文觀為指導,實施開放式的作文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科與學科間相融洽,學校與家庭、社會、自然界相融合的廣大空間,讓學生在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的空間里自由馳騁,得到良好的訓練和提高。
指導學生作文,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所謂明確,一是指教師對小學作文教學的總體目標,以及分段分組目標認識要清楚,定位要準確;二是指具體的某一堂作文指導課上的目標必須落實到位,保證其實現。模糊或干脆無目標的指導課必定是沒有效果的。
其次,教學的目標要恰當。所謂恰當,一是指制定的目標要具有可行性,適合兒童的思維認識水平以及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的階段特點,學生能夠接受,“跳起來能摘到桃子”,而不是把“門坎”墊得太高,使學生“望而不可及”。二是指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要恰當,不要把這些寫作目標一古腦地硬塞給學生。
在作文教學中不應將課程和教材看成是一層不變的,要靈活地駕馭它們,多方聯系、系統(tǒng)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課程,使用教材。
加強學科間融合,拓寬作文訓練內容。學校的教學工作是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要善于從系統(tǒng)思維的角度,抓住語文這一基礎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點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處理,把各科知識,不同的思維方法整合到作文教學中來,為學生學好學活語文,培養(yǎng)作文興趣,提高習作水平服務。例如教學作文“制作生物標本”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結合自然學科的實驗活動來觀察,開展豐富的聯想,這樣拓寬學生的視野,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靈活運用,適當調整課程。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睂W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寫作時只能“咬筆桿”。因此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教師可以組織讀書心得交流,小記者采訪,社會調查,參觀工廠、果園,開展演講比賽,野外郊游等。讓學生從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以達到豐富生活積累的目的。同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學校開展的集體活動和學習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因勢利導,適當調整課程,趨熱打鐵,讓學生的亢奮狀態(tài)中說出自己的心理話,這樣學生就不會“無話可寫”了。
作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即由事物向認識的轉化和由事物向文字表達的轉化。因此,作文教學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開放的。
教學中,我們不要把一次作文教學看成孤立的教學過程,而應看到作文教學在時間、空間以及內容、形式上同方方面面的廣泛聯系。我曾這樣指導學生作文:以“校園里的荔枝樹”為觀察對象,堅持觀察并寫觀察日記,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四篇大作文。學生的大作文完成得很好,而我更看重的是這一開放的教學過程對學生意志品質、觀察興趣及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開放式的作文教學過程還表現在生活中遇到有疑難問題、有爭議的問題,充分發(fā)動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產生碰撞,認識得到升華,一些是非曲直也在民主、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得到解決。比如在評選“三好生”后,我發(fā)現有同學不滿評選結果,便要求他們將自己對此次評選的意見寫成作文,把心里話大膽地告訴老師,然后開展討論。在討論會上,針對部分同學的思想毛病進行教育,讓他們懂得怎么認識和評價一個人:既要看到別人的缺點,更應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進行對比。通過這次作文和討論,同學們的認識水平大大起高了。
現代作文教學的題材多樣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客觀上決定了作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什么方法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
自由擬題,大膽習作。自由擬題是學生比較喜歡的習作方法。修訂版“課標”指出:“要加強學生自主擬題作文的練習。習作指導要有利于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為此,要力改以往教師命題學生做的舊教學模式,多些自主擬題,采用自由表達的開放的習作形式。如寫一件***的事,學生可寫快樂的事、討厭的事、傷心的事……寫人時學生可寫某人的天真、幽默或無私、大度、愛哭……或許連寫人記事的要求都無需有,自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教師的思想要解放一些,少一些限制條件,學生會少許多拘束,膽子會更大些,流露的感情會更真實。
幫助打開記憶的倉庫,促進思維的開放。學生寫作文常常覺得不知道寫什么,原因在于平時沒注意觀察,或者沒把觀察到材料調出來。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促進思維的活躍、開放。如,可用引導法,課文、報刊、書籍上的文章,同伴的優(yōu)秀作文等都可以。學生聽了,讀了這些文章會豁然頓悟,原來這些被自己忽略了的事兒,經過加工處理競可以成為這么好的材料。
結合實際,分層指導。對于一個班學生的作文教學,應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期分步訓練;而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則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分類要求,分層指導。如對那些思維清晰但文筆粗糙,無話可說的中等學生,教師應鼓勵多說,多積累,多從內容上加以引導。對于在習作中感到吃力的后進生,則應多關心,多鼓勵,加強個別輔導的力度,從選材、構思到擬題綱甚至如何開關結尾都得予以指導。
寫作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學生如果得到了老師的正確指導,掌握了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就會有寫作欲望,就會愛上作文。教師可以把學生寫得好的作文制作成作文集,讓學生獲得成功感,提高寫作興趣,養(yǎng)成多讀多寫的好習慣。但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長期耐心地指導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