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劉亞龍
【摘要】反思當前的閱讀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的問題。但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而興趣的培養(yǎng)絕大部分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一些新方法,其目的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其閱讀興趣。
【關鍵詞】日常教學閱讀能力問題教學方式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庇纱丝梢婇喿x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于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然而,反思當前的閱讀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的題:
(1)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把本應該是個性化、情感化、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演繹成單純的內(nèi)容分析,重理性輕感性,重認知輕情感,重學得輕習得。
(2)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只是少數(shù)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動起來,教師也并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與理解,往往是通過自己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追問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以自己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教學目標,并以此鎖定學生的思考。這仍是一種機械被動的學習。
(3)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yǎng)。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沒有主動閱讀的興趣,也沒有正確的閱讀態(tài)度和方法,教師也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讀書的方法.
(4)閱讀訓練不全面。一般教師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只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精讀,而不太注重略讀和瀏覽的訓練;只強調(diào)學生的背誦,而忽略了朗讀和默讀習慣的培養(yǎng)。其實,略讀和瀏覽是新課標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學目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雞肋”;朗讀和默讀又是習得語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同時應試教育使得各個學科都在搶占時間,學生沒有大量整塊的時間去閱讀。但我們不能總強調(diào)客觀,我認為還是有辦法的。
在語文的日常教學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讓師生在講與讀中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讀應該是外因和內(nèi)因的關系,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讀缺一不可。
教師的講是外因。面對一篇文章,教師的講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好比是開啟文本深刻內(nèi)涵的一把鑰匙,其目的不是給學生講懂,講透,而是引領學生讀懂,讀透,從而使學生自覺自主的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yǎng),豐富文化的積累,發(fā)展思維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位。教師的講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所以,教師的講應該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訓練,強調(diào)"授之以漁"。
學生的讀是內(nèi)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它在閱讀教學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學生的讀這一層面打不開,閱讀的最終目的就達不到,這個過程應該講些策略:第 一,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一點要長期堅持,潛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積淀。這種閱讀不是肢解作品,要注重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第二,閱讀應有數(shù)量的保證,閱讀水平和質(zhì)量的提高應以一定的閱讀量為前提。讀書還是多多益善,并不僅僅是讀名著才叫閱讀。
以上兩點是從宏觀角度來談學生的閱讀,它也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前提和準備,能充分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閱讀和體驗。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讀并不排斥,我們應把它視為師生間的一種平等對話。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教師的講其實是積極營造親密和諧氣氛的過程。教師啟發(fā)激勵,學生體味感悟,我想一定會有效果。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批注
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喜歡“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顯然就不利于個性化閱讀。而批注閱讀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對課文語言文字、語言特點、表現(xiàn)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線條符號或簡潔文字加以標記,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強的閱讀自主權。學生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個性品質(zhì)的發(fā)展,是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
3.加強學生在閱讀中的討論
討論可讓學生更活躍,更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在辯論的過程中,不同的思維的碰撞產(chǎn)生的智慧火花會讓學生受益匪淺。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經(jīng)常組織有針對性的討論,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激發(fā)學生通過討論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學生討論之中,教師要注意調(diào)控學生,適時“煽風點火",引發(fā)思考,同時又不要輕露自己的見解,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通過提問、思考、討論、發(fā)言、歸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增強,個性就會得到張揚,閱讀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4. 以讀導寫,閱讀練筆相融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币宰x導寫,是獲取作文語言的有效途徑;以寫促讀,使學生閱讀面得到拓展,閱讀練筆相融,二者相得宜彰。教學中,我把閱讀教學與習作結(jié)合起來.運用閱讀材料提供的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表達的需要,啟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鼓勵學生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
以寫促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讀收好會讀書,多讀書”的閱讀習慣。首先,要學生讀好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課文中無論是寓事于理的寓言故事,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閱讀的好載體,寫作的好素材。因此,要求學生多讀、多背一些妙語佳句和情彩片段,進行字、詞,句的積累,對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其次,還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圖書室等陣地的作用,精選適合學生閱讀的名著和美文,讓學生拓展視野,豐富語感,暢通表達.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通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深人探究,必定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 出版社,2018年版,
[2]《文藝作品的鑒賞)一-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