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杰
(河間市第四實驗小學,河北 滄州 062450)
由于教師片面追求成績,許多教師只注重學習字、詞、句、段的練習,朗讀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只是在講授新課時象征性地讓學生讀一遍課文,蜻蜓點水一般。但是,朗讀有助于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有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朗讀教學做好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為了讓學生熱愛朗讀,提高朗讀的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初步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在此與大家分享。
由于孩子是跟父母或爺爺奶奶學語的,所以孩子們的普通話發(fā)音很不標準,帶著濃重的地方音。比如“ai”這個韻母,我們這里發(fā)音時口腔打不開,而多數(shù)人并不自覺。我就不厭其煩地教給學生,讓學生看我的口形,聽我的發(fā)音,然后讓每一個學生演習著讀音,一一糾正。同時,我還在網(wǎng)絡上找出課文內(nèi)容的朗讀課件,然后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欣賞配樂、配畫面課文朗讀,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學習普通話正確的發(fā)音,然后再把方言與普通話發(fā)音的不同之處一一列舉,分別糾正。一段時間以后,大部分的學生發(fā)音標準多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毙W生一開始不會有什么語感,但很容易培養(yǎng)。因為孩子越小,模仿能力越強。誰是他們的模仿對象?首選當然是老師。所以,教師的范讀對小學生是很重要的,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老師作為榜樣,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老師應當仔細聆聽、琢磨電臺、電視臺播音員的朗誦,最好找一些課本上課文的朗讀資料,認真學習、體味。雖然可以讓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但老師的范讀也是必不可少的,是聽錄音所不能代替的。
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內(nèi)容的教學,更要注重朗讀方法的培養(yǎng)。首先要能正確朗讀課文,不丟字,不加字,不重復,不斷句,不偏快,不偏慢。這些基本功做到后,就要培養(yǎng)有感情朗讀。其中,古詩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讀出抑揚頓挫的最好教材。
比如《牧童》這一首詩:
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我國古代的詩詞本來就具有一定的音樂美,如果再配上優(yōu)美的樂曲,清新的畫面,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學生在朗讀時,按照劃出的音步(用“/”表示),會朗朗上口,節(jié)奏鮮明,形成獨特的音樂美,極具感染力。這樣,美麗景色就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圖畫,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體會到詩的意境,從而加深對詩的理解,優(yōu)美的詩句也會經(jīng)久不忘。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冊都有幾篇分角色朗讀課文。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分角色朗讀,于是就抓住這個契機,進一步培養(yǎng)他的朗讀能力。比如《半截蠟燭》這一課,可以請幾個同學分別扮演課文中的伯德諾夫人,杰克,杰奎琳,三個德國軍官這幾個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來滿足他們這一興趣。既訓練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人物思想感情的體會,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課文應當反復誦讀,但像過去課堂上那樣“大讀三遍,小讀三遍”只能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對朗讀產(chǎn)生膩煩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會養(yǎng)成“小和尚念經(jīng)”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讀,不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甚至會“渾水摸魚”,敷衍了事。應當多管齊下,形式多樣地朗讀。
指名讓某個學生朗讀課文,可根據(jù)各個學生的水平,照顧全面,切不可只讓讀得好的學生讀,讀得差的得不到鍛煉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差。
這種朗讀形式可令全體學生參與,訓練學生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性,老師要隨時注意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防止“濫竽充數(shù)”。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nèi)成員自行組織,可分段讀,也可每人通讀一遍,自由決定。老師巡視,隨時解決問題,并做指導。
領讀比較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老師或者學生都可領讀。讓一個讀得比較好的學生帶領其余學生朗讀,可帶動讀音不準或讀得不熟的學生熟讀課文,但這樣的方法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不要經(jīng)常應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老師要不吝自己那些鼓勵的語言,及時夸獎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加朗讀的興趣。哪個同學讀得好了,我會由衷地說:“讀得真好啊,大家給他個鼓勵!”于是課堂上便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有時不等老師“發(fā)動群眾”,讀到妙處時,學生會自發(fā)地喊“好!”,然后鼓掌,課堂氣氛輕松而熱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于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愛讀、樂讀、善讀,朗讀水平就會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