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上
北京市經濟管理學校,北京 100142
筆者在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發(fā)現任課教師更多地是按照大綱的要求,完成教材中的知識性的問題,而學生一味的單向接收知識,而在接收知識的過程中給老師提出問題的幾乎為零。這一現狀也讓越來越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在面對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問題時,產生的想方設法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去懷疑、探究的強烈求知的心理狀態(tài)。它反映了學生自發(fā)和主動的求知欲,是學生在觀察、收集和處理問題時,而形成的認知沖突的反映,是數學探究學習中很需要的意識和精神。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是在強調“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法改變“教師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教學形式,應把一些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那么,如何讓學生逐步產生問題意識,學會提問題呢?對此,談談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共同商榷。
創(chuàng)設隱含問題的情境是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有利、有效、有用的方法。在新知導入環(huán)節(jié),根據職校學生的學情特點,結合課堂的知識目標、教學目標、情感目標及重難點,設置內涵數學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深入情境,探究發(fā)問,欲知下情。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充滿趣味和智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等比數列前n 項和”一節(jié)的教學時,我們可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引入概念:大家喜聞樂見的西游記中的著名人物豬八戒從西天取經回來,娶了媳婦,天天逍遙,高老太爺年齡大了,就讓位給八戒管理高老莊集團。于是,八戒變成了集團的經理,但經營集團可不是他強項,很快集團便因資金周轉不靈,陷入困境。于是他去找猴哥想辦法啦。悟空說,“我每天給你的集團投資100 萬元,連投一個月共30 天,但作為回報,從投資的第一天起你必須返還給我1 塊,第二天返還2 塊,第三天返還4 塊……即后一天返還數為前一天的2 倍。八戒一聽,心里打起了小算盤:“第一天:支出1 塊,收入100 萬;第二天:支出2 塊,收入100 萬,第三天:支出4 塊,收入100 萬元;……哇,發(fā)財了……”心里越想越美,但又擔心被悟空戲耍,還是決定回去問問集團高參。
故事講到這里,老師可以馬上讓學生進入情景:假如你是高老莊集團決策層的同仁,考慮:集團能接受這項投資嗎?為什么?
讓學生首先觀察孫悟空提出的投資方案有什么玄機?當學生說悟空的100 萬投資是天天不變的,而把豬八戒一天一天的還款數加起來時,發(fā)現數字有規(guī)律地變得越來越大,計算越來越麻煩,學生會主動問老師:有沒有省事的求和方法?這時老師順勢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數據,并找到數據之間的規(guī)律,從而確定是符合等比數列的規(guī)律,進而使用錯位相加的方法,學生便可以自己總結出等比數列前n 項和的公式,再用公式進行求和計算就簡單了很多。整個教學過程,既可以使學生為這兩個喜聞樂見的西游記人物產生參與的興趣,又可以很快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還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提出問題還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逐步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筆者小時候有一套著名的科普叢書,即《十萬個為什么》,所以腦子里從此有了“問題意識”。職校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了不問問題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也存在沒有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的現象?!皩W貴有疑”,質疑是學生探索知識增長能力的標志,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初級培養(yǎng)鍛煉。因此,教師在講課中應該留下一些問題不講,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或看書發(fā)現問題或自己的困惑所在,勇敢地提出來。例如之前的例題在教學中,推導出新知識點等比數列前n 項和公式后,學生依然思維活躍,他們說要幫助豬八戒,說服悟空答應縮短投資天數,老師隨即拋出問題:簽訂多少天的合同,八戒與悟空都比較合適?十五天?二十天?二十五天。老師讓學生兩人一組,計算15 天、20 天、25天的收、支總額,從中發(fā)現從第25 天起,八戒返還的總額大于悟空的投資了。這樣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去思考消化新知識,讓學生發(fā)現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問題,針對自己的問題,養(yǎng)成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的問題意識。
職教的數學教師還要逐步教給學生正視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方法還要因人而異,一般說來,對意志弱、成績較差的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應從簡單的基礎的數學問題入手,引導他們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體驗,逐步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經了解發(fā)現,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在普遍存在這樣的擔心:一怕自己提出問題遭到同學的笑話;二怕自己提的問題水平太低;三怕讓老師覺得自己沒有好好聽講造成不會不懂。針對學生的種種擔心的想法,老師對待學生提出問題,無論質量如何?正確與否?都應該做出合理的評價,要做到有問必答,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勇氣和問題意識。
例如: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鼓勵和平等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不恰當或預設之外的問題時,教師首先應肯定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幫助學生消除心中的顧慮,然后再積極啟發(fā)其思維,幫助引導指正其思維的方向。同時還應將其他學生吸引過來,在同學們的爭議中不斷完善答案,讓學生從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大家共同關注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首先,教師一方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端正態(tài)度,打破師道尊嚴的禁錮。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答不上來,有失威嚴,丟了面子;或者怕打亂教學授課進度的顧慮。要坦然面對學生的“質疑”,重視保護學生認知過程中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筆者知道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非都有意義,尤其職業(yè)學校學生受自律性不強的影響,經常會“搗亂”“起哄”“不著邊際”,但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本身是思想和思維成長的過程,作為教師務必善于捕捉接納和利用。
其次,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新知、重難點外,絕不能忽視備學生。學生對新知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以及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提出并解決問題,作為教師對此一定要有預設,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的進階思維模式的過程。
第三,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教師要重視學生去經歷提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生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當學生“提問題”的量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會有較大的提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拓展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面,努力提高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發(fā)現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習慣,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彼此促進和成就對方。
教學說到底就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主動參與探究的動力,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重要修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組織引導,讓學生產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內驅力,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問題意識都應該成為一種伴隨一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