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第四中學,河北 衡水 053700)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文化價值日趨多元化,這也對中學生價值觀取向的選擇和認同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現代中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較為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中,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煉,他們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但相當一部分人集體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心理素質較差。針對這種現狀,筆者認為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中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建立精神歸屬感尤為重要。使中學生從“小我”中走出來,把自我融合到國家的發(fā)展命運中,讓他們樂觀、自信,不易產生人際敏感、強迫、抑郁和焦慮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研究傳統(tǒng)文化時,要著重研究它和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因為在人類的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值得我們借鑒、吸收和弘揚的因素和內容,對人類社會繼往開來,保持可持續(xù)性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仁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謙和”是一種備受傳統(tǒng)思想推崇的處事之道,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用尊重、寬容、尊敬、謙讓的態(tài)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仁愛”與“禮讓”來營造和諧氛圍,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可有效避免因人際關系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用“中庸之道”來保持心理平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心理健康理論的一大貢獻。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集注》)用現代語言來解釋,“中庸”就是“適度”??磫栴}、處理事情都要全面客觀,不偏不倚,科學適度。在我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時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會讓自己的心態(tài)始終保持積極平衡的狀態(tài)。
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一開始就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所謂的“修身”,就是提高人們的德性,而“克己”則是控制自己的情感與欲望。實踐證明:很多的心理問題都來自意志的薄弱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靶奚怼迸c“克己”作為自我完善的雙翼,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是相互促進的:“修身”能提高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保證心理的平衡與健康;而積極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同樣會促進修身效果的提高。因此,“修身”與“克己”對于提高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詩經》以其鞭撻社會丑惡、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審視著人與人之間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感情;《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等名篇,更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表現了關心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斗爭精神。此后還先后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幾個文學藝術的發(fā)展高潮,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輝煌燦爛、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藝術,并以其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家庭是中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中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也是最根深蒂固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對中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造成影響。街道社區(qū)可以成立支持輔助家庭教育的指導中心,以社區(qū)為單位開展家長培訓,通過文學沙龍、經典誦讀、戲曲欣賞等活動,增強家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引發(fā)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和熱情,再通過家長影響中學生,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教育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傳播路徑,其能夠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深入貫徹到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學科和領域展開多樣化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進而不斷增強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信心。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力量,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目的、有計劃地向所有學生推進,將文化的傳播與具體的教育相互結合起來,增強其在我國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學校要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通過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參觀文化古跡等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通過對學生現狀分析,形成研究方案。學校選定必讀書目,如《弟子規(guī)》《論語》《三字經》《千字文》《大學》,按年級高低分配不同要求的經典,每日晨讀,由班主任或語文老師領讀??啥ㄆ诮M織競賽活動,逢孔子誕辰、讀書日必舉行相關活動,頒發(fā)獎勵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