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黎竹
高中階段的學習逐漸需要理解更多知識,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不能因為學生不感興趣或有畏難情緒而回避一些有深度或較難理解的文章。相反,應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重點教授此類文章,因為這些文章更能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發(fā)展成長?!赌脕碇髁x》就是這樣一篇值得深入教學,引發(fā)反思的經典課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一篇著名的駁論文,參考材料很多,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眾說紛紜。教學固然必須使學生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提高思維能力。
根據(jù)學生的學情,文章的特點,筆者明確了如下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并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實際問題。2.閱讀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寫作風格。《拿來主義》主要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tài)度而寫。今天面對開展文明對話,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消弭文明沖突的現(xiàn)實情境,我們還是可以從這篇雜文中吸收到不少思想營養(yǎng)的。這個教學目標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會,感悟文本,從而得出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學生處在發(fā)展之中,表明學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教師如果用恰當?shù)姆椒?,合理地引導學生,可以把學生身上潛在的多種能力激發(fā)出來,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進步、成長。
因為魯迅雜文內容較深,語言極具特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利用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思考。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寫“送去主義”的?三件事都著眼在一個什么字上面?作者區(qū)別“拋來”“拋給”兩個詞,為何這樣區(qū)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在問題情境的推動下,學生反復朗讀揣摩語言,對課文足夠熟悉之后才能對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同時用朗讀加上細讀幫助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在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學生,他們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潛力,應堅持“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這樣的觀點。
學生處于發(fā)展之中,還表明學生有追求進步的可能和需要。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陶行知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苯處煈浞掷媒滩?,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針對處于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人們對處于強勢的西方文化的錯誤態(tài)度,指出對待異質文化,要以“我”為主,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并提出了拿來以后,處置的原則和方式。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既深刻又犀利。課文是論述文化交流與繼承的經典文本。教學課文時,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學方法上以傳統(tǒng)的問答法以外,還應結合“學習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交流探究。教師需要做到的是適時加以點撥指導,啟發(fā)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包辦代替,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做主,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提供更多地參與機會,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動者,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課堂教學不能離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但在強調“合作、自主、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時,我們往往能在思想上認識到學生的重要性,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教師把教學過程變成訓練過程,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讓教師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只關注學生能否掌握零星的知識,獲得某項技能,培養(yǎng)某種能力以應對高考。事實上,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是處于發(fā)展過程的人,因此尚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中勢必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常常會犯一些在教師看來不可理解的錯誤。教師應該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證明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表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求全責備,應當幫助學生解決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走向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