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林霖 (商丘工學院教育與現(xiàn)代藝術學院)
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鋼琴技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鋼琴的演奏。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往往并非音樂類藝術生,因而在鋼琴演奏和學習方面是零基礎,學習鋼琴演奏對他們的難度更大。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包括學前教育的鋼琴課程在內的各個領域迎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方向。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鋼琴技能課程教學中,既能夠使傳統(tǒng)鋼琴教學脫離枯燥刻板的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互動。也能夠借助其優(yōu)勢,為課堂營造更高效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提供學習效率。
在現(xiàn)有的鋼琴技能課教學中,由于部分同學基礎薄弱甚至零基礎,而教師在教學中要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進度,因而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進行單一的內容教學。單一教學內容往往只包括課堂指定教材中的音樂素材,很少向外拓展。但教材中有所涉獵的內容,基本都是古典和浪漫主義的風格,不但與當前時代脫軌,也與學生日后工作所需要的音樂形式不一致。教學內容中現(xiàn)當代音樂作品的缺少,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學生在學習中音樂視野狹隘,工作中供選用的音樂形式受限。
現(xiàn)有學前教育鋼琴技能課程教師常用的教學形式,是在集體課教室中進行一對多的傳統(tǒng)式授課。這種授課形式中,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者,通過教師的口述或示范,根據(jù)多數(shù)學生綜合學習進度和能力進行教學。但由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人數(shù)的差異過于懸殊,教師往往難以照顧少數(shù)人的學習進度,如進度快的優(yōu)等生和進度較慢的后進生,也無法對所有人進行“一對一”的精細輔導。這種集體授課的形式,導致了差異性教學困難、授課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問題。在這樣的現(xiàn)狀和前提下,如何進行教學形式的改進,更大程度地保證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所有相關從業(yè)者共同面對的問題。
由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本專業(yè)前,并沒有學習過鋼琴相關技能,因此在開始進行鋼琴課程教學時,往往是從零基礎開始學習?;A薄弱帶來的問題體現(xiàn)在兩方面。
第一,鋼琴技能的學習對手指條件有所要求,盡管此時學生的手指力量和耐力條件較好,但在靈巧和可塑性方面,已經過了學習鋼琴的最佳年齡段,即4至6歲。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手指肌肉靈敏度不足,其進行精細動作的手指肌肉群也已經基本定型。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學生學習鋼琴技能。
第二,基本且必要的樂理基礎知識嚴重缺乏。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樂理知識和實際練習是兩大基本支柱。樂理知識在鋼琴課程學習中起到打好根基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鋼琴演奏的入門階段,具備良好的讀譜能力才能夠保證學生順利視奏,幫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和學習信心。在后期的鋼琴技能課程中,良好的樂理知識基礎將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教師還必須額外教授一些理論基礎知識。
1、利用課堂多媒體設備加深作品認識
鋼琴的演奏并非單純學習技巧,更需要學習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作背景等。只有深入全面地對作品進行了解,才能避免索然無味地機械彈奏,才能更富含表現(xiàn)力地學習與演奏。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為教學形式的改革帶來了更多可能。通過多媒體設備,如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在鋼琴技能課程中運用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如圖像、文字、動畫等形式,既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達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可以播放一些作品相關的音像資料等,來深化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認識和了解。
2、利用課堂多媒體設備彌補“一對多”授課不足
“一對多”授課的不足在于教師無法像“一對一”授課一樣,詳細地向每個學生展示彈奏技巧。但多媒體設備具有的直觀性能夠彌補這一不足。通過在屏幕上放映教師的示范彈奏過程,學生更能生動清晰地了解處理不同節(jié)奏型所需的不同奏法。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交融,學生有了更加直觀的學習感受和體驗,能夠增進學生對鋼琴技能學習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習鋼琴的樂趣。
3、利用學生自身設備解決識譜問題
除了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學生自備的設備也可以幫助拓展課堂形式。在手機如此普及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解決在識譜讀譜中遇到的問題。過去的教學形式中,往往是教師擔當解決學生識譜問題的角色,但這種形式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提問需求,尤其是性格內向害怕與老師交流的學生。利用手機app恰好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白R譜大師”等音樂類的app使學生能夠利用課下的碎片時間進行識譜練習和節(jié)奏練習,為課上的鋼琴技能學習打下基礎。
1、網絡課程平臺幫助學生課前自學
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這導致其學習課程的進度也有所差異。但在學前教育鋼琴技能課授課中,面對十幾個甚至更多學生的教師,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進度進行單獨輔導。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根據(jù)自身學習進度自行決定學習內容進度。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做到這一點,而網絡技術能夠提供幫助。課前,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具體教學內容,整合網絡課程資源制作高質量課件,并將其傳到在線網絡課程平臺上。這些課程資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其內容應包括理論知識、案例講解、演奏示范等,每節(jié)微課對應一個知識點,時間短內容精悍。
如此,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學習進度和能力,根據(jù)需求選擇合適的網絡課程學習,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擁有更開放的自主學習權和有效學習途徑。學習結束后,學生還能夠提交學習任務,記錄學習進度。一方面方便教師掌握學生學習進情況,另一方面方便學生自身查漏補缺,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正式課程。
2、網絡課程平臺幫助增強課上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有限的授課時間局限了授課內容,為確保課程進度只能犧牲學習效果。而網絡課程平臺提供了更新穎的教學形式,允許學生通過自學預習,掌握一些課程基礎內容。這樣就允許教師設計更豐富的課程內容,而不是刻板地教授技巧和基礎知識,也能夠給學生更多實踐和提升的機會,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接受度。
此外,網絡平臺還能夠記錄學生學習情況,豐富學生反饋渠道。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提問、發(fā)布測驗、發(fā)布問卷調查、發(fā)起學生討論等,以此來增強同學間和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討論案例并給出準備時間,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案例視頻進行討論和分析,發(fā)表對案例中演奏優(yōu)缺點的看法。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鍛煉表達能力,也能讓其“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3、網絡課程平臺幫助學生課后交流
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應當不只有課前預習和課上講授,還應包括課后師生間與同學間的交流。師生間交流,是指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可練習教師布置在網絡平臺上的拓展任務。教師則通過網絡課程平臺,對學生提出的疑惑進行解答,在課堂外延伸與學生的互動。此外,網絡課程平臺還能夠革新以往的不全面的成績評定,將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的活躍度和表現(xiàn)作為評價標準之一,使成績評價體系更為全面合理。
另外,學生間的交流可以借助短視頻app等網絡平臺來完成。與傳統(tǒng)鋼琴展演相比,利用app錄制學生的演奏并上傳,更具有便利性和廣泛傳播性。這些app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大眾、平等、互動性強的交流平臺,便于學生利用其了解同學的水平和學習程度,增強同學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可以錄制上傳自己的演奏作品,并在公眾號中觀看其他學生的演奏視頻。對不同班級、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作品進行展示,可以提升學生練習鋼琴技能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學習互動。
在鋼琴技能課程教學上緊跟時代,合理應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能夠改革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模式,彌補現(xiàn)有鋼琴技能課程授課的不足。更能夠有效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幫助鋼琴學習基礎薄弱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通過更豐富的途徑學習鋼琴演奏技能。學生擁有了更大的學習自主權,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有了更大掌控度,以此設計和調整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