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從《孟子滕文公下》所言的“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中,可以窺見楊朱思想在當時社會中所具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并沒有留下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后人只能通過其他書籍中一些簡短的語言來分析和了解這位可以與墨子比肩而立的思想家及其主要觀點。
楊朱出生于約公元前395年到公元前335年,關(guān)于他的出身,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楊朱出生于約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370年。楊朱姓楊,字子居,秦國人,有陽生、楊子、揚子取等稱呼。據(jù)史料記載,楊朱出生晚于墨翟而早于孟珂,因此其倡導的思想與成就離不開墨翟、孟珂等人的影響。
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楊朱的思想主張主要有“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等,而這些思想觀點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并且其也是楊朱學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
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封建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為學術(shù)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因此促進了當時文化思想的極大發(fā)展與繁榮。在這一時期,楊朱敢于在百家爭鳴中勇敢地發(fā)表自己思想見解,在這個時代中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與儒家和墨家分庭抗禮。但是隨著時代進步和發(fā)展,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后世的學者逐漸淡化了對楊朱學派的學習,我們僅能在一些民間書籍與口頭傳播中了解到部分楊朱學派及其思想觀點,但是這一學派淡出人們的視線不代表其沒有存在過,我們應當去深入、廣泛挖掘材料,對其想進行歸納、分析。
關(guān)于“貴己”一說,楊朱認為在這短短一生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貴重的,由于生活痛苦且不易,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有好好活著的勇氣。但是對于死亡來說,則是十分簡單的,不管皇族貴胄,抑或平民百姓,死都是平等且一樣的。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將生活中一切圍繞著生命進行,以自己為貴,不損害他人利益,也不能讓他人來損害自己的利益。
關(guān)于重生一說,楊朱認為人活在世間之中,有生就會有死,這是每個人必須經(jīng)歷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貴賤,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與思想意識來選擇活的方式。但是死亡卻有所不同,每個人離世后會化為烏有,不論是平民還是堯舜、商紂,不會因為地位、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
每一個人存活在世間上,都應該順應時間和事件的發(fā)展去生活,享受當下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去貪得無厭,幻想自己永遠得不到的東西,不要為了身外之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并且,我們應保持自然的純真本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摒棄對自己名譽有損的事物,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手中,并且爭取一切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去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楊朱的名實論出自《列子·楊朱篇》,文中通過論述,將名和實兩種關(guān)系分離開來進行論述。在楊朱眼中,名是虛偽的東西,且是人們自己思想意識中虛構(gòu)出來的,并不足以和自己的生命化為等號。為名而去損害自己的生命,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并且亦是對人性的無形束縛。楊朱認為名未必符合事實,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也并不一定依附于外界的名聲。
另一方面,楊朱肯定了當時君臣之禮、夫妻之禮等各種禮儀教條,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他還指出,禮儀不過是一個虛名,人們不應該過度地去追求個人的榮辱與利益,而是應該依照天性去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不可違背自然追求,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為公”,追求“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的生活狀態(tài)及理想境界。
并且在文章中,楊朱通過列舉管仲、堯、舜、禹等各種階層、階級的人物不同遭遇,證明社會中存在的種種黑暗,同時通過大量犀利的語言對社會上的不公進行揭露和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當時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再次,楊朱提出人們并不應通過扼殺生命等非法手段去獲取名利、地位,這些行為是非常不齒的,大眾應該保持自己的天性,樹立正確的丑惡觀念,以自然的態(tài)度去適應生活,處理人際關(guān)系,保持天性,使所有人都進入一個理想境界,即不損害自己利益,不損害他人利益,不損害國家利益。
先秦兩漢典籍中關(guān)于楊朱的文字記載較為罕見,因此就目前來看,業(yè)內(nèi)人士對于楊朱學派和楊朱思想的研究依舊處在皮毛中。楊朱號召我們應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向往自然,順著本心發(fā)展,追求公平,才能受到大眾的尊敬。不難發(fā)現(xiàn),楊朱的思想觀念其實是符合現(xiàn)在社會價值觀的,并且對當時思想形態(tài)的構(gòu)成也有著巨大的影響與推動作用。雖然楊朱的思想在那個時代中,猶如絢麗的煙火一般綻放之后,就歸于平凡,但是他的精神會在道家著作留下,也會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刻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