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鞍山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寬容并加強合作。
二戰(zhàn)后,國際理解教育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推動下在全世界開展起來,美國、英國等國均在教育各個階段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在各級學校課程中引入包括國際層面的真正公民意識教育;特別注意文化、發(fā)展的問題和每個民族的歷史以及聯(lián)合國和國際機構的作用;同時加強外語教學,以便更深刻理解它國文化。斯坦福大學是國際理解教育實施的領路人,現(xiàn)已建立起集課程體系、系列講座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為一身的國際理解教育體系,通過各類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活動在校園內外的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南洋理工大學在國際化背景下推行“全球浸濡計劃”,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5C特質。通過10年與30多個國家高校及企業(yè)的合作,學生獲得交流和實習的機會,國際理解和跨文化能力顯著提高。
我國對國際理解教育的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學者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積極行動,北京師范大學姜英敏2008年開設國際理解教育課程。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边@是我國在國家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要求各級各類教育要積極推進國際理解教育。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開展和漢語國際教育的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到中國,中國社會的多元文化特點日益明顯。能否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保持中國特色文化,讓國際友人了解中國道路,能求同存異和諧共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而國際理解教育正是這座橋梁。北京、杭州、青島、無錫等地的中小學在研發(fā)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展國際交流、組織實踐活動等方面都做了積極實踐。2016年制定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在社會參與下面的責任擔當中提出國際理解的重點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2016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相關制度,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項目,積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
高校倡導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注重留學生教育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已經到來。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多元文化和教育資源,發(fā)揮其雙向帶動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對內通過發(fā)揮國際學生的語言和文化帶動力豐富所在學校、城市的國際化氛圍、拓展中國學生和市民的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培育知華友華的國際友人,講好中國故事。
為切實提高中外學生的國際意識,擴展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結合本地區(qū)及學校自身特點,本文倡導從研究校本課程入手推動國際理解教育啟動?!爸型獯髮W生多元文化互動”模式是指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的特點,即同時面向中外學生開設國際課堂,以英漢雙語作為授課語言,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課程+講座+實踐活動+社會服務”的課程內容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課程+講座+實踐活動+社會服務”的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各種語言類課程及涵蓋地域知識、國際問題、服務類等知識;講座內容可涵蓋國際熱點問題討論、人文知識與思想共享等,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經驗交流;實踐活動主要包括“一帶一路”人文、地域文化考察、國際文化推廣等;通過擔任國際漢語教育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服務社會的活動培養(yǎng)中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中外大學生多元文化互動” 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將培養(yǎng)中華民族自豪感與世界公民意識相結合,即可作為通識選修課亦可作為獨立的學生跨文化素質培訓項目供中外學生選擇。
一是整合中外、校內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實現(xiàn)學科融合,建立校本課程大綱。二是打造高素質教學團隊,有計劃組織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相關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認知能力和教學方法。三是注重實踐、教學相長和教研結合,在實踐中做研究,總結反饋并不斷改進。(基金項目:鞍山師范學院教師科學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留學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以漢語國際推廣為視角”,項目編號為18kyxm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