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涵
(福建省仙游縣壩下中心小學,福建仙游 351256)
當前,小學語文正面臨著從教育時代轉向學習時代、從知識時代轉向素養(yǎng)時代,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提煉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從認知輸入、認知加工到認知輸出,進行更完整的認知教學。讀思達教學法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教學方法,也是近年來教育領域著重研究的一個教學方法。語文教學的各個模塊與讀思達教學法相對應,針對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存在的理解能力較差、感悟能力不足、分析能力不高等問題,教師可以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有效解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思達教學法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主動學習語文、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記憶能力和應用能力。
讀思達,即閱讀、思考和表達,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通用式教學方法,讀思達有通用的表達公式,即學科學習(教學)=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閱讀、思考和表達是三個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和流程,經(jīng)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并完成學習后,知識才能夠轉化為素養(yǎng)。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角色立場,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確定學習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方法。
1.閱讀
讀思達的基礎是閱讀,學生具備閱讀能力才能夠學習知識和技能。所以,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教師要從指導學生閱讀開始,為學生提供思路,讓學生盡可能地進行有效率的閱讀。
2.思考
閱讀之后即為思考,學生需要對讀取到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總結出閱讀內容材料中可摘取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為自己的表達奠定一定的思維基礎。
3.表達
表達是將閱讀和思考的內容及觀點進行邏輯清晰、語言優(yōu)美的表述,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的過程[1]。但是,讀思達中的表達不是單純地講述,而是經(jīng)過語言和邏輯加工的闡述,教師需要側重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將閱讀和思考后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
基于學生立場,運用讀思達教學法開展閱讀教學,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思考的方式。當前小學生尤其是中年段的小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相對較低,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在讀思達教學法的指導下,學生需要在閱讀材料后進行自主思考和分析,全方位地考慮閱讀內容的核心思想和傳達意義,這有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思考方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小學語文教師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少關注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效率不高。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應用讀思達教學法開展閱讀教學,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構建邏輯,提高閱讀效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使閱讀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需要通過“表達”表現(xiàn)出來,應用讀思達教學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他們會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因此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2]。
1.閱讀教學中的識字教學問題
識字教學也稱字詞教學,字詞的書面含義是閱讀教學中最基礎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每講授一篇課文,教師都會進行識字教學,但是學生讀課文時常常會出現(xiàn)讀不準字音的情況,教師不得不進行糾正,不僅耽誤了時間,還會影響學生閱讀理解的效果,甚至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這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先閱讀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但是對于材料中的生字、生詞,學生不一定能夠讀懂,與學生實際情況并不符合[3]。
2.讀思達教學法解決閱讀教學中識字教學的問題
什么是讀思達教學法基于學生立場的識字教學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讀思達教學法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分析識字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一篇課文中不認識或者讀不準確的字詞,才是需要重點學習的字詞。但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字詞不等于教材中規(guī)定的字詞,兩者不會完全相同。那么,教師怎么了解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哪些字詞呢?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課文,畫出不認識和讀不準的字詞,并逐一寫到黑板上或者提出來。那教材規(guī)定的字詞怎么辦?教師可以適時提出來。例如,《鹿角和鹿腿》一課,教材規(guī)定教的字詞是“勻稱、不禁、皺眉、抱怨、逼近、撒開、掙脫”,而有的學生不知道“著急”“倒映”和“倒影”怎么讀。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認識和讀不準的字,同桌互相教認,同桌都不認識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所寫組織字詞教學,并通過大屏幕展示教材規(guī)定認識的字詞,檢查學生的認讀情況,視情況而教。這樣的識字教學既是教學生需要學習的字詞,又是教材規(guī)定教的字詞,這就是站在學生立場的識字教學。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課堂學習氣氛輕松,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4]。
1.初讀感知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讀即第一次閱讀,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通常會讓學生先通讀課文,使他們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理解故事的梗概。初讀之后,教師會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并給各個分段內容擬一個小標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錯將個別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當成整體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全班學生中只有一部分或者個別優(yōu)秀學生完成了這個學習任務,整體課文內容的感知并沒有落實到位,這是由教師教學立場錯誤導致的。
2.讀思達教學法基于學生立場的初讀感知實踐
教師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課文寫了什么故事,盡量用課文中的詞完成下面的填空(提示,讀課文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然后共同完成填空)。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只鹿原來十分( )自己美麗的角,而( )四條腿長得難看。后來當獅子向他撲來時,兩只美麗的角卻讓他( ),而難看的腿幫他( )。
運用讀思達教學法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初讀課文,這實際上是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而用課文中的詞語填空是“引”,引導能使學生自己完成閱讀。讀思達教學法采用問答題的形式讓學生從低級認知目標(記憶、理解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轉為高級認知目標(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讓學生先閱讀知識點,思考問題后尋找答案,并互相討論和表述,有效訓練了學生閱讀、思考、表達能力[5]。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讀思達教學法,主要是讓學生多讀、多思、多感悟,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從閱讀材料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展開教學,除了讓學生有興趣讀、愿意讀外,還要求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故事蘊含的道理,并抓住閱讀材料中人物或者主題的特點[6]。
閱讀理解:快速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小鹿的話,試著讀一讀,你能讀出不同的語氣嗎?小組內討論,小鹿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從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在課文的最后寫出你明白的道理。
鹿跑到一條小溪邊,停下腳步,一邊喘氣,一邊休息。他嘆了口氣,說:“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 )
讀思達教學法主張關注學生的需要,不斷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不僅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因此,教師要巧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學習能力[7]。
綜上所述,運用讀思達教學法來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符合閱讀教學各個模塊的教學需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繼續(xù)探討這一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情況,使其作用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