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附屬高中 李 滿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主要包含任務設計、任務實施、任務評價三個階段,教師在具體執(zhí)行這個教學模式時,需要厘清其基本流程,設計教學推進策略,展開教學反思,確保任務驅動教學的順利推進。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引入任務驅動模式,其適合度更高,學生接受任務、執(zhí)行任務更為順暢,并在任務操作過程中內化學科認知。任務驅動增加教學靈活性,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具有更高的教學適配性,其應用價值更為廣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流程包括任務設計、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等階段,厘清其模式構建規(guī)律,以便展開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組織。
所謂任務驅動,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在問題動機驅動下,通過自主探索和團隊合作的學習,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引發(fā)學生展開學習實踐的活動。在地理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相關任務進行預設,要體現(xiàn)任務的系統(tǒng)性,為學生順利進入任務執(zhí)行階段做好充分準備。高中學生有一定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師在任務設計時,需要做好充分的調查,以提升任務設計的契合性。學生學力基礎、學科悟性、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教師要在任務內容選擇、任務難度設計、任務關涉范圍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生投放適合的驅動任務,確保地理學科教學的順利推進。
任務設定之后,教學進入執(zhí)行階段 ,教師在任務下達、任務組織、任務指導、任務調度等方面要做出積極探索,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之中,在團隊組織、任務討論、實踐探索等方面逐漸達成共識。任務驅動實施主要包括幾個階段:任務呈現(xiàn)、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呈現(xiàn)時,教師要做出必要的提示,讓學生對任務內容有更清晰的把握;任務分析時,教師要適時介入,對任務組成和執(zhí)行關鍵問題展開對話交流,為學生提供技術服務;任務完成,需要有一定的總結,如果有必要,還要讓學生做出報告。實施任務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教師要給予更多指導,確保任務執(zhí)行順利進行。
任務完成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定性評價,對學生執(zhí)行任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歸結和討論。學生也需要做出歸結和評價,對執(zhí)行的任務過程進行價值評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梳理,更好地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并在不斷改進學習中找到出路。教師以任務完成進行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任務完成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學習表現(xiàn),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等更多指標進行評價,以便做出積極的回饋,給學生提供更多有力的幫助。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推進策略設計時,教師要注意結合具體學情展開,整合任務資源、組建任務團隊、優(yōu)化任務指導,以提升任務驅動教學效率。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啟動后,教師要推出一些必要的教學應對策略。整合任務資源,這是任務驅動教學需要重點面對的問題。任務設計需要占有豐富資源信息,教師要深潛教材之中,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發(fā)掘,找到任務設計的切入點。為提升任務契合性,教師還要對學生學力基礎和生活認知實際做出客觀評估,為任務設計提供重要參數(shù)。
整合任務資源,教師需要有統(tǒng)籌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處理,對學生學力基礎做出科學評估。如:教學《人口的空間變化》,教師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為學生設定了學習任務: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類型,人口遷移的意義,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在這個任務設計中,教師先從概念角度下手,要求學生具體掌握人口概念和主要類型,然后從社會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要求學生對人口遷移現(xiàn)象和制約因素展開具體分析,進而掌握人口的空間變化等內容。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順利進入到學習互動環(huán)節(jié),并形成系統(tǒng)性學習認知。從教師任務設計情況能夠看出,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贏得學習的主動權。
任務驅動大多需要團隊的支持,教師在引導學生組建任務團隊時,不妨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團隊的凝合力。在團隊組建時,要有不同組合設計,教師要做出客觀評估,給學生提出更多建議,確保團隊組建的合理性。團隊要有良好的組織結構,這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課,教師給學生設計的任務是:了解重要概念,環(huán)境承載量、環(huán)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理解我國環(huán)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運用推理手段找出環(huán)境承載力、環(huán)境人口容量之間的關系;利用地圖解讀分析,了解我國環(huán)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計。因為任務比較多,教師要求學生自行成立4—6 人合作團隊,通過具體分工,對應相關任務。學生快速做出回應,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教師跟進組織和指導,確保每一個小組都能夠順利展開任務操作。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針對任務量做出組團設計,為學生執(zhí)行任務提供更多支持。
任務下達后,教師要給學生做必要的講解:對任務的要求、執(zhí)行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必要的提醒,讓更多學生都能順利進入任務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同時,教師要適時作出提示,讓學生深度理解任務的內涵,對學習方法做出調整,對學習合作研究方式做出改進,都能夠確保任務的順利執(zhí)行。
如:《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課,教師為學生設計的任務是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個功能區(qū)的形成及區(qū)位特征,學生對任務內容進行集中解析,并積極尋找實例,利用相關概念解讀知識,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為確保任務活動順利推進,教師針對學生實際需要做出必要的指導:閱讀教材內容,深入研究地圖,結合案例展開深入分析,城市功能區(qū)劃分執(zhí)行什么樣的標準?這些功能區(qū)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集體討論,很快就完成了探索任務。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具體執(zhí)行階段,要巧妙運用任務進行激趣調度,利用任務導學,自然形成嶄新教學成長點。
地理學科教學中植入任務內容,教師需要巧妙利用這些任務進行教學設計和調度,讓任務成為一種促學的方法,這樣可以獲得一舉多得的結果。地理任務呈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對地理任務進行靈活設計,甚至可以將任務融入活動之中。實地觀察、媒體調查、社會實踐、競賽游戲等,都可能成為任務的載體,學生對這些任務具有更高接受度,其激發(fā)效果會更為顯著。
如:《城市化》一課,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為學生投放了任務:城市要拓寬空間,而一些老城區(qū)建筑帶有歷史文化痕跡,很多建筑屬于文化遺產,該不該拆除這些建筑呢?城郊有森林,是不是也需要為城市化建設讓路呢?針對這些問題作出集體研討,寫出個性觀點報告。教師任務發(fā)布后,課堂頓時熱烈起來。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并不陌生,自然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教師組織學生深入研究交流互動,逐漸達成共識。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現(xiàn)實問題做任務,引發(fā)學生熱議,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起到激趣助學的作用。
導學是任務驅動的最普遍的應用。教師在任務設計、任務投放、任務調度時,為其賦予更多導學使命,這是對任務驅動的延伸性設計。特別是帶有問題屬性的任務,具有更豐富的導學功能,教師合理運用這些任務進行教學引導,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研究之中。
在教《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時,教師先為學生投放一些農業(yè)區(qū)位選擇問題:圍湖造田、伐木種地、高原種植水稻,這些做法都是不合適的,違反了區(qū)位選擇規(guī)律,針對這些現(xiàn)象,具體分析農業(yè)區(qū)位制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容易產生變化?需要列舉一些實例進行印證說明。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搜集相關資料,做出具體分析,利用實例支持論證,獲得不錯的學習效果。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學科認知,還培養(yǎng)了生活學習習慣,這對全面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長有重要幫助。
任務本身就是一種訓練手段,教師利用任務進行拓展操作,無疑能夠為地理課堂教學提供更多實踐功能。特別是一些實踐性的任務,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對接生活認知展開具體探索和學習,這個操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實踐。教師對任務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做出對應設計,能夠將學生帶入生活實踐之中。
如:教《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與區(qū)位選擇》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掌握了工業(yè)區(qū)位相關概念,然后設計延伸性訓練任務:自行組建小團隊,深入生活,對當?shù)毓I(yè)區(qū)位選擇情況做深入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學生接受這個任務后,開始了具體的調查準備工作,并快速組建了調查團隊,設計了調查程序。教師為學生設計實踐性任務,其目的是讓學生進入到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實地調查,形成學科認知基礎。任務讓地理學習立體化了,讓學生學習體驗鮮活起來,這也是學科教學的現(xiàn)實訴求。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入實踐階段,教師要對教學流程、教學執(zhí)行、教學評估等多個制約因素展開客觀評價,以便做出適合的教學應對,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助動力,確保地理學習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狀態(tài),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任務驅動與地理學科教學高度契合,教學應用前景更為廣泛,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其教學價值,給予更廣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