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相國廟街小學 郝進菲
生本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浸潤在民主、平等、和諧、激勵的人文氛圍中。因此,教師要轉(zhuǎn)換角色,與學生一起構建“學習互助共同體”,引領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甚至是新知識的創(chuàng)生者;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具個性的見解、觀點、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源動力。然而,有些生本課堂卻出現(xiàn)了教師缺位,表面“繁榮”,內(nèi)里“蕭條”,缺乏生成的低效現(xiàn)象。
一是角色定位不準。一些教師認為:要生本,就要“閉嘴”,放手,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上不能多說,否則就沒有“高度尊重學生”。因此,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做“甩手掌柜”,推脫后縮,導致課堂低效。殊不知,生本課堂上教師雖然是隱身的,但是有力量的隱性存在,仍需要發(fā)揮作用。
二是教學能力欠缺。有些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低下,對于生本課堂的教學節(jié)奏、教學生成、學生活動不能合理調(diào)控,學生交流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時時切入,進行引領,以至課堂走向偏差,教學目標不能有效達成。
三是應變能力不足。有些教師理論修養(yǎng)不夠,或教學經(jīng)驗不足,缺乏臨場應變能力,不善于根據(jù)學生實際、教學需要處理課堂突發(fā)問題,從而實現(xiàn)適時生成。
四是關注學生不夠。一些有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了師本課堂,習慣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亦步亦趨,對于生本課堂頗不適應,隱身在課堂里,卻不知如何關注學生,關注些什么。
王榮生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服務于學生,這是真理。但教師的服務不等同于飯店的服務員。學生是獨立的主體,處于學的地位;教師服務于學生,處于教的位置。隱身在生本課堂的教師仍需要發(fā)揮其不可或缺的引領作用。生本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在師生共同構成的“學習共同體”中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參與學習過程,與學生合作探究新知識,必要時給予適時引導。因此教師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更加投入地傾聽,更加大膽地示范,精準地找到切入點,準確點撥。在學生“一知半解”時,在學生“欲說無言”處,在學生“各執(zhí)己見”處,在學生“舉步維艱”時,在學生“自以為是”處,切入點撥。教師要“點”得正,要切中要點,正中下懷;要“點”得當,要一針見血,一語破的;要點得巧,點得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要“點”得妙,點得學生怦然心動,浮想聯(lián)翩,妙不可言。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點”出學生的聰明才智。如此,才能調(diào)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
1.做自覺的閱讀者。教師應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就是深厚的學養(yǎng),就是為師的底氣。深厚的學養(yǎng)怎么來?需要持久廣泛地閱讀。讀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書,豐富專業(yè)知識;讀教育名著,與名師大家對話,以學者為師,學習名師大家投身教育事業(yè),不計得失情懷,學習用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讀哲學、史學、科學……豐富認知圖式,學習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觀察世界的視角。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內(nèi)化學習內(nèi)容,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轉(zhuǎn)化為專業(yè)素養(yǎng),形成教育智慧。
2.做積極的反思者。葉瀾教授的“在新基礎教育中教師是反思者”和于漪老師的“三個關注,兩次反思”都證明了反思對教師成長和促進教學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做經(jīng)驗與理念的反思,又要做教學設計與實踐的反思。經(jīng)驗與理念反思可依據(jù)教學設計文本進行,主要反思教學設計所運用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理念是否與時俱進,是否切合學生實際;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否符合學段目標,表述是否具體準確,利于達成;教法、學法、方法是否科學、恰當,有利于學生獲得發(fā)展。設計與實踐反思借助教學視頻回放或教學實錄進行,要針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進行反思。反思教學行為是否能夠以學生為本,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是探究式、自主式,學習狀態(tài)是否積極主動,還需要怎樣進一步引導;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目標是否有效達成,課堂上是否有動態(tài)生成。完成兩次反思后,進行對比,梳理、總結出教前與教后反思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與差異,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教學。
3.做敏銳的敘述者。教育生活是多彩、鮮活的,教師是教育生活的親歷者。每天或振奮,或激動,或不安,或驚喜等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寶貴的財富。教師要保持教育者的敏銳,做有心人,寫“教育敘事”,錄制教學視頻。用文字、影像等形式記錄日常教學活動中的精彩瞬間,或“敗筆”之處,分享給同事、伙伴,征求大家的點評意見,融會貫通,形成文本或視頻,以此記錄成長,讓平凡的日常教學閃爍智慧的靈光。
4.做主動的研究者。教師專業(yè)成長要靠教育科研,科研能助力教師形成獨特的教學理念??蒲姓n題源于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平時要在教學反思中記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梳理、整合、提煉,形成科研課題。然后,在大量文獻閱讀的基礎上,運用科學、嚴謹?shù)姆椒ㄕ归_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習用數(shù)據(jù)解釋現(xiàn)象,用理論表達實踐,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
1.嘗試課程再造?!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校、本班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課程再造,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難以完全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的不足。在課程再造過程中重構和思考,可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課程價值和課程觀,使自己和學生都成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2.進行行動研究。專業(yè)自主是教師解放的本質(zhì),而教學行動研究是使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自主、獲得解放的主要的途徑。教師本身就是行動者,具有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建議廣大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開展教學,以研究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以研究者科學嚴謹?shù)木癫粩嘣O計、創(chuàng)造、實踐新的教學方案,不斷反思成敗得失,不斷優(yōu)化、改進教學行為。
3.開展課例研修。以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研究的對象,以此為研修的起點。把解決“問題”作為研修的任務和直接目標。問題有大有小、互相關聯(lián),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提出課例研修的“主題”,將“主題”進行分解,又可以提煉出研修專題,以“小課題”的形式研究解決?!皢栴}——主題——專題——課題”課例研修體系,是錘煉教學能力的好路徑。
4.參加教學展示、研討。于漪老師強調(diào),優(yōu)秀教師都是在課堂教學的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從實際操作層面看,教學觀摩、教學研討、教學大賽是最常見、最便捷的研修方式。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學展示、研討等活動,在此過程中踐行或表達自己想法,與同行切磋、互鑒,共同成長。
5.建設“同僚性”研修文化。同伴互助是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與同伴共建親和與合作的“同僚性”校本研修文化。在研討中,以“不凝練”“不歸納”作為原則,實現(xiàn)民主型探討,在探討中進行思維碰撞,甚至是頭腦風暴;課例研究以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為中心,更多關注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的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