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花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古詩詞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語文的重點。古詩詞教學肩負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的重任。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難度加大,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師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群文閱讀是圍繞特定主題而開展的多篇幅閱讀活動。群文閱讀不僅可以改變閱讀的結構和形式,還可以改善閱讀教學的效果。為此,許多教師都提倡用群文閱讀助力古詩詞教學。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借助群文閱讀為古詩詞教學加油助力呢?
群文閱讀的概念最早于2008年提出,議題、選文、集體建構、共識,是群文閱讀的幾大要素。其中,議題是群文閱讀的關鍵,也是群文閱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群文閱讀的議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議題可以是觀念,也可以是問題和現(xiàn)象。群文閱讀的議題可以由教師選定,也可以由師生一起商討確定。凡是內涵豐富、充滿吸引力、具有學習價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選題,都可以當作群文閱讀的議題。選文,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給學生的閱讀素材。在群文閱讀中,大多是開展文本閱讀活動,選文質量會給群文閱讀效果帶來直接影響[1]。所以,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必須根據學情,有針對性地篩選、確定議題,明確想要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獲得什么。然后,圍繞議題萃取文本,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
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時,由于這首古詩是典型的歌行體詩歌,教師可以從文體知識方面入手,以“歌行體古詩語言藝術的音樂美”為議題,以品味古詩的語言藝術和詩歌意境為目的開展群文閱讀。然后,結合群文閱讀的議題,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歌行體古詩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開展集體學習,開展群文閱讀。這樣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圍繞特定的議題萃取文本,開展群文閱讀,可以避免課堂失控、無序等問題產生,進而提升群文閱讀的成效。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主張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權利,也要引導學生汲取他人智慧,使學生在群體環(huán)境中發(fā)展能力。群文閱讀不是簡單的多篇文章組合閱讀,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討論,使學生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認知建構。進一步來說,群文閱讀是一個在文本整合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審美方面集體建構的過程。在群文閱讀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師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有效互動。
例如,在教學蘇軾的《定風波》一詩時,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將群文閱讀的素材串聯(lián)起來,渲染濃郁的文化氛圍: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大家,他不僅詩、詞、文造詣一流,而且在賦、書法、繪畫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超然豁達,隨緣自適,雖多次被貶,但他的詩文卻始終率性自然,充滿慈悲樂觀的情懷。他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但是,我們從其在密州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詩中,可以感受到他渴望報效朝廷的豪情壯志。后來,他又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但是,通過其在黃州時所作的《赤壁賦》,我們仍可以感受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持身思想。從《定風波》一詞中,我們可以體會作者泰然、曠達、自得的心境。他,就是蘇軾。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之前學過的蘇軾的作品分類(愛國許國、思鄉(xiāng)懷人、懷古詠史、愛情等),并讓學生從“超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樂觀自信的信念”“儒道佛對蘇軾的影響”等方面選擇議題和文本,展開小組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理解蘇軾作品的典范性和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群文閱讀是在主題明確的基礎上,由淺入深逐步深入的系列式閱讀。群文閱讀的主題雖然可以是一個議題,也可以是多個議題,但是,即便是相同的議題學生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不過,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他們的個性、想法都有所不同。要想使學生的思維達成一致,必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抓住有趣的點,為學生交流、互動提供平臺,讓學生通過探討、研究求同存異,提高思想境界。
例如,在學習李商隱的《錦瑟》一詩時,我們知道,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是一首借瑟隱題的無題詩。關于這首古詩的性質,古往今來,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學生說它是愛情詩,有的學生說它是政治詩,有的學生說它是悼亡詩。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將李商隱的《無題》(愛情詩)、《隨師東》(政治詩)和《正月崇讓宅》(悼亡詩)匯聚到一起,指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并讓學生在詩歌誦讀的基礎上,從細微處著手,品味、思考和討論《錦瑟》一詩的情感與深沉意蘊,讓學生在思想交鋒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觀點,對學生存在的不同意見開展相應的討論活動,在學生對古詩詞情感和內涵認識一致的同時,鼓勵學生保持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體會寫下來。這樣從大處著手,將誦、思、品、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循序而讀,溝通交流,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促使學生知識遷移,讓學生有獨特的感悟。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古詩詞閱讀量有著一定的要求,對學生古詩文的學習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古詩詞,開展深層次的研讀活動,掌握古詩詞的內涵。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實際情況,加強古詩詞閱讀活動,符合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要求。但是,我國古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想讓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浸潤心靈,需要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群文閱讀,要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并為學生古詩詞學習開辟天地,提供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教學《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時,教師可以“李清照詩作之心境分析”為議題,讓學生以時間為線,選取李清照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分析其心境和思想情感,并借助一些素材,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感受大環(huán)境對詩人詩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了豐富學生的積累,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早讀時間背誦和默寫李清照的古詩詞,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與經典對話”的閱讀成果展示和分享活動,以活動為平臺鍛煉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此同時,讓學生摘抄其詩詞名句,并引導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古詩詞名句用到寫作中去,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改變學生讀書少的現(xiàn)狀。
群文閱讀是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情,明確教學目標,篩選合適的議題,并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積累閱讀經驗和古詩詞知識,達到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