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小艾
“孩子總喜歡摸著我的肚子睡覺,還要趴在我肚子上,半夜哼唧哼唧找媽媽,摸不到肚子就一直摸,摸到了就安心地睡了,你說這是不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啊?”
昨晚10 點多,表妹發(fā)微信問我,言語中充滿了焦慮。
她說全職媽媽兩年,自從上班以后最怕的就是聽見別人說“你家孩子好像缺少安全感”。昨天跟同事說起孩子的這些“小癖好”,同事來了一句“是不是你家娃缺乏安全感才這樣”,她當(dāng)時又擔(dān)心又愧疚,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因為自己突然上班才這樣。
晚上哄睡的時候,她故意不讓孩子摸,孩子一摸,她就把孩子的手拿開,孩子更來勁兒了,使勁兒往她身上撲,她就沖著孩子吼了兩聲,嚇得孩子哇哇大哭。
我問表妹,“上班前孩子有這種摸肚子的行為嗎?”她說:“也會摸,還會跟爸爸一起摸,就像玩游戲似的。”我說:“那孩子睡覺摸肚子,可能就是一種習(xí)慣啊,一種跟爸爸媽媽親密互動的方式啊?!睂τ诒砻脕碚f,她跟孩子的相處模式發(fā)生了變化,不能一天24 小時待在孩子身邊,可對于孩子來說,她還是一如既往地在睡前摸媽媽的肚子啊。
只是可能因為白天見不到媽媽,晚上在跟媽媽做這種親密互動的時候,時間比以前更久。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強調(diào)安全感,讓很多家長對“安全感”充滿了期待和敬畏,但不要輕易地就去給一個孩子下結(jié)論:這種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行為,不僅摸肚子、摸胳膊、摸乳房,還會揪耳朵、揪頭發(fā),有的不僅迷戀媽媽的身體,還迷戀小毯子、小玩偶。那孩子究竟為什么會有這種“小癖好”呢?
“戀物”的確是一種尋求安全感、踏實感的方式,但從兒童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這個“小癖好”也是一種走向獨立的積極方法,是孩子的一種成長方式。
我家女兒有段時間很喜歡抱著我的睡衣睡覺。女兒20 個月的時候,我給她斷奶了,還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shè),我們算是自然離乳,可就在斷奶的同時,她喜歡上了抱著我的睡衣睡覺。晚上摟著她睡的時候,她會摸著我的乳房睡覺,白天我不在家里,中午午休的時候她就抱著我的睡衣睡覺。
兒童心理學(xué)大師溫尼科特提到一個“過渡性客體”的概念。在孩子的心中,這個“客體”代表的就是媽媽,它可以是媽媽的乳房、肚子,也可以是柔軟的被子、睡衣、毛茸茸的玩具。這些過渡性的客體,是孩子主動去發(fā)現(xiàn)的,不管是帶著媽媽的味道,還是摸起來跟媽媽一樣柔軟,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正如李群鋒老師在《兒童行為心理學(xué)》中所說的那樣,媽媽不可能24 小時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當(dāng)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會從一些相關(guān)的物品上去尋求一份依戀,有助于孩子從“完全依戀”的狀態(tài)慢慢過渡到“完全獨立”的狀態(tài)。
有個媽媽說,她在懷二胎的時候,怕女兒晚上睡覺不小心踢到自己的肚子,就讓老公和女兒去另一個房間睡,女兒就開始喜歡摸爸爸的肚子,說爸爸的肚子跟媽媽的一樣軟,還說等當(dāng)了姐姐就不摸了。
果然,弟弟出生以后,女兒就不再摸爸爸肚子了,某種程度上,是爸爸的肚子幫著女兒度過了媽媽的“二胎懷孕期”。其實,當(dāng)孩子尋找媽媽的味道,用乳房、肚子、胳膊、睡衣、毯子等來代替媽媽時,也說明媽媽的愛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了孩子的心里。
通常情況下,孩子迷戀乳房、肚子……的情況,會出現(xiàn)在2 歲左右。到6 歲左右隨著孩子的成長,以及人際關(guān)系的拓展,這種情況會慢慢地消失,不需要家長過度地干預(yù)。
剛斷奶的時候,我女兒喜歡抱著我的睡衣睡覺,等去了幼兒園,她很快就可以自己獨立入睡,不需要我的睡衣了。但是當(dāng)這個“小癖好”影響了日常的作息生活,或者孩子對這種“小癖好”的迷戀達(dá)到了一種極端的程度,那就需要適度地糾正了。
網(wǎng)友“小芒果”提到,4 歲的兒子睡覺的時候喜歡揪她的耳朵,她就想了個辦法,就是跟兒子約定“睡覺流程”,完成4 個小任務(wù):10 分鐘線上英語、刷牙、洗澡、3 個睡前小故事。
把孩子睡覺跟揪耳朵這件事的聯(lián)系弱化,同時把孩子的注意力慢慢轉(zhuǎn)移到這4 個小任務(wù)上。時間長了,孩子揪耳朵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孩子的一些好習(xí)慣,需要在父母有意識的引導(dǎo)下培養(yǎng)。
很多媽媽不喜歡孩子的這些“小癖好”,卻不知道該怎么跟孩子說,往往忍到無法忍受的時候沖這孩子大吼大叫,反而事與愿違。
周末聚餐的時候,同事家女兒大庭廣眾之下就掀開媽媽的衣服,搞得同事特別尷尬,當(dāng)場就訓(xùn)斥了孩子。后來,同事說孩子在家里經(jīng)常這樣,但覺得在家里不要緊就沒有“糾正”,沒想到孩子在公共場合也這樣。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懂事,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并提出一些建議。比如你可以說:“這里是媽媽的隱私,在臥室可以,但在公共場合不可以給別人看哦?!薄澳氵@樣摸媽媽,媽媽覺得不舒服,喜歡媽媽可以給媽媽一個小愛心,或者親親媽媽。”用比心、抱抱、親親、手拉手等親密的聯(lián)結(jié)方式,來替代這些小癖好,孩子會適應(yīng)得很好。
心理學(xué)家李雪曾經(jīng)寫過:“孩子無須刻意培養(yǎng),給予充足的愛,放任孩子自由發(fā)展,他就會展現(xiàn)無限的可能性?!碑?dāng)孩子出現(xiàn)摸乳房、摸肚子、揪耳朵等“小癖好”時,不要輕易地去給孩子貼“戀物癖”“缺乏安全感”的標(biāo)簽,通過觀察和溝通,去看見孩子對愛的需求,對走向獨立的需要。即使這些“小癖好”真的是一些“退行”的信號,也不要太焦慮,當(dāng)作是育兒路上的一個小提醒,提醒自己做一個反思,給孩子更多高質(zhì)量的陪伴。
愛和陪伴,可以療愈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