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異化在馬克思思想中是連貫性的存在,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倡導人類自由和人類解放,可以說馬克思對于異化理論問題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尋找人類解放的途徑,因此,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在其理論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只有充分理解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才可以更好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異化理論是在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西方哲學中逐漸形成的,異化思想的萌芽是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霍布斯首先使用了異化,而到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異化思想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由于霍布斯看到了英國內戰(zhàn)的爆發(fā),人們的生活因為內戰(zhàn)變得殘破不堪,他認為人本身是具有自然屬性的,但是人們?yōu)榱双@取物質需求和自我利益,人與人之間進行互相爭斗。為了讓人們不再互相爭斗,結束這種無畏的暴亂,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簽訂契約,將部分的權利轉交給利維坦國家,以此國家便產生了?;舨妓顾v的異化也就是權利的轉讓。在霍布斯的影響下,法國的哲學家盧梭強調從對立面尋找人類進步產生的負面影響的異化思想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馬克思最初受到黑格爾異化思想的影響最大。黑格爾所講的異化是一種絕對精神的異化,是一種唯心主義視域中的異化。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一種超人的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最高原則,整個人類歷史都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的歷史。他強調的異化是絕對精神在精神范圍內的自我運動的過程,作為客觀的現(xiàn)實世界只是絕對精神設定的對象,黑格爾的異化概念是馬克思異化概念的直接思想來源。除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費爾巴哈所講的異化是人的異化,其基本觀點是“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他認為人的本質自我分裂變成有神的宗教,而宗教反過來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反對人本身。對費爾巴哈的批判正是馬克思走向唯物主義的中介和橋梁。
青年黑格爾派中的鮑威爾的宗教異化和赫斯的金錢異化對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發(fā)展也是有著重要的作用的。鮑威爾所講的宗教異化來源于黑格爾的“不幸意識”。他認為宗教是異化的自我意識的產物,宗教是被鮮花鎖鏈圍繞的,正是這種鎖鏈欺瞞了他,才使得自我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就喪失了,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異化了。赫斯的金錢異化是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赫斯不同于費爾巴哈的便是他不僅僅看到了宗教領域還看到了現(xiàn)實社會的層面,他認為人們是被利益驅使,為了個人的私欲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離,從而造成了社會之間的分離。
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正是受到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在他們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批判,從而進行自己的異化思想的研究。而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是一直存在于馬克思思想中,早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就已經有初步顯現(xiàn),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贊成伊壁鳩魯?shù)脑拥钠边\動,在一定程度上是證明了自我意識的異化,原子否定自身,不再進行直線運動,拋下桎梏和束縛進行直線上的偏斜運動。雖然這時馬克思所講的自我意識的異化還是一種唯心主義視域中的看法,但是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是馬克思異化思想的出現(xiàn),雖未能克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但并不影響后來馬克思對異化思想的研究及發(fā)展。
隨后青年馬克思開始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現(xiàn)實的不斷了解,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青年馬克思加入了萊茵報并在萊茵報擔任編輯的時候撰寫了站在人民立場上的三篇文章,即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關于林木盜竊法、摩塞爾與沿岸農民貧困問題。當時,德國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德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地主階級對森林、草地和從前由農民公共使用的土地進行大規(guī)模掠奪。農民為了反抗便到處砍伐樹木。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中對所謂的“林木盜竊”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通過對“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馬克思逐漸發(fā)現(xiàn)國家的法律是為了地主等剝削階級服務的?!镀蒸斒繒鴪髾z查制度》是1842年12月24日普魯士政府頒布的新的書報檢查令,用虛偽的自由主義詞句掩蓋其專制主義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頒布于1819年10月18日的“舊”書報檢查令。此“新”書報檢查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論、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當一部分人。馬克思認為“書報檢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評,書報檢查令的標準就是批判的標準,明顯是印刻著“官方的容顏”。而馬克思本人也深受書報檢查令的迫害。馬克思在1843年1月發(fā)表的《摩塞爾記者的辯護》是根據摩塞爾沿岸地區(qū)釀造葡萄酒農民的貧困狀況的大量材料分析了勞動群眾在物質上的極端貧困,用摩塞爾記者的名義有力地抨擊了普魯士的社會制度,公開為“政治上、社會上備受壓迫的貧困群眾”進行辯護。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林木盜竊法和摩塞爾地區(qū)農民狀況的分析,以及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馬克思研究經濟問題的現(xiàn)實因素。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發(fā)現(xiàn)理論與現(xiàn)實間的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問題、客觀關系問題、階級與階層的問題,也是馬克思開始對政治和社會進行的批判。這三篇論文都著重體現(xiàn)了青年馬克思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從中馬克思也發(fā)現(xiàn)了理論和現(xiàn)實間的關系,即都涉及了物質利益、客觀關系、階級和階層的問題。隨著青年馬克思對現(xiàn)實問題的不斷關注,他開始走向了對政治的批判和歷史的研究。正是對這些法律問題的辯護,使得青年馬克思意識到了黑格爾法哲學與現(xiàn)實問題間的問題和矛盾,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意識要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黑格爾認為國家是絕對精神的制高點,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統(tǒng)一,市民社會從屬于國家。而馬克思不這么認為,他認為人是歷史進程中的創(chuàng)造者,應該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沒有家庭和人們就沒有國家的形成,國家本應該是人們的利益的結果,但是現(xiàn)在國家卻成為控制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存在,國家作為家庭和人們的創(chuàng)造者現(xiàn)在卻反過來控制著創(chuàng)造自己的主體,而本身為主體的市民社會、家庭和人們反而成了被控制的客體,人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了異化,受到了來自國家的異化。
在隨后的《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認為猶太人的解放還是要回歸到現(xiàn)實方面去尋找解放的途徑,猶太人信奉的基督教本身就是具有奴役性的國家,本身就需要被解放,以至于信奉它的猶太人需要進一步地進行現(xiàn)實的解放,而不是單純地依靠基督教就能夠獲得新生和解放。猶太人的真正異化性是金錢的異化,猶太人想要得到真正的解放首先就要從金錢異化的狀態(tài)下走出。雖然猶太人創(chuàng)造了金錢和財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金錢和財富在異化和支配著他們。猶太人原本是創(chuàng)造金錢的主體,最后卻淪為被金錢異化的客體,猶太人只有從金錢的精神世界中走出才能夠回歸到現(xiàn)實社會中,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解放。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強調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認為法的關系的發(fā)生都是財產關系所引發(fā)的。除此之外還強調了金錢異化的經濟異化。圍繞財產所有制是社會歷史結構的基礎。從這些前提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社會歷史問題或是現(xiàn)實生活問題都與物質利益、私有財產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馬克思在隨后便創(chuàng)作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并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異化勞動這個概念。
對于物質利益的奪取無外是把私有財產、勞動、資本、土地的互相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互相分離以及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當作前提,最后就把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工人淪為商品,并根據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shù)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隨著工人逐漸被淪落為最低級的商品時,勞動的現(xiàn)實化變現(xiàn)為非現(xiàn)實化,對象化變現(xiàn)為對象的表述,以致工人不僅僅被剝奪了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工人所生產的勞動產品越多,創(chuàng)造的勞動財富越大,工人越沒有價值。他們被勞動產品所異化的程度越高,勞動者在勞動的同時不僅僅被他自己所生產出發(fā)的產品支配,在生產時的行為勞動對勞動者而言也是一種異己的力量,勞動應該是勞動者的“個人存在積極的實現(xiàn)”“自我享受”“天然稟賦”和精神目的的實現(xiàn),可是現(xiàn)在這種生命需要在交換關系中發(fā)生了畸變,使勞動者無法享受到該有的精神目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勞動者不僅被勞動產品異化,也被勞動行為異化了。勞動者在勞動時本應該是通過勞動來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通過勞動來滿足勞動者在生活中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而現(xiàn)在勞動者無法通過勞動來獲得幸福感,只能感受到對肉體的摧殘和精神的折磨。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實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馬克思在《手稿》中給予了異化勞動四個方面觀點:一是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所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成為一種不屬于人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支配勞動者的異化的存在。二是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作為具有自主能動性的存在本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存在感,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勞動者淪為生產活動中的機器,勞動者被自己的勞動活動所異化。三是勞動者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根據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相異化繼而推出勞動者與其本質相異化。人是類存在物,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動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性,在這種人被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相異化的狀態(tài)下,人喪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的類本質,在一定程度上,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四是人與人相異化,當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發(fā)生異化后,人與人的異化是避免不了的存在,一切適用于人與同期類本質相異化的東西也適用于人與人相異化。
在《手稿》中馬克思所講的異化問題比以往更具體,但是卻未能指出異化的真實來源,在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于異化問題也進行了說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異化問題不再局限于《手稿》中的抽象的人了,而是看到了現(xiàn)實的人的現(xiàn)實的存在,在《形態(tài)》中所提出的分工問題正是異化的根源,在分工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人們進行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分工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勞動變得不再受自己控制,人們?yōu)榱四軌驖M足自己的生活和滿足共同利益的情況下,人們變得不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勞動。許多鄉(xiāng)村的人們進入到城市,受到階級和共同利益的影響,被迫淪為工作的機器,在這里分工問題成了人們被異化的主要的存在。
在馬克思晚期的著作《資本論》中也講述了異化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在論述商品拜物教時,馬克思看到了商品的神秘性,商品生產者的價值被商品的交換價值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商品生產者的作用,商品生產者在私有經濟這樣的發(fā)展情況下被商品的價值和交換價值所取代。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模式由一般等價物等轉變?yōu)樨泿藕?,貨幣作為一種已經存在的價值尺度對人們生產的產品進行明確的說明和價值呈現(xiàn)時,貨幣拜物教就開始顯現(xiàn)了。隨著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產生,資本拜物教也就隨著產生了。
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倡導人類解放和人類的自由平等,只有消除這些異化人們的形式,人們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因此異化思想是一直存在于馬克思思想中的。
人作為歷史的主體,作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在歷史的進程中需要人不斷對社會進行改造,使社會的發(fā)展能夠適應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人的積極能動性的創(chuàng)造也離不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發(fā)展,就像馬克思在其異化思想中每每提到揚棄異化的途徑時,都要對物質資料進行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物質資料發(fā)展的重要性。那么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不能只享受福利,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生產力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的背后我們也會注重對人的關懷,畢竟人是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主體,只有充分地看到了人的發(fā)展,保障了人的發(fā)展的全面性才可以消除許多負面的力量。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也要一直秉承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流中,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積極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歷史的洪流中堅持人民的力量是發(fā)展歷史、培育美好社會的重中之重,人民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堅持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是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