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對學生認識和把握經濟規(guī)律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嘗試將首因、破窗、暈輪、反饋效應等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課程教學中,改善當前問題,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學理論;政治經濟學;教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學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重大。然而,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富裕成果,且大多為獨生子女,享受著長輩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種種因素促使當代大學生呈現(xiàn)一系列新特征,比如自我意識強、責任意識弱,學習能力強、實踐能力弱,有很強的網絡依賴性等。為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識別出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和特點,結合專業(yè)課內容,作出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本文通過對160位學習過《政治經濟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學習政治經濟學過程中的困難與困惑,分析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嘗試將心理學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教學結合,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晦澀枯燥,易產生畏難情緒。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70%的同學認為課程內容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原因存在于教師、學生和教材等多個方面。教師本身的理論功底和人格魅力與教學的精彩程度有很大關系,但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還是按照課程大綱以及參考教材安排授課內容。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使用的教材是按照《資本論》的寫作邏輯,即商品和貨幣、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的結構編排課程內容的。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生產關系,揭示經濟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的學科,但馬克思并沒有單刀直入分析主題,而是將商品作為分析的邏輯起點,從商品到貨幣,從貨幣到資本,從資本到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通篇不乏晦澀、抽象的語句和理論;且由于馬克思是在觀察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基礎之上揭示的經濟規(guī)律,歷史背景豐富,涉及政治、歷史、經濟、哲學等多個領域,十分考驗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科學抽象法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也對同學們理解該門課程所需要的抽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本身的復雜性、學科交叉性、理論性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課程的晦澀枯燥,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喪失學習興趣。
(二)課程認識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調查問卷結果顯示,15.8%的同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是“出于自身興趣”,9.5%的同學是“為了打牢經濟學基礎”,22.2%的同學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評獎評優(yōu)”,其余52.5%的同學是因為“培養(yǎng)計劃安排了這門課,必須要學”。顯然,前三類群體具有學習動機,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但依舊有超過半數(shù)的同學尚未認清為何要學習這門課程。背后原因紛繁復雜。一方面,高校教學體系尚未突出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在我國不斷發(fā)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不斷攀升,西方經濟學也因此在高校的課程教學得到了普及,日益占據重要地位,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陷入從部分專業(yè)被剔除、課時量被壓縮的境遇,一度被邊緣化。另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西方對自由和民主的大肆宣揚使得大學生對西方社會的認識變得片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思想也開始進入中國社會,造成部分大學生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盲目崇拜西方價值文化、喪失理想注重享樂等負面影響,在學習中不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就體現(xiàn)了他們對政治經濟學認知的嚴重缺失。
二、心理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應用
(一)心理學理論概述
1.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雖然這些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牢固的,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們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反之亦然。
2.破窗效應。破窗理論認為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xiàn)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假如一個房子的窗戶破了,并且窗戶長期不被修理好,那么可能將會有更多的窗戶被破壞。假如一面墻,如果出現(xiàn)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整面墻就會布滿涂鴉;假如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3.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比如罪犯出獄后,雖然改過自新,但依舊有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他。
4.反饋效應。反饋效應是指若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有所了解,這種了解會反作用于學習,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心理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1.深化學生認識,培養(yǎng)學習積極性。政治經濟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上學期,而剛入校的新生往往對思想理論課的學習采取應試態(tài)度,即平時不聽課,考前再突擊復習應付考試,怠慢之情不言而喻。為此,作為思政教育者,應合理利用“首因效應”,改善受教育者對政治經濟學的刻板印象。比如在第一堂課上,用舒服得體的服裝、親切的言語向學生介紹自己,不要安排太多專業(yè)內容,在授課的同時穿插自己曾經學習這門課的經驗,或是與學生分享大學時期的趣事,在視覺和情感上給學生一個愉悅的體驗,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為日后相處奠定基礎。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同學們意識到“暈輪效應”的存在,部分同學可能基于對西方文化的片面認識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作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堅持“四個自信”,在學習西方經濟理論的同時應當靜下心來研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理論。
2.優(yōu)化教學管理,提升教學效果。由于課程本身的性質問題,難度系數(shù)較大,并且在“商品和貨幣”的部分就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部分同學可能最初想學好這門課程,但是一直跟不上課程節(jié)奏,到后來干脆破罐破摔,放棄記筆記,放棄聽課,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影響。作為教師,應當改變教學方式,模糊嚴格的教學時間,可以將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除了保證課堂教學外,應當積極在線上課堂發(fā)布討論和學習資料,鼓勵學生自發(fā)提問并互相討論。此外,應合理利用“反饋效應”,每兩個月安排一次小測驗并打分,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清晰認識,從而達到激勵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侯艷陽.巧用心理效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J].國際公關,2020(12):29-30+33.
[2] 郎春雷.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探索思考[J].大學教育,2020(07):121-123.
[3] 賈春梅.《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邏輯梳理與教學反思[J].《資本論》研究,2020,16(00):167-172.
作者簡介:吳文瑾(1993-),女,安徽歙縣人,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碩士;教學方向: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研究方向:環(huán)境經濟;數(shù)字經濟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消費含污量的省際流向分析及安徽省的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KHS2019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