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賽萍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曙光小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目前課堂教學存在著大量低效運作的現象,教師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或者“預設味”過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或者一切以學生為重,課堂過分圍著學生打轉,淡化了教學的內容、目標,教學的隨意性很大。而我認為,追求互動生成的數學課堂已成為教師教學的追求,數學課堂教學是由許多靈動的生命體組成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進行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他們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著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然而,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數學教學中的生成必須是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的結果方能理解為生成。沒有思考而生成的內容都應視為無效的泡沫。也就是說生成既有“預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苯虒W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問題在于,當“意外的通道”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敏銳地意識到,并且能否經由這“通道”引領學生欣賞“美麗的圖景”?
在一次隨堂聽課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找規(guī)律》這一課時,最后出了這樣一道題:1、2、4、( )、( )、( ),要求學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數,使這些數看起來比較有規(guī)律,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紛紛舉起了小手。一位學生填出了第一個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兩個數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別增加1、2、3、4、5……,老師微笑著點點頭;第二個學生又想到了另一種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個數重復相加為后個數,老師滿意地笑了。教師環(huán)視著全班同學,似乎沒什么問題。正好下課鈴響了,教師準備課堂小結。這時,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舉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師猜測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績平平的學生,老師略顯遲疑:“你還有什么問題嗎”,生:“我想填1、2、4……”,頓時,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學害羞得埋下了頭,老師示意大家安靜,親切地說:“你的想法不錯,真了不起!大聲地說出你的理由,好嗎?”那位學生慢慢地起頭說:“我覺得重復也可以是一種規(guī)律。”
說得多好??!簡單重復何嘗不是一種規(guī)律,大概受這種想法的啟發(fā),學生的熱情一下又高漲起來,“老師,我又想到了另一種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兩個數重復,第三個數分別填4的2倍,4的3倍”。時間已超過了3分鐘,但同學們依然沉醉在尋找規(guī)律的興奮中。
真為這位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氛圍而鼓掌。教學時間超過了,而這位學生的想法太簡單,教師完全可以作簡單評價后下課,但老師沒有這樣做,而是表揚鼓勵了這位學生,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發(fā)了同學的許多聯(lián)想,這樣的處理真是太好了,也許在這位學生的心目中從此播下了學好數學的種子,也許他從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這個題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們姑且不去討論,當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預設相偏離時,教師不必忙著為自己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奔忙,而應先來聽聽學生的分析、聽聽他們的想法,因為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比答案本身更為重要。這才是新課程理所倡導的新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而這種不同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師生雙方真誠平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教師作為數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要真正從心理上尊重學生,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真情對話。有了這種和諧、平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全部調動到課堂學習中,大膽表露自己真實的內心體驗。這樣的課堂才是多變的、美麗的、豐富的,師生才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教師要有理念上的轉變,我們的課堂到底該為誰服務?是為教師既定的教學目標而置,而不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辛苦勞動?還是該為學生靈動的體驗、真實的感受而平等對話服務?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聽一位老師教“乘法應用題”時,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房間最多可以住5個人,一個旅游團包了這樣的6個房間,這個旅游團共有多少人?學生思考后,列出了這樣的算式:6×5=30(人),也有學生列出:5×6=30(人)。老師提問:“你是怎么想的?”學生答:“要求這個旅游團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個5是多少”,老師滿意地讓學生坐下,我們也從沒懷疑過答案的正確性。當老師準備下一題時,有一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有可能這個旅游團只有29人呢?”“這怎么可能呢?”老師愣了一下,我們聽者也急速地考慮答案的可能性。聰明的老師把球踢給了學生,“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呢?”“其實,我也沒有太多的考慮,我只是想房間為什么一定要住滿呢?”學生的一席話使大家豁然開朗?!澳俏覀兙蛠碛懻撘幌?,根據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有多少種可能性?”
多好的教學契機,教師及時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于是就出現了以下的精彩場面:
生1:我覺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個房間只住1人。(有學生插話:那多浪費,應該包一個單間,價格還便宜一些。)
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個房間只住2人。
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個房間住3人。
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個房間住4人。
生5:我還有不同意見,題目上說:每個房間最多可以住5人,有沒有可能每個房間都住4個人,這樣就是4×6=24(人)。
生6:那也有可能每個房間都住3人、2人或1人,這個旅游團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
生7:那如果也考慮不住滿的情況,答案就更多了。
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離題意,老師因為學生的高漲熱情而感動著,對學生的答案作了恰當的評價引導。大家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為學生的精彩想法而高興,更為老師及時抓彩而喝彩。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般都經過了周密的考慮,主觀上努力窮盡各種可能,但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面對這些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及時抓彩,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fā)、放大,讓它“臨場閃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課本內容,讓師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師生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融入課堂學習中,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讓“靜”的課堂動起來,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fā)現”與“建構”,在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敏感,更需要有深厚的教學理念為底蘊。
在教學“8加幾”時,老師先讓學生觀察圖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討論可以用哪些方法計算8+7=?,學生通過操作討論,明白“湊十法”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試著計算8+6=?(下面是教學片斷)
師:通過討論你知道8+6=?嗎?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對,8+6=15。
(同學們哄堂大笑,有的還指著他說,真笨!生2紅著臉深深地埋下了頭。)
師:(微笑地看著生2)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2(靦腆低聲地):昨天我們計算9+8=?時,不是說9向8借1湊成10嗎?那計算8+6=?時,也是同樣的道理,8向6借1,6變成5,不就等于15嗎?
師:你會聯(lián)系舊知識來學習新內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頭,眼睛里透出一絲光亮)(這時學生議論紛紛,老師把這位學生的想法板書,讓大家說說出錯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錯誤所在,大家經過共同討論,找到了正確答案)
師:從剛才的計算中,你們又明白了什么?
(還是生2):噢,我明白了,計算“7加幾”就得向另一個數借3湊成十,計算“6加幾”就得向另一個數借4湊成10……
(他的遷移之快,令全班學生刮目相看)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生成的一個情境、一個問題、一個信息、乃至一個錯誤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對于這些教學資源,教師必須迅速地做出相關檢索,進行有效分類,對于有效的生成性資源,適時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顯露資源中的“閃光點”,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合理成分”激活。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對于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教師大可不必藏著、捂著,要讓學生明白“出錯”并不可怕、更不可恥,而是一種正常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應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暴露其思維過程,對這一過程中生發(fā)的錯誤,要牽而帶之,引而不發(fā),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觀念沖突。正是因為教者對學生錯誤的悅納和欣賞,才使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在“出錯”中發(fā)出了異常的光彩。因此,作為老師要知道有時教學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會給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使課堂呈現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神采!
“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栽柳柳成蔭”——這就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需要教師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預設教案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濤,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處理各種生成性信息,即時調整教學進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彈性與優(yōu)化。我想,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從生命高度,平等對待,有效引領學生,還學生學習主人之地位,注重為他們搭建展示的舞臺,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營造真實、開放的課堂教學,并及時抓彩、隨機應變,這才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只有教師在自己原先預設方案的實施中隨時“以生為本”,關注變化著的人的整個生命,使課堂教學充滿學習成長的生命氣息,讓教學更有效地向縱深推進,實現持續(xù)生成,使課堂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精彩畫面。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必定會走進更加燦爛的天地,讓我們的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能留住那瞬間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