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軍
(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李灣中學,甘肅 莊浪 744616)
初中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階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時政教學,提高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本文主要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進行探討。
當前,一些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第一,學校重視不足。一些學校在安排課務時,總是將道德與法治課排在后面。比如上午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課從來不會排道德與法治課,一般都是排在上午最后一節(jié)和下午,有時甚至排在第三節(jié)課或體育課之后,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還有些學校的領導為了應付上級檢查,都象征性地帶一兩個班的思想品德課,遇到開會、出差等情況時直接讓學生進行自習。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道德與法治課失去興趣。第二,教師流于形式。受條件的限制,一些教師外出聽課和接受培訓的機會少,再加上缺乏競爭意識、專業(yè)化水平低,難以適應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要求。一些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停留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平時上課“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照本宣科,考試前發(fā)幾張講義讓學生背一背,考出高分就行。這種重分數(shù)輕能力的做法,造成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欠佳。因此,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采取積極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學生的政治分析能力,進而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zhì)量。
學生只有會自主解決問題,才能從思想和行動上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學習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進行深入研究,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時政分析能力,保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直接帶動學生分析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進入到學習思考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是十分明顯的,他們比較喜歡接受知識范圍內(nèi)的新事物,如時政熱點問題的分析。如果教師在課前對這一情況進行了解,對學生擅長且樂意接受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進行了解,就會與學生有共同語言,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監(jiān)督不到位,只注重知識的引導,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掌握基本知識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點的關鍵,學生只有具備較深厚的基本功底,才能夠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核心素養(yǎng),而時政分析能力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時政分析能力對他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積累時事政治素材,尋求新穎的有特色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進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
例如,在“融入社會,肩負使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正規(guī)的渠道了解時政新聞,如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等。從《人民日報》中,學生可以看到“始于初心,成于堅守”的相關時政報道,了解“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報道,學習并分析這個短句的意義。學生還可以學習到中國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著眼于新形勢新任務,積極推動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注重闡述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豐富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強調(diào)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出和貫徹正確利益觀,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提出和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由此可見,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布局需要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保持政治覺悟,勇于承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發(fā)展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入時政視頻,讓學生對視頻中的法治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提升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教學模式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時政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表現(xiàn)機會,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要積極學習并提高自己的時政分析能力,將來為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可靠支撐。時事政治問題往往與國家的安全相關,學生只有主動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樹立國家安全意識,才能夠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公民。時政分析能力是學生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基礎上的基本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的安全秩序。因此,在討論國家的時政問題時,教師要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正確的觀點,真正維護國家的安全。
明辨是非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法治精神,敢于拒絕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當前,一些學生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并不具備較高的時政分析能力。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來源于法律,也受制于法律,學生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就要把遵紀守法作為完善“三觀”的重要部分。比如邪教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當學生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與邪教作斗爭。
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審時度勢能力要求較高。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政治教師要站在宏觀的角度,注重師生角色的互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關注學生在時政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同時,讓學生獲得更多發(fā)揮自己的機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實現(xiàn)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時,教師可以適當融入不同的時政內(nèi)容,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個人的真實想法和意見。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踐形式,能實現(xiàn)學生角色的互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在完成前期的課堂教學實踐內(nèi)容之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前期時政內(nèi)容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給予學生方向上的指引,確保學生能夠產(chǎn)生更多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意愿,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時政知識,提高自身對時政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應用水平。除此之外,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對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明顯的輔助作用,教師可以開展情境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時政課程學習的態(tài)度與意見,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讓他們產(chǎn)生更大的學習動力,獲得更多的收獲。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選擇時政熱點內(nèi)容,提高課堂導入的效率;創(chuàng)新時政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加強師生交流與互動,合理融入時政內(nèi)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