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呂玥穎
很多人覺得數學課脈絡清晰,語文課知識點太瑣碎,遇到修辭手法,得提點;遇到寫作方法,得滲透……即便是現在使用的部編教材,語文要素也非常清晰,但是一不小心,課堂就變成了碎片化的教學,破壞了文本原有的美感,也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疲憊不堪。學生脫離了這篇文本之后,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無法達到遷移應用的效果。所以探尋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清楚明朗、事半功倍。
以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的習作策略單元為例,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規(guī)律可循。
首先,在每一個習作策略單元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相同的構架——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板塊、“初試身手”板塊、習作例文、“習作”板塊。不同的板塊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如果按照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思維發(fā)展來看,精讀課文是引導孩子們探究寫作規(guī)律的,習作例文是對寫作規(guī)律進行認知的,最后的學生習作則是實踐寫作規(guī)律。
在探究寫作規(guī)律時,要利用好精讀課文后邊的兩道題目。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麻雀》一文在課后安排了這樣的題目: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2.課文是怎樣把下面的內容寫清楚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老麻雀的無畏;獵狗的攻擊與退縮)。梳理一下這兩個問題,我們會發(fā)現,第一個問題是對文本思路的探究,是作者的謀篇布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初步感知;而第二個問題則指向了寫作技法,也就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走進《麻雀》的文本,聯系課后題,我們得出通過寫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達成“寫清楚”;在寫具體的一個小場景時,可以通過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來實現“寫清楚”。通過這樣的教與學,我們很清晰地看到了這一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同樣的,在其他的習作策略單元,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規(guī)律。
兩篇精讀課文之后,是“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敖涣髌脚_”就是把前兩篇文本中呈現的規(guī)律再次進行提煉總結,也就是超越內容、生成規(guī)律,梳理課文中學習到的寫作方法。在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交流平臺”中,我們看到了前面所說的“聯系課后題去學習文本”后提煉出的一些寫作方法。這就是前文我所提到的“認知寫作規(guī)律”。其實習作例文同樣也屬于認知寫作規(guī)律的范疇,通過學習習作例文,孩子們能夠再次對寫作規(guī)律進行鞏固、吸收,進而內化。而“初試身手”和“習作”則屬于對寫作規(guī)律的實踐。在本次的“初試身手”中,安排了口頭實踐“說清楚”和書面實踐“用一段話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同時給予了提示:“發(fā)揮想象”“注意用上表示動作的詞語”。
只有把握住了整個單元中每一個板塊所承擔的任務,掌握了這種規(guī)律,才能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對整個單元板塊呈現的規(guī)律有了認識之后,我們再來看兩篇精讀課文反映出來的具體的習作規(guī)律。文章的行文造句是有章法的。這里的“章法”并非是禁錮學生思維的框架,而是一個具體化的“提綱”。如學習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兩篇課文《太陽》和《松鼠》,就讓我們發(fā)現,把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引出需要介紹的事物;第二,抓住事物的幾個外部特征;第三,描寫事物的幾個內容特征(動物的生活習性);第四,結尾總評。這個規(guī)律不是由我們告訴孩子們的,而是通過我們的引導,孩子們自己去總結、去發(fā)現的?;蛟S有老師會有異議,覺得這樣一個框架會不會把孩子們的思維圈死了。我想說的是,首先我們去觀察一系列的說明文,會發(fā)現這個框架基本上都是存在的。另外,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需要老師引導并打開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才會找到不同的事物進行描寫,或者從同一事物的不同外部(內部)特點去觀察、去感知、去描述,每個人的體驗是不同的,思維打開之后,也就有了不同的習作呈現出來。再有一點,我們的教學是針對大部分學生的,很可能有極個別的學生是我們常規(guī)教學兼顧不到的。比如一些程度特別好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或許他們更愿意先介紹事物,最后再揭示自己描寫的是什么,或者還有更別具一格的行文方式。像這樣的孩子,就由著他們去發(fā)揮,教師做適當的點評即可。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習作指導課的教學規(guī)律。這個模式叫做“四單八環(huán)”習作教學,共分為四個單元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引導,它包含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出示習作和打開思路,這一板塊的目的是為習作找方向。第二個板塊是探究,它包含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出示例文和探究規(guī)律,這一板塊的目的是找出習作中的章法(規(guī)律)。第三個板塊是創(chuàng)作,它包含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口頭梳理和書面習作,這一板塊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從細節(jié)上去行文。第四個板塊是評改,它包含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分享成果和循優(yōu)評改,這一板塊的目的是找出自己和優(yōu)秀習作的差距。
閱讀范文,在“文”中識“章”;寫作文章,在“章”中生“文”。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文”與“章”自成一體。其實在所有規(guī)律中,也不乏有個別情況出現,比如例文的使用,可以放在習作完成之前,也可以放在習作完成之后。放前邊當做指導,放后邊當做講評。我們要在教學中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但也要學會根據實際教學來處理和把握材料的使用。要明確文本是可以換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能力的外化。我們最終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習作能力……著力點、落腳點還是在于“能力”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