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岱山實驗小學 趙 娜
部編語文教材采用的是“雙線單元組織結構”,即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有全局意識,深入研究教材,既要關注“人文主題”,也要注意“語文要素”。本文嘗試以部編語文五上第四單元為例,淺談如何依托單元教學,達成單元整體目標,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本單元實行的是雙線并行的教學目標。人文主題為愛國之情、家國情懷,語文要素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的習作要求。為了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本單元安排了課文、習作以及語文園地三個板塊。
《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圓明園的毀滅》三篇精讀課文,以及一篇略讀課文《小島》組成了本單元的課文。幾篇課文的文章體裁是不同的,《古詩三首》體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是議論文,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少年的熱愛和期望;《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敘事文,作者通過對比,警示人們勿忘國恥,增強少年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小島》則是一篇小說,講了將軍上島后發(fā)生的事情,表達了戰(zhàn)士們對祖國領土的熱愛,抒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
通過對本單元課文人文主題的分析,結合語文要素,將本單元的總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本單元30 個生字詞,背誦《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并默寫《示兒》。
2.通過對本單元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通過借助資料,理解文章關鍵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促使學生掌握“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的寫作方法,并能借助提綱進行《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的寫作。
本單元的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具體的內容等都不相同。若想深入理解,既要依托于文本內容本身,還需要借助相關的資料,才能真正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學生要將閱讀學習目標定位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部編語文教材力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這促使教師在精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舉例子、給方法等途徑,幫助學生學會怎樣閱讀類似的文章以及如何模仿其進行寫作。從而努力做到“一課一得”,促進學生的能力螺旋式上升,建構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
教學時,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找到的相關資料深入理解、感受文中包含的情感,還可以結合書后閱讀鏈接中所給的資料進行對比閱讀。如《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比較其與《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在表達情感上的異同,訓練學生的比較、判斷等語文高階思維能力,進一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深沉的愛國情感。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在學會積累的同時,也為以后在閱讀中熟練運用這一方法奠定基礎。使用資料要有針對性,如在學生理解有困惑需要解決處、課文較為簡略需要擴充處、文章情感體驗需要加深處等。但應明確:不能因為使用資料而導致學生對課文的關注減少。
本單元的習作題目是《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雖然習作目標與閱讀目標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課文與習作話題在情感上應是相通的,因此描寫的應該是學生對家鄉(xiāng)美好愿景的期許,而“二十年后”則說明它應該是一篇想象性質的作文。
習作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因此習作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課文教學與習作教學是不可分割的,要將讀寫真正結合起來,教師備課時就要有全局意識,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有機滲透,通過梳理其隱藏的知識體系,強化“支架”設計意識,由“結果教學”走向“過程教學”。在《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中,應培養(yǎng)學生通過抓中心句“少年責任重大,中國前途無量”列提綱;《圓明園的毀滅》中,則通過將圓明園輝煌的過去與毀滅的慘痛進行對比,然后列提綱。通過在課文中對學生進行列提綱的指導,學生應該已經(jīng)對列提綱有了一些了解,此時再進行習作方面的指導,相對而言就容易得多。
作文提綱中的“綱”就是整篇作文的“總繩”,顧名思義,“提綱”就是提住這個“總繩”。教材中為了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例。從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即文章的結構方面具體地做出了示范,并對每段的內容進行了清晰的指導,這其實就是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基本支架,方便學生可以對結構進行仿照。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變化”的主題,先列小標題,思考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應如何構思,習作的中心是什么,主要內容由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順序應該怎樣進行安排,并引導學生逐步把小標題的內容充實完善,在練習的過程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部編版教材“雙線單元組織結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眼于“單元整體建構”,注重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具體要求,從而正確定位課文教學目標,精心設置達成單元目標的方法路徑,最大程度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